第6章

而林如海写的折子也已被暗卫送到了宫中……

乾清宫内,烛火摇曳,将整个宫殿映照得金碧辉煌。

庆安帝端坐在龙椅之上,手中紧紧握着林如海呈上的密折,脸上洋溢着难以抑制的喜悦,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绽放的繁花,灿烂而持久。

当庆安帝的目光落在密折中《晒盐法》那几个大字上时,眼中瞬间闪过一抹不易让人察觉的光芒。

他将林如海给的密折细细研读起来,越看越觉得心潮澎湃。

密折里不仅详细介绍了晒盐的方法,从盐田的选址、盐卤的提取,到晒盐的具体步骤和注意事项,都写得一丝不苟、条理清晰,让人一看便懂。

更让庆安帝欣喜若狂的是,里面还明确提到这个方法在多个地方都可以实行。

“好啊,好啊!”

庆安帝忍不住拍案叫绝,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仿佛看到了国库日益充盈、国家繁荣昌盛的美好景象。

他想起林如海,不禁感慨道:“不愧是探花郎,果然才学出众,能力非凡,朕当初没有看错人!”

要知道,扬州这个地方,一直以来都是甄家独大。

而甄家势力庞大,又背靠太上皇,在朝堂上盘根错节,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根深蒂固。

而他虽然贵为天子,却被太上皇压制着,碍于孝道,不能对甄家太过针对。

后宫中,那位甄太妃和她的好弟弟更是野心勃勃,一心想要将他从这个位置上拉下来。

当初他让林如海去扬州,一方面是看中了他的才能,相信他能够治理好那个复杂的地方。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林如海的岳家乃是四王八公之一的贾家,而甄家和贾家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庆安帝想借此看看林如海会如何选择,是否会站在自己这一边。好在,林如海这些年一直兢兢业业,为皇帝尽心尽力地做事。

自从他上任扬州以来,那里的风气确实比以前好多了。

官员们不敢再肆意妄为,百姓们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起色。

如今,林如海又献上了这晒盐法,而且还可以在多个地区推行,这对皇帝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

这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他终于不用担心国库没钱了!!

庆安帝激动地站起身来,在殿内来回踱步。他之所以要死死盯着扬州,就是因为穷啊!

紫宸殿那位又喜好奢靡,宫中的开支巨大,而他作为皇帝,为了维持朝廷的运转,只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可即便如此,国库还是穷得叮当响。

想到这里,庆安帝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喜悦和急切,他大声喊道:“来人,宣内阁各位大臣进宫!”

不一会儿,内阁的大臣们便匆匆赶到了乾清宫。

他们看到庆安帝脸上那掩饰不住的兴奋,心中都充满了疑惑,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大事。

庆安帝看着眼前的大臣们,将林如海的密折递给了他们,说道:

“诸位爱卿,都看看这份密折,这可是林如海呈上的《晒盐法》。”

大臣们接过密折,认真地阅读起来。

当他们看到晒盐法的详细内容和可以在多个地区实行的消息时,脸上也都露出了惊喜的神情。

“陛下,这晒盐法实在是妙啊!若真能在多个地区推行,国库必将日益充盈,国家的财政状况也能得到极大的改善。”一位大臣率先说道。

“是啊,陛下,这可是解决百姓吃盐问题的良方啊!”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道。

庆安帝点了点头,说道:“朕也是这么想的。不知诸位爱卿有何意见?”

大臣们开始热烈地讨论起来,有的大臣也认为应该先在一些地方进行试点,看看效果如何,再逐步推广。

有的大臣则认为应该立即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以尽快解决国库的问题。

庆安帝听着大臣们的讨论,心中不断地思考着。

最终,他决定采纳先试点的建议。

他说道:“先在一些东区沿海地区进行试点,看看这晒盐法的实际效果。若是效果良好,再逐步向其他地区推广。”

大臣们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随后,庆安帝又和大臣们详细讨论了试点的具体方案、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安排等问题。

君臣之间的交谈经久不息,直到深夜,乾清宫内依然灯火通明直至第二天清

次日清晨,乾清宫顶上笼罩着一层薄雾。

大太监弓着身子快步走进殿内,手中捧着一份崭新的奏折,尖细的嗓音打破了御书房的寂静:"启禀陛下,林大人又递了折子来。"

众大臣闻言皆是一惊,面面相觑。昨日林如海那份《盐政十策》已经让他们惊叹不已,没想到今日竟还有新作。

庆安帝微微挑眉,示意大太监将折子呈上。

明黄色的奏折在龙案上摊开,他的目光一行行扫过那些工整的字迹。

忽然,他猛地拍案而起,连声大笑三声。

这笑声在肃穆的朝堂上显得格外突兀,大臣们不由得屏住呼吸,暗自揣测这折子里究竟写了什么惊世骇俗的内容。

"诸位爱卿都来看看。"庆安帝将奏折递给身旁的太监,示意传给众臣。

第一个接过奏折的是户部尚书张大人。

他眯起老花眼,细细读着那篇《盐引一体化》。

读着读着,他的手开始微微发抖,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这正是他们昨日争论到深夜都没能解决的盐法难题啊!

折子在朝臣手中传递,每个人看完后都露出难以置信的表情。

林如海在这份奏折中提出,将原本分散的盐引发放、运输、销售三个环节统一管理,设立专门的盐引衙门,由朝廷直接派员监督。

这法子不仅解决了地方官员中饱私囊的问题,还能增加国库收入。

工部侍郎李大人看完后,悄悄擦了擦额头的冷汗。他昨日还在坚持旧制,现在想来真是汗颜。

这林如海不愧是探花郎,能有如此见识,难怪陛下对他青睐有加。

兵部尚书王大人捋着胡须,心中暗想:这林如海前途不可限量啊,看来日后得多与他走动走动,说不定哪天就能帮上大忙。

庆安帝看着众臣的反应,满意地点点头:"林爱卿这份折子,诸位以为如何?"

"陛下圣明!林大人此策实乃利国利民之举。"众臣齐声应和,再无人敢提出异议。

庆安帝又同他们探讨一番后让大臣们都回去休息,众人跪拜谢恩后都纷纷退了出去,出来后他们还在低声议论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