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杲将军带兵打了大胜仗,又俘虏了一千多蛮夷兵,宋军营里,将士们士气大壮,喜气洋洋,郭将军吩咐开坛喝酒庆祝,而他却没有喝酒,而是进另一个小帐篷里去看望杨月儿。
杨月儿靠着草甸枕头坐着,张瑛和李副将坐在旁边跟她聊天。
郭将军走进来,杨月儿说:“恭喜郭将军打了大胜仗。”
郭杲将军说:“我们再在这里住几天,等杨姑娘身体好转些,也顺便看看蛮夷兵还敢不敢再来犯,如果蛮夷不敢再来犯,我们就班师回朝。我也非常记挂我的娘亲了,不知道她老人家怎么样了!”说着郭将军眼眶泛红了。
张瑛一把拉住郭将军坐到身边,抓住郭将军的手,说:“忠孝两难存,以后,孝顺娘亲的事就让我来,你尽管放心打侵略者。这次如果不是为了救你,我也不会离开娘亲身边。”
郭将军望着张瑛,说:“娘子,辛苦你了。”
杨月儿和李副将相视点头微笑着。
临安府的皇宫里,晨雾还未散尽,皇宫深处的福宁殿已弥漫着一股沉郁的药香。宋孝宗赵昚坐在铺着明黄色锦缎的御榻上,枯瘦的手指轻轻搭在膝头,目光透过窗棂望向庭院里抽芽的柳树,神色间满是疲惫。内侍关礼端着参汤上前,低声道:“太上皇,今日是新帝登基的大日子,您还是起身梳洗吧,太子殿下在殿外候着了。”
孝宗微微颔首,由宫女搀扶着坐起身,咳了两声才缓缓道:“朕这身子,一场风寒怕是撑不了多久了。关礼,今天要搬去重华宫,你派人在天黑之前搬完,把这里搞干净给下一任皇上住。五年前朕让惇儿监国时,还担心他镇不住场面,如今看来,倒是朕多虑了。”话音刚落,殿外传来轻缓的脚步声,太子赵惇身着亲王蟒袍,快步走了进来,见孝宗面色苍白,忙上前躬身:“儿臣叩见父皇,父皇今日气色似是好些了?”
孝宗摆摆手,示意他起身,目光落在儿子身上,语气带着几分欣慰:“你能担起这江山,朕也就放心了。今日登基大典,切记要谨言慎行,莫要辜负了宗室与百姓的期望。”赵惇垂首应道:“儿臣谨记父皇教诲,定当勤政爱民,延续父皇的治国方略。”说话间,张去为已捧着皇冠与龙袍上前,孝宗看着儿子换上龙袍的模样,眼中泛起一丝泪光,随即又沉声道:“去吧,文武百官还在大庆殿等着呢。”
大庆殿内早已是庄严肃穆,朱红的梁柱上缠绕着金龙浮雕,殿外的广场上排列着整齐的禁军,甲胄在晨光下泛着冷光。赵惇踩着丹陛一步步走上御座,身后跟着手持仪仗的内侍,文武百官分列两侧,待他坐定后,礼部尚书周必大上前一步,手持诏书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朕临御天下二十有七年,今春秋已高,精力渐衰,太子赵惇仁孝恭谨,监国五年,政绩卓著,特禅位于太子,即日登基,改元绍熙。钦此!”
诏书宣读完毕,赵惇起身离座,面向孝宗所在的福宁殿方向躬身行礼,随后转身接受百官朝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山呼海啸般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赵惇望着阶下躬身的群臣,心中既有激动,又有几分忐忑,他深吸一口气,朗声道:“众卿平身!朕登基之后,必承父皇之志,轻徭薄赋,与民生息,还望众卿同心同德,共辅社稷!”
