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更新时间:2025-11-18 23:44:43

1965年,江家二老在山上遇到熊瞎子,双双亡故。

这一年于秀梅28岁,家里孩子们都不大,江星晚和江辰砚都是连小学都没上的年纪,家里连个帮衬的人都没有。

人人都劝于秀梅趁年轻,再找个能对孩子好的男人。

于秀梅不愿意。

又有人看上了江家的孩子,劝说于秀梅一个人养大四个孩子太难了,让她可以把孩子送给别人养。

沈珍听人说江家的孩子各个漂亮的跟年画里的娃娃一样,还格外聪明,也动了领养的心思。

这可把于秀梅气坏了,

她把沈珍在内的所有打他家孩子主意的人,全都打了出去。

沈珍和其他人一样,都觉得于秀梅坚持不了太久。

可于秀梅不仅坚持了下来,4个孩子还都上了高中或者中专,

老大当了兵,老二成吃商品粮的,老三毕业了,就一个老四在读书,

这日子越来越好了。

沈珍眼馋了十年,佩服了十年:“秀梅妹子,同为寡妇,我不如你。”

于秀梅笑道:“是我家几个孩子懂事,也不需要我怎么操心。”

那几年对于秀梅来说,确实苦极了,孩子的学杂费学校因为江匀和的烈士身份免了,可文具费也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上了高中或是中专,伙食费又是一大笔开支。

最开始几年,江星晚的身子骨不太好,给她养身体的钱占了家庭支出的一半。

为了省钱,江日晟和江月明都要辍学,被于秀梅打了一顿。

江星晚还跑去找刘大夫,让他不准再给自己开药,把于秀梅心疼的抱着她哭了半夜。

好在苦日子都熬过去了。

江星晚在6岁那年身体早就好了,4个孩子也只有江辰砚在读书,江日晟和江月明的工资都不低,家里负担小了,收入还越来越高,于秀梅也算是苦尽甘来。

沈珍揉了揉江星晚的秀发:“你娘是个让人钦佩的女人,你将来一定不能忘了她的养育之恩。”

江星晚点头:“沈姨,我知道的。”

沈珍给江星晚递了一个玉米饼子和一个咸鸭蛋:“快吃饭吧。”

咸鸭蛋在农村是稀罕物,没几个人舍得吃。

光明大队给江星晚和于秀梅提供的口粮里没有咸鸭蛋,这是沈珍特意拿出来。

江星晚用刀切成大小差不多的三块,分别给于秀梅和沈珍分了一块。

沈珍笑看着江星晚,又问:“秀梅,星晚已经毕业了,你有没有给她找工作?”

“怎么没找?我四处找人打听哪有招工的,倒是碰上一个合适的,可惜星晚年纪不够,别人不让报名考试。”于秀梅叹了口气,

现在工作越来越难找,很多工厂的招工名额都是留给内部人员的,外面的人得到消息的时候,招工都结束了。

沈珍问:“听说星晚跟你们大队的郑竹苓郑大夫学过按摩术?”

郑竹苓就是郑奶奶。

江星晚跟着郑奶奶学的不仅仅是按摩术,还有针灸、四诊、用药等,只是所有这一切都只存在于理论知识上,除了给娘和姐姐按摩,偶尔给弟弟看个病,没有其他实战经验。

“沈姨,我之前身体不太好,是郑奶奶给我调理好的,我就跟着她学了一些简单的医术。”

沈珍眼睛一亮:“郑大夫的医术好极了,你若是能学到两成,就够你一辈子用了。

秀梅,星晚,之前咱们县医院的魏医生,你们知道吧?”

于秀梅直觉沈珍的话跟江星晚的工作有关,忙不迭点头:“知道知道,原本在咱们公社卫生所上班,前些年被县医院调走了,听说医术好极了。”

沈珍一拍手:“就是他!魏医生原是我们大队的赤脚医生……”

解放时,夏国是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尤其是广大农村,医疗人员奇缺,

政府短时间内培养不出医学经验丰富的医生,只能选拔出一些有医理知识的人经过短暂培训后,为农村百姓看病应急,这些人亦农亦医,是夏国不可或缺的基层医疗人员,也就是赤脚医生。

赤脚医生大多是在生产队工作,本质上是农民,而不是医生。

但,也有一部分能力突出的赤脚医生,被选拔到公社卫生院,成为吃商品粮的医务人员。

还有些更优秀的医生,被吸纳进县医院,魏医生就是这样的情况。

“魏医生的医术不比那些正规医学院校毕业的学生差,你们两个或许不知道,他的医术也源于郑家。”沈珍语气压低了一些。

江星晚和于秀梅还真不知道这件事,

“魏医生是郑奶奶的师弟还是学生?”

沈珍摆摆手:“郑家不是原本招赘了个女婿吗?就是郑大夫那个逃跑的爱人,魏医生就是那人的学徒。”

魏医生是郑奶奶那个逃走的爱人的学生?

江星晚恍然,

难怪郑奶奶听人提起魏医生,脸色都是古怪,似乎有些满意,又有些不满意。

“沈姨,你为什么提起魏医生?”

沈珍叹道:“魏医生去县医院七年多了,名头越来越响了,整天忙的不成样子。

县医院领导也看出他的本事不小,还找了几个刚毕业的医学生让他带着。可那些医学生不大看得上中医,觉得西医才是治病的根本。

魏医生跟他们说不到一块去,就跟县医院领导说,他要带的人只能是他看的过眼的,不然就不带。”

中医被年轻医生瞧不上,是有历史原因的,

早在鸦片战争时期,中医就受到了西医的严重冲击,民国时期还有不少人提出【废止中医】。

一大批留洋归来的知识分子和政治精英认为中医是迷信的玄学。

国民政府还曾发布过【废止中医案】,虽然并未成功实施,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医的影响力。

自那以后,中医被排除在正规教育体系之外,只能以私人传授的形式在民间存在,很多神奇的医术就此失传。

解放后,面对广大贫下中农缺医少药的情况,主席提出【中西医结合】,政府推行【一根针,一把草】,尽可能地以中医的低成本保障更多农民就医的能力。

可是在主流医学界,依然不认可中医地位。

大运动初期,还有激进分子以破四旧打击封建糟粕的名义,肆意打击中医发展,又导致一批技艺高超的老中医心灰意冷之下退隐。

哪怕这些年,政府一直在尽力提升中医地位,还设立了中医学,一部分医学人员依然认为中医古老落后,没有科学依据,远不如西医。

但江星晚不认为中医就比西医差。

她在郑奶奶回村之前,身子一直有些弱,吃的都是西药,还经常在屁股上挨一个大针筒。

钱没少花,罪没少受,身体也没好。

1966年,郑奶奶因为“破四旧”的原因,停了跟县医院的合作,回村后就洗手封针,不给任何人看病,

除了江家人。

江星晚在郑奶奶家住了两个多月,针灸推拿加少量药材,她的身体比同龄孩子还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