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金的困境像一团浓雾,笼罩着《断弦》项目组。接连的碰壁让团队气氛有些压抑,连最乐观的周维都开始唉声叹气,担心他那些精心设计的场景图最终只能躺在文件夹里吃灰。
转机来自一次看似不经意的闲聊。
为了散心,也为了寻找灵感,林初夏周末去了国家大剧院,听一场由旅法华裔钢琴家苏雯女士举办的独奏音乐会。音乐会上,苏雯不仅演奏了经典的肖邦和德彪西,下半场还出人意料地演奏了几首她自己改编的中国近代作曲家的作品,其中一首《废墟上的星光》,旋律沉郁中透着不屈的力量,让林初夏深受触动。
音乐会后,有个小型的交流环节。林初夏鬼使神差地留了下来,鼓起勇气走到正在签名售碟的苏雯女士面前。
“苏老师您好,我非常喜欢您演奏的《废墟上的星光》。”林初夏有些紧张地说。
苏雯抬起头,露出一抹温和的笑容:“谢谢,这首曲子比较冷门,你能喜欢,我很高兴。”
“它让我想起我正在创作的一个剧本,”林初夏也不知哪来的勇气,简单介绍了一下《断弦》的故事核心,以及主角林枫在战火中坚持音乐的精神内核。
苏雯听着,眼神渐渐变得专注。她放下笔,示意助手稍等,然后对林初夏说:“很有意思的故事。艺术在极端环境下的韧性,是一个永恒的命题。你刚才说,剧本里也有重要的原创钢琴曲?”
“是的,”林初夏连忙从包里拿出平板电脑,点开《星火》和《流亡组曲》的音频小样,“这是为剧本创作的两首曲子的小样,还很不成熟……”
苏雯接过耳机,仔细地听了起来。她听得很专注,手指甚至在膝盖上轻轻打着拍子。听完后,她沉默了片刻,才摘下耳机,目光灼灼地看着林初夏:“这两首曲子……尤其是《星火》,虽然技巧上还显青涩,但情感非常真挚,有那种……在压抑中寻求爆发的力量感。你学过作曲?”
“没有系统学过,只是自己摸索,加上和音乐系的同学合作。”林初夏老实回答。
“很有天赋,”苏雯点点头,递给她一张名片,“这是我的联系方式。你的项目如果遇到音乐方面的困难,或者需要专业演奏家的意见,可以找我。我对这种有历史厚重感和人文关怀的项目,很感兴趣。”
这意外的收获让林初夏欣喜若狂。她没想到,一次单纯的音乐会,竟然能遇到如此赏识她作品的艺术家。
更让她没想到的是,几天后,她接到了苏雯女士亲自打来的电话。
“小林,我回去后仔细想了想你的项目。”苏雯的声音在电话里很清晰,“我觉得《断弦》这个故事很有价值。我认识一位法国制片人,皮埃尔先生,他专门投资制作有艺术深度的亚洲电影。我把你的项目简介和那两首曲子的小样发给了他,他很有兴趣,想约个时间和你视频聊聊。”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在项目组里炸开了锅。法国制片人!国际视野!这不仅仅是资金的问题,更是项目格局的一次巨大提升!
林初夏强压住激动,立刻组织团队,连夜准备更详细的英文版项目计划书、概念图、分镜脚本,并请英语最好的方茹师姐主导,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视频会议演练。
与皮埃尔先生的视频会议安排在了一个北京的清晨。团队核心成员都聚集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紧张地盯着大屏幕。皮埃尔先生是个留着络腮胡、目光敏锐的中年人,他的问题非常专业且犀利,从历史考据的真实性,到音乐与叙事的结合方式,再到目标观众群体和市场定位,层层深入。
林初夏作为项目发起人和编剧,承担了主要的陈述和答疑。她凭借着几个月来扎实的准备工作和对故事的深刻理解,用流利的英语(这得益于她前世的基础和今生的苦学)沉着应对。当她谈到如何用音乐来表现林枫内心的崩塌与重建时,皮埃尔先生频频点头。
会议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结束时,皮埃尔先生没有当场表态,只是说需要时间考虑,并会派他在中国的助理进一步接触。
尽管没有立刻拿到投资,但这次与国际制片人的直接对话,极大地提振了团队的士气。它证明了这个项目的潜力和独特性,得到了业内资深人士的认可。
“有门儿!”周维兴奋地搓着手,“要是真能拉到外资,咱们这规格可就完全不同了!”
方茹也难得地露出了笑容:“至少,我们证明了自己不是在做白日梦。”
然而,林初夏却比其他人想得更远。国际资本的介入固然是机遇,但也意味着更大的压力和更复杂的合作模式。如何在中外合作中保持创作的主导权,如何平衡艺术追求与国际市场的需求,这些都是新的挑战。
她给苏雯女士发了一条长长的感谢信息,然后独自一人走到学校的小湖边。初冬的湖面结了一层薄冰,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
她知道,这只是漫长征程中的一小步。前方还有无数的未知和挑战。但这一次,她不再是孤身一人。她有了一起奋斗的伙伴,有了更广阔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她内心的信念更加坚定。
她拿出手机,点开那张模糊的孤儿院照片,轻声说:
“安迪,你看,好像又离你近了一点点。这条路,我好像走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