赵惇登基为帝,为宋光宗,改元绍熙。
登基仪式过后,便是册封皇后的环节。殿外传来环佩叮当之声,李凤娘身着绣着凤凰图案的霞帔,头戴镶嵌着明珠的凤冠,在宫女的搀扶下缓缓走入大殿。她身姿挺拔,眼神中带着几分骄傲,走到殿中站定,向赵惇躬身行礼:“臣妾李凤娘,叩见陛下。”
李凤娘,是武将李道之女,是赵惇的太子正妃。李道是岳飞名下一员猛将,曾为南宋立过大功,李凤娘就是因为父亲的功劳而嚣张跋扈。
赵惇看着眼前的妻子,想起当年父皇把李凤娘赐婚给他,那是因为李凤娘出生时她家屋顶飞来了一只黑色凤凰,就起名叫李凤娘,算命先生就说李凤娘有皇后命,传到了皇宫中,赵惇的母亲郭氏就请求宋孝宗把李凤娘赐婚给赵惇。
赵惇嘴角露出一丝笑意:“凤娘,当年父皇见你出身将门,又有凤凰临门的吉兆,便说你有皇后之命,如今果然应验了。”李凤娘抬起头,目光扫过殿内的百官,语气带着几分得意:“臣妾能有今日,全赖陛下与父皇的栽培。臣妾定当恪守妇道,辅佐陛下治理后宫,不让陛下分心。”
此时,站在百官之首的枢密使王淮心中暗叹,他早已听闻李凤娘性情骄纵,三年前杨侧妃突然暴毙后不久,李凤娘的次子突然暴毙,宫里宫外传说李凤娘毒死杨侧妃,杨侧妃回来索命把李凤娘的次子的命索走了。如今见李凤娘这般模样,不禁为新帝担忧起来。这时侍中已经捧着金宝和圣旨走了出来,他手持皇后册宝,高声宣读册封诏书:“咨尔太子妃李凤娘,将门之女,淑慎端良,夙娴礼训,克遵妇道。今陛下登基,特册封为皇后,赐金册金宝,钦此!”
李凤娘接过册宝,再次向赵惇行礼,脸上的笑容愈发灿烂。她转头看向站在一侧的黄侧妃,眼神中闪过一丝冷意。黄侧妃身着淡粉色宫装,身形纤细,见李凤娘看来,忙低下头,不敢与她对视。
赵惇察觉到两人间的异样,轻咳一声道:“朕今天也封赏黄侧妃为贵妃,往后在宫中,要多向皇后学习,谨守本分。”黄氏小声应道:“臣妾遵旨。”
仪式结束后,赵惇回到后宫,李凤娘便拉着他的手,语气带着几分不满:“陛下,那姓黄的不过是个侧妃出身,如今却封为贵妃,差不多和我同坐了,陛下这般宠爱她,怕是会坏了宫中规矩。”赵惇无奈地摇摇头:“凤娘,黄贵妃性情温顺,朕就只有你和她两个女人,不过是念及她陪伴朕两年了,才给了她这个封号,你莫要多心。”
李凤娘却不依不饶:“陛下此言差矣!后宫之中,皇后为尊,若陛下一味宠爱其他妃嫔,岂不是让臣妾难以服众?当年臣妾父亲请先生教臣妾读书,就是为了今日能当好这个皇后,陛下可不能让臣妾失望啊。”赵惇想起李凤娘自嫁给他后,虽骄纵却也处处为他着想,便软下语气道:“朕知道了,往后会多加注意,你放心便是。”
与此同时,福宁殿内,宋孝宗正听着关礼汇报登基大典的情况,当听到李凤娘册封皇后时的表现,他轻轻叹了口气:“朕当年见李凤娘有吉兆,又出身将门,以为她能辅佐惇儿,却没想到她性情这般骄纵。但愿惇儿能约束住她,莫让后宫之事影响了朝政。”关礼低声道:“太上皇您放心吧,太子殿下聪慧,他现在是皇上了,定能处理好后宫与前朝的关系。”宋孝宗没有说话,只是望向窗外,眼中满是担忧。
夜幕降临,临安府的皇宫灯火通明,新帝登基的喜悦弥漫在每一个角落。李凤娘坐在皇后宫中的凤椅上,看着手中的金册,心中满是得意。她想起父母说她出生时那只落在屋顶的黑凤凰,想起父亲对她的期望,嘴角露出一丝笑容:“我李凤娘,终于成为了大宋的皇后,往后这后宫和皇宫里,都得由我做主,我就是凤凰命。”而此刻的赵惇,还在御书房批阅奏折,他看着案头堆积的文书,想起父皇的嘱托,不禁感到肩上的担子愈发沉重。他不知道,未来的日子里,他与李凤娘的关系,将会给大宋带来怎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