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星晚手底下的草帘子还没成型,大队长就过来了,身边还跟着光明大队养鸡场的刘青山。
“星晚,贺书记对你说的养鸡技巧很感兴趣,想在光明大队挑一个养鸡场做个实验。贺书记交代刘青山同志过来找你,你陪他走一趟吧。”
潘标说话间看到江星晚的眼神瞟在草帘子上,暗自好笑,
江匀和和于秀梅都是憨厚实在的人,偏偏生了几个心眼子巨多的孩子,尤其是这个老三,半点亏都不吃。
“你这是为公社做事,今天的工分给你满算,若是真成了,不仅公社给你表彰,光明大队和咱们大队,都有奖励。”
江星晚面带犹豫:“大队长,我很乐意去帮忙,可让母鸡在这个季节下蛋,没个一个星期见不到效果,三兴大队不近,这每天来回都费不少时间。”
三兴大队距离光明大队不算远,也就3公里。
但是雪天路滑,走不了太快,每天往返加在一起就是两个半小时,对于日短夜长的冬日来说,确实太浪费时间了。
潘标跟刘青山低声商量了一下,光明大队有个沈寡妇,为人和善,又是孤身一人,可以让江星晚跟沈寡妇凑合几晚。
只是江星晚年纪不大,长的又好,还刚发生过陈卫英与方莫云的事,潘标不太放心,就让于秀梅一块去几天,两人的工分都给算上。
下午3点多钟,江星晚和于秀梅到达光明大队。
三兴大队的经济副业是木材加工和编织业,而光明大队的副业是养殖业。
这个年代的养鸡场规模都不大,一般就是一百多只,光明大队居然有将近三百只鸡,已经算是超大规模的养鸡场了。
养鸡场里有8个面积差不多的鸡舍。
刘青山去找了大队长,又找了大队里擅长做炕的社员,然后让江星晚挑一个鸡舍做实验。
专业养鸡场的条件可比江家的鸡舍强多了,是略矮的土坯房,保温其实做的很不错,但几乎所有的鸡都是耷拉着发紫的鸡冠,无精打采。
江星晚按照跟贺向田说的方法,先把喂食和补充光照的事情,跟刘青山交了底,
然后,她顺着鸡舍走了一圈,在靠近鸡舍管理棚的后墙根处选了挖柴灶的位置,灶膛口开在外面,方便添柴掏灰。
从灶膛里引出几条烟道,从鸡舍的地下穿过,地下烟道上面盖上青砖、土坯或是青石板都可以,用黄泥抹严实,都是村里能找到的材料,成本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刘青山点着头,说干就干,当即就让人把要改造的鸡舍里的鸡抓到其他鸡舍,然后带着人挖烟道、砌灶膛……
5点多钟,江星晚还看到被带来光明大队知青点批斗教训的陈卫英和方莫云。
陈卫英脸色惨白,冻的浑身颤抖,还时不时用手摸一下下体。
方莫云的脸又红又肿,已经被她挠破了很多血口子。
江星晚嘴角轻扬,一个废了害人的根子,一个毁了最在意的容貌,
真爽!
江星晚和于秀梅住在沈寡妇家,粮食是大队提供的。
沈寡妇今年45岁,本名沈珍。
解放前,她被远房亲戚说给了京城的一户朱姓人家,
四五千里的距离,沈家二老本来是不同意的,可东北太冷了,还有地方土匪作乱,沈家也只是普通农户,日子清苦。
相比较而言,京城要好得多。
就这样,沈珍在16岁时,嫁去了京城。
朱家是小康之家,沈珍与丈夫关系和睦,沈家二老在京城住了一个多月,才放心离开。
第二年,沈珍的丈夫突生疾病去世,沈家人对她态度大变,骂她克夫,还不允许她改嫁或是回娘家,处处磋磨她。
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远嫁的人等于没有娘家。
沈珍写的求救信,还被截了下来。
一个年轻姑娘,日子过的比黄连还苦。
又两年,京城解放后,政府人员排查人口时,看到被折磨的皮包骨的沈珍。
沈珍这才得以逃回纳江。
刚回纳江的沈珍,还有不少人介绍让她重新找个人。
可沈珍受尽了嫁人的苦,再也不想成婚了。
但是,随着沈家二老相继过世,沈珍越来越空虚,她依然不想结婚,却想有个孩子。
在农村,把孩子送人养的,不罕见,可沈珍始终没有找到合眼缘的孩子。
“那时候,我第一眼看见星晚就觉得,我要是能领养这个孩子,我一定拿我的命去疼她。”
沈珍的话,让江星晚鼻子一酸,忍不住看向于秀梅干燥的皮肤,
哪怕他们四个的存在,让娘吃了很多苦,她娘也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任何一个孩子,
沈珍说的是江家的旧事。
1937年,江匀和的父母捡到捡到一个襁褓中的女婴,那女婴看上去还没有满月,也不知道被丢弃了多长时间,几乎都要饿死了。
江家二老心善,把女婴带回家,还去捡到她的地方试图寻找女婴儿父母。
可惜当时的东北太动荡了,弃婴也并不少见,
他们找了一个多月都没找到人,只能自己养着。
因为女婴的肚兜上绣了一个【于】字,江家二老给她取名于秀梅,当成江家的童养媳养大。
1947年,一直在德坤武术馆学武术的江匀和,突然加入东北野战军,时年14岁。
他说自己未必能活的下来,若是于秀梅有其他的想法,可以以江家养女的身份出嫁。
于秀梅那时已经10岁了,知道童养媳是什么意思,她不想离开江家,更不想离开从小唤作爹娘的人。
1955年,江匀和回家探亲时,知道于秀梅愿意留在江家,两人成了亲。
次年,江家老大江日晟出生。
江匀和那时就已经是连长了,他跟于秀梅说,他一定争取再立功,早日晋升副营长,到时候就能让于秀梅和孩子一起随军了。
可惜,江匀和的职位就像固定了,从1954年一直到他牺牲,一直都只是连长。
好在,这并不影响夫妻二人的关系,夫妻二人恩爱已极,还有了4个聪明漂亮的孩子。
1962年9月份,江匀和被调离东北军区,去了对信度的自卫反击战战场。
那场战争持续时间并不长,很快,信度军被赶出夏国领土。
12月中旬,江家人收到江匀的信,说他立了大功,想来很快就能升职了。
可江家人刚收到这封信没几天,却又传来江匀和牺牲的消息。
与江匀和的烈士证书一起送来的,是连级干部468块抚恤金。
468块钱乍一听不少,可对于家里有四个孩子要养活的江家来说,真的不多。
那时,江家4个孩子最大的6岁,最小的才7个月。
于秀梅和江家二老为了孩子们,强打精神给江匀和建了衣冠冢。
可惜江家的厄运并没有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