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坛风暴刮起的第二天,林微光是戴着口罩和帽子出的门。她将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像一只受惊的鸵鸟,恨不得把脑袋埋进沙子里,躲避所有或好奇或探究的视线。
走在去教学楼的路上,她能清晰地感觉到周围投来的目光。那些目光不再是以前那种纯粹的陌生,而是夹杂着指指点点、窃窃私语的重量,压得她几乎抬不起头。偶尔有胆大的同学上前搭话,旁敲侧击地问她与沈倦的关系,都被她含糊其辞地搪塞过去。
每一句解释都让她感到疲惫,每一个眼神都让她如芒在背。她开始怀疑,用这种众目睽睽之下的“关注”来换取“清净”,是否本身就是一笔亏本的买卖。那份代码合约所带来的安全感,在汹涌的舆论面前,似乎变得有些摇摇欲坠。
上午的两节课,她几乎什么都没听进去。教授的讲解如同隔着一层毛玻璃,模糊不清。她的思绪总是飘向那个纯黑色的微信头像,猜测着沈倦此刻正以何种心态面对这场因他而起(或者说,因他们的合作而起)的风波。是和她一样困扰?还是如同他处理代码bug一样,冷静地分析、修复,然后抛之脑后?
下课铃响,她几乎是第一个冲出教室,想趁着人流尚未完全涌出时,尽快逃离这个令人窒息的公共空间。她低着头,加快脚步,只想快点回到宿舍那小小的、可以暂时隔绝外界的一隅。
然而,怕什么来什么。
就在她穿过连接教学楼与生活区的那条林荫道时,一个她此刻最不想看到的身影,迎面走了过来——张浩。
他显然也看到了她,脚步顿了一下,脸上闪过一丝极其复杂的神色。有惊讶,有犹豫,更多的,是一种被论坛帖子证实了某种猜测后的忌惮。
若是放在以前,他早就带着那副自以为是的笑容凑上来,开始他那些令人厌烦的“深情告白”和纠缠了。
林微光的心瞬间提到了嗓子眼,身体下意识地绷紧,做好了被拦截、被质问、甚至被纠缠的准备。她甚至已经在脑海里飞快地搜索合约中关于“遭遇已知干扰源”时应启动的条款,思考着是否需要立刻向沈倦发送那个“SOS”信号。
她停下脚步,强迫自己抬起头,迎向张浩的目光,尽管藏在衣袖里的手已经紧张地握成了拳。
空气仿佛凝固了几秒。
出乎意料的是,张浩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凑上来。他的眼神在与林微光对视片刻后,竟然有些闪烁地移开了。他脸上的肌肉不自然地抽动了一下,似乎想挤出一个笑容,最终却只形成了一个尴尬的、近乎扭曲的表情。
他张了张嘴,好像想说什么,但最终什么声音都没发出来。然后,在林微光难以置信的目光注视下,他居然……微微侧过身,像是要给谁让路一样,加快脚步,几乎是贴着道路的另一侧,与她擦肩而过。整个过程,他甚至没敢再与她对视第二眼。
没有纠缠,没有质问,连一句普通的招呼都没有。
他就这样,走了。
林微光僵在原地,足足过了十几秒钟,才缓缓回过头,看着张浩几乎是落荒而逃的背影,消失在道路的拐角。
一阵微风吹过,拂动她额前的碎发,带来初夏草木的清新气息。周围偶尔经过的同学,虽然依旧投来目光,但少了张浩这个具体的、令人厌恶的“干扰源”,那些无形的注视似乎也变得不再那么难以忍受。
一种奇异的、轻飘飘的感觉,从心底慢慢升腾起来。
成功了?
那个困扰了她近一个月,让她不胜其烦,甚至影响到学习和心情的纠缠……就这样消失了?
就因为论坛上那些真真假假的照片和讨论?就因为她是“沈倦疑似女友”?
她站在原地,仔细回味着刚才张浩那躲闪的眼神、尴尬的表情和匆忙逃离的姿态。那不是伪装,那是发自内心的怯意和退缩。他怕了。他不是怕她林微光,而是怕她背后那个名字所代表的力量——沈倦。
那座她曾经觉得难以靠近、冰冷彻骨的“冰山”,在无形中,竟然真的成了一道坚实可靠的屏障,将她护在了身后。
一直紧绷的神经,在这一刻,骤然松弛下来。一股巨大的、难以言喻的释然和轻松感,如同暖流般涌遍全身。她甚至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里那块沉重的石头,“咚”地一声落地的声音。
她不由自主地深深吸了一口气,再缓缓吐出,仿佛要将这些日子积压在胸口的所有郁结和烦躁,都一并排出体外。
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她脚下形成斑驳跳跃的光斑。之前觉得刺目的目光,此刻似乎也变得无关紧要了。她甚至注意到路边花坛里,不知名的小花绽放得正艳。
原来,“清净”的感觉,是这样的。
不用再时刻警惕,不用再费心思考如何拒绝,不用再因为被骚扰而影响心情和计划。这种久违的、掌控自己生活的自由感,让她几乎想要落泪。
这,正是她最初提出那个“荒谬”合作时,最核心、最迫切想要达成的目标。
而现在,它实现了。以一种她未曾预料到的、立竿见影的方式。
林微光没有再急着回宿舍。她放慢了脚步,甚至有意无意地挺直了之前因为躲避视线而微微佝偻的背脊。她依旧能感受到周围的关注,但心态已然不同。这些目光不再能轻易地刺痛她,因为它们失去了张浩这个具体的锚点,变得分散而无力。
她第一次有闲暇去思考这份“合约”带来的真正价值。舆论的压力是真实的,令人不适的,但与获得实实在在的、不被骚扰的自由相比,似乎……并非不能忍受。
回到宿舍,她打开电脑,再次点开那个依旧飘红的热帖。评论还在不断增加,褒贬不一。但此刻,她看着那些或羡慕、或嫉妒、或恶意的字眼,心情却平静了许多。
她打开与沈倦的对话框,那个约定晚上图书馆自习的指令依旧停留在那里。她看着那个纯黑色的头像,心中涌起一种极其复杂的情绪。
有感激。感谢他无形中解决了她最大的困扰,哪怕这对他而言可能只是协议的附带效果。
有好奇。他究竟是如何做到对这一切置若罔闻的?
还有一丝……微妙的、连她自己都不愿深究的悸动。那个食堂里超出合约的“别发”动作,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涟漪尚未完全平息。
她手指在键盘上悬停片刻,最终还是没有发出任何消息。既没有报告“屏障生效”的好消息,也没有询问他关于论坛风波的看法。
严格遵循通信协议,禁止闲聊。
她关掉对话框,打开了那份需要完成的稿件文档。思路,竟意外地顺畅起来。没有了张浩的潜在骚扰带来的心烦意乱,她发现自己能够更快地集中注意力。
指尖在键盘上敲击出清脆的声响,文字如同溪流般顺畅地流淌出来。
合作的初步目标已经达成,这给了她继续走下去的信心和理由。无论外界如何喧嚣,无论这份关系建立在多么冰冷的基础上,至少,它为她换来了她最需要的东西。
然而,在她内心深处,一个细微的声音也在悄然响起:这道因他而立的“屏障”,在阻挡了外界风雨的同时,是否……也正在悄然改变着屏障之内,她看待他的目光?
这份因“互利”而开始的合作,在达成阶段性胜利的此刻,似乎正朝着某个未知的方向,悄然滑去。而那无声的变化,才最是动人心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