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图书馆重归平静。程默的心思却飞到了北邙山古墟。

他再次翻开那本破旧的《北邙风物志异》,凝视着那段描述:“……星晦月隐之夜,墟中常闻异响,非丝非竹,非金非石,其音空灵缥缈,又似鬼哭呜咽。闻者无不心神摇曳,恍兮惚兮,体内气血文气如沸汤翻腾,躁动难安……”

描述明确提到“闻者”,即村民能听到声音!因此排除纯粹次声波(<20Hz)和超声波(>20kHz)的可能性,因为人耳无法感知这些频率的声音。

结合之前图书馆陈伯那句意有所指的“没找对看懂它的‘法子’”,程默陷入了更深入的沉思。

“能被听到的声音……却能引动气血文气剧烈翻腾……”他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妖魔惑心?亡魂哭泣?太玄乎。这必然是某种物理现象在可听声频范围内的特殊效应!”

他开始运用“格物致知”的思维,结合地球知识进行推演和假说:

特定频率共振假说(核心): 声音处于人耳可听范围(20Hz - 20kHz)内,但其特定频率恰好与人体气血运行或文气流转的某些固有频率高度接近或一致!如同用音叉震动引起另一个相同频率音叉共鸣。这种强烈的共振会导致气血/文气运行紊乱、加剧,产生“如沸汤翻腾”、“躁动难安”的感觉!同时,某些特定的音频组合(如不和谐音程、脉冲式声波)本身就容易引发烦躁、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心神摇曳”、“恍兮惚兮”)。这能最直接地解释生理和精神的双重影响!

复合声波与心理暗示: 声音本身可能包含复杂的谐波成分或特殊的节奏模式(如类似呜咽的起伏),在特定环境(黑暗、迷雾、星晦月隐的压抑氛围)和村民已有的“凶地”心理暗示下,被大脑放大解读为“鬼哭”,加剧了恐惧感和生理不适。这解释了“似鬼哭呜咽”的主观描述。

能量场域叠加效应: 古墟本身可能存在一个特殊的不稳定能量场域(遗迹残留)。在特定条件(如星晦月隐,可能与星象引力潮汐或地磁变化有关)下,这个场域被激活,其释放的微弱能量波动可能与声波叠加,共同作用于人体生物场(气血、文气),放大干扰效果。这解释了“特定时间触发”和“影响强度”。

可听低频优势: 声音能量可能集中在可听低频段(如20-200Hz)。低频声波穿透力强,传播距离远,且更容易引起人体胸腔、腹腔等部位的共振感(沉闷、压迫感),加剧不适。

“不是妖魔,是物理与生理、心理的相互作用!”程默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在本子上飞快写下修正结论:“北邙古墟异响,极可能是由于特殊地质构造或遗迹场域在特定天文条件下,产生一种处于人耳可听频率范围内的特殊声波。该声波的特定频率与人体气血/文气固有频率产生强烈共振,并可能结合复杂的谐波、节奏模式及环境心理因素,导致生理(气血紊乱)和精神(烦躁恐惧)上的剧烈不良反应!所谓‘鬼哭’是声音特质与心理暗示的共同作用结果。”

这个基于严谨声学原理的假说,拨开了笼罩在古墟之上的部分迷雾,用“格物”的逻辑解释了其可怕表象下的可能机制!恐惧源于未知,而“科学”,就是照亮未知的火炬!

“要验证这个假说,需要实地测量声音的精确频率和频谱构成!需要记录触发时的环境参数!需要研究人体气血/文气的固有频率特性!”程默心中涌起强烈的探索欲,“但这需要专业的工具……至少需要小学中高年级的修为才能自保,并制作一些简易的声学探测装置……”

突破的渴望,前所未有的强烈!

就在这时,一个慢悠悠的声音在旁边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

“小子,对着本破书发什么呆?琢磨出什么‘法子’了?”

程默心中一动,抬头看去。只见陈伯不知何时又出现在旁边,手里拿着个新鸡毛掸子,慢悠悠地掸着书架上的灰,浑浊的目光似笑非笑地扫过他摊开的《北邙风物志异》和他本子上那些关于声波频率、共振的潦草笔记。

程默心中念头急转:“陈伯看到了?他问‘法子’…是巧合还是意有所指?” 他面上保持恭敬,语气如常:“陈伯,只是觉得这古墟的记载…很有意思。瞎琢磨罢了,觉得那声音可能…有些特别的调子(频率)。”

“呵呵,调子?”陈伯吧嗒了下嘴,浑浊的眼底深处仿佛有精光一闪而过,“这世上的调子千千万,有的听了舒坦,有的听了闹心。闹心的调子啊,未必是调子本身多坏,可能是…听的人身子骨(频率)跟它不对付。或者…没捂对耳朵(方法)。” 他意有所指地说完,不再看程默,佝偻着背,哼着不成调的小曲,慢悠悠地走向下一排书架。

程默看着陈伯的背影,回味着“身子骨不对付(频率不匹配)”、“捂对耳朵(方法)”这些看似平常却暗含玄机的话,再低头看看自己本子上冰冷的物理公式和假说,以及刚才轻松碾压王腾的数学推演……

“格物致知,知行合一……”他握紧了拳头,感受着体内“学前班”根基那磅礴的力量和对规则的亲近感,“频率…方法…陈伯,你果然在点拨我!这扇窗户纸,我捅定了!”

突破的契机,探索北邙的渴望,以及对“格物”之道更深的领悟,让程默体内的文气沸腾。程默不再犹豫,收拾好东西,飞快的走向专属修炼室。他要做最后的冲刺!以“学前班”的极致根基,去突破那通往小学一年级的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