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鼠的下场
李斯被押入大牢,不禁仰天长叹说:“过去夏桀杀害关龙逢,商纣杀害比干,吴王夫差杀伍子胥,忠臣受戮。我的智谋不及这三位忠臣,二世无道,比夏桀、商纣、夫差更为荒淫,我合该被杀呀。二世听信赵高的谗言,我迟早会见到盗贼杀入咸阳,宫殿被夷平,成为野兽的巢穴啊。”
李斯至死不悟,还敢自比龙逢、比干,他也不想想自己参与矫诏扶二世上台,又写下那么卑躬屈膝的奇谈怪论来逢迎二世,他还能算是忠臣吗?
赵高派亲信严刑逼供,冯去疾、冯劫二人认为“君子不应忍受这样的侮辱”,全都自尽了,只有李斯惧怕死亡,苟延残喘地还想等待翻案的那一天。赵高在他身上用尽了酷刑,李斯忍不了痛苦,被迫招供,同时写下申辩的文字,向二世哀求活命,并且声明自己并无反心。赵高怎么肯让这样的文字被二世看见,冷笑着说:“囚犯怎么有资格向陛下上书。”把李斯所写的东西给扔了。
赵高此人实在狡猾,阴谋诡计层出不穷,他派自己的门客数十人假冒朝廷官员去审讯李斯,只要李斯胆敢讲实话,立刻乱棍打下,施以酷刑。等到二世真的派大臣前去责问李斯的时候,李斯还以为是赵高的圈套,再不敢为自己叫屈了,乖乖认罪。于是二世下诏,把李斯腰斩于咸阳市上,父、母、妻三族全都杀光。
就这样,公元前208年七月,发生了本文开头所写的那一幕,堂堂的秦朝开国宰相、帮助秦始皇建立大一统王朝统治架构的李斯,就这样可悲地丧了命。李斯之死,不仅可悲,而且可鄙,可以说,他是自己把自己逼到不得好死的结局上去的。
如果李斯不被赵高妖言所惑,不矫诏以立胡亥,即便此后在争权斗争中被蒙恬打败,被扶苏杀掉,他也仍旧能够保全忠臣的声誉。如果李斯不肯迎合二世,而是悉心地辅佐,把二世导到正途上来,或许他也不至于死得这样毫无价值并且惨不忍睹。
然而更重要的,乃是李斯帮助秦始皇所制定的政策,也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李斯的政治理想就是学自老师荀况的“一天下”,这个“一天下”并不仅仅指统一天下,还包括建立中央集权,把君主的权力放到无限大。象秦始皇那种有胆魄,有志向,有能力的皇帝都因为这种政策而肆无忌惮地骄奢淫逸,沉湎于巡游、求仙,以及修建陵墓和阿房宫等浩大工程中,根本不顾百姓的死活,换了一个年轻识浅,毫无自制力的秦二世上台,他怎么可能阻止秦朝覆灭的必然命运呢?
相权是对君权的制约,李斯的政策却无异于把这种制约主动放弃,把相权彻底交了出去,宰相变成了君主手下一个普通的办事员。然而权力交了出去,二世耽于逸乐,根本不接,那么这权力又该由谁来掌握呢?野心家赵高趁机跳了出来,把权力一股脑地抢了过去,在这种情况下,李斯这种朝廷重臣还可能有活路吗?
李斯正是所谓的“授人以柄”,这个词汇最初的含义是把宝剑倒过来,把剑柄递给别人,赵高老实不客气地抓住剑柄,接过宝剑,然后朝原本握有宝剑的李斯当头劈下——李斯的悲剧,完全是咎由自取,怨不得旁人。
就在李斯父子被杀死在咸阳市上之前不久,他的长子、三川郡守李由也死掉了。李由还算幸运的,他没有等到二世派去彻查通贼传言的使臣,就被起义的项梁攻破城池,死在战场上了。至此,李斯一门全部灭绝。
李斯、冯去疾等人被铲除以后,赵高当上了丞相,因为他本是个宦官,所以称“中丞相”,彻底架空了秦二世。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军西征,赵高杀死秦二世,立二世的侄子子婴为“秦王”,想要以此交出皇帝名号的态度来劝说刘邦退兵,这样他还能在关中长保富贵。可是刘邦根本就不理他,依旧长驱直入,杀入了关中。
最终子婴杀死赵高,然后前往刘邦军中请降,曾经强大的秦帝国就这样瞬间灭亡了。秦帝国覆灭的命运,在它建立初期就已经注定了,其实从根子上来看,灭掉秦朝的不是项羽、刘邦,甚至也不是二世和赵高,而是制定集权政策的秦始皇与李斯。
李斯合该丧命,死得一点都不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