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场白:书是人世间一笔巨大的无形财富。好书益人智,一生不可缺;坏书损人生,一生不可有。但坏书中有智者的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借鉴,亦不可无。这就像人们常说得:好人读三国取其善;坏人读三国取其恶。
鲁慧认为:前面的三位先生被学生们赶走,就是他们不会因人施教、按部就班、不求创新教学方法造成的,被赶走的失败原因。他意识到了这一点,决定用启示去激发他们的智商;用杂学去解除他们的厌烦情绪;用博闻广艺去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用刚柔并济的方法去雕琢掉他们的顽劣。不然就不能达到事半功倍教学预期。
三月初二这天,是新师生见面后第一次上课。史诗他们感到这位新来的先生和前三位先生不同。以前的先生是坐在椅子上拿着当老师的酸架子,谴责学生们谁的坐姿不好了,衣帽不整了······可鲁慧什么也不讲究,慈眉善目地首先和同学们打招呼。他们感到比在家里的父母面前还随便,没什么拘束。
鲁慧说:“现在我不是讲课,因为我不知道你们爱学什么,怎么才能有学习有兴趣。常言道:‘强扭的瓜不甜’。所以我是想问问你们想些什么,怎么学。但是,你们年轻人应该学你们今后有用的东西才是正道。”
史诗他们反倒不知道怎样回答才对。只好不吭声。
鲁慧说:“詩儿你怎么想?”
史诗答道:“只要是有用的东西,我们都想学,只是不要太乏味就好。”
鲁慧说:“你们所说的乏味,是单调和强迫。那是一种反抗情绪。如果我的教学方法不再是单调和强迫,再加上一些很有用的趣味知识,你们所说的乏味就会很快的消失。我先问问你们,谁学文能保证成为当朝的宰相閣老;谁学武能保证成为元帅将军。天下学文学武的人太多,人人都能挤进大人物的行列吗?不能!那么,就有人会另谋出路---种地经商等等。种地的不知节气,怎么下种,何时管理收割,怎有收获;经商的不知买卖行情甚至连帐都不会算,怎么赚钱?就算是功名成就,让你担任一方的官员,没有最起码的普通知识,怎么去管理农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你能成为某一行的状元,我看你们就是幸运,不枉此生。你们既然不知道怎么学,学什么。今天我就按我的想法开始讲课:”
鲁慧说:“今天的讲课内容是‘读书五要。’五要是:爱读书、勤读书、多读书、读好书、深研书。”
“第一要爱读书:“人们常说:‘少年不用功,老来一场空;做到老,学到老,一天不死嫌学得少。’哲人说:‘爱读书是出自本能的自愿。’古人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常跂(qi踮脚远看),不如蹬高之博望也。’‘书象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无限广阔的生活的海洋。’‘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命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古人有‘凿壁偷光。’说的是一个穷孩子,家里没钱让他读书,抽功夫就到学堂外偷听讲课,回家就照着书本学习,用木棍在地上写字。渐渐学的字多了,一些没有学过的书也能念通顺了。白天下地干活,晚上想读书家里没油点灯,就到月亮下学习。可是,月亮不是天天有,怎么办?就把一家有钱人的墙壁偷凿了个窟窿,把书就到窟窿前,借人家从窟窿里透出来的一点点微光看书学习。你们想一想,自己与这个穷孩子比一比,自己做的怎么样?”
“读书就像一个人找终身伴侣一样,只要你真心爱她(他),她(他)就会终身爱你,陪伴你。”
“请大家把‘凿壁偷光’这四个字做谜面,打一个古代军事家的名字。各自写好谜底,再互相传看。”
六个学生只有鲁雪、史诗写出“孔明”二字。其他人交了白卷。
鲁慧说:“再讲一个穷孩子学武的故事:有一个穷孩子在童地主家放牛。白天在山上放牛,晚上住在牛棚里喂牛,看牛。东家请武术教师每天晚上在后院儿教两个孩子习武。放牛娃对此挺感兴趣,就偷偷地藏在草堆上看教习武艺。无论春夏秋冬,牛娃从不偷懒,不间断。牛娃晚上偷学,白天放牛,在山里练习。春夏秋冬,日复一日,天天如此,从不突然有一天早起,东家和孩子为教师举行送师仪式,喝过送师酒,学生对教师叩头拜谢。牛娃觉得自己虽然没有拜师学武,但毕竟偷学的武艺也是教师传授,就也来拜谢教师。大家很吃惊。一个放牛娃怎么有这样的举动?牛娃如实说明情况,大家这才明白过来。从前有一种‘文越传越长,武越传越短’的说法。习武的人送师,都要以讨教的方式与教师比一比拳脚。一想看自己学的怎么样,二想看教师是否留有绝招,没有全部传授。两个学生提出让师父验看自己学习武艺怎样。教师就答应让两个学生一起上。按照‘传与学’的东西,师生打得难解难分。师父打不过学生是一件很丢面子的事情。教师不得不拿出看家本事,打倒了两个学生。牛娃也提出与师父切磋一下武艺。教师只好答应。牛娃与教师一交上手,教师就觉得这孩子非是等闲之辈,把看家本事拿出来应付。谁知牛娃刚才把教师的招式看得一清二楚,熟记于心。教师进退应招,牛蛙缠住不放,胜负难决。牛娃拿出一些自己投石赶牛,抱犊进圈的放牛招式,让教师眼花缭乱,难以应付。牛蛙一跃跳出圈儿外,一拱手说:‘师父承让了’。童地主一看到牛蛙的本领比自己两个儿子还好。心中喜欢,就对牛蛙说:‘我想收你为义子。不知合不合适?”牛娃听罢,扑通一声跪地叩头答道:“父亲,请受儿子一拜。”童家兄弟还没有反应过来,教师连忙拱手说道:“恭喜东家喜添一子。”童地主连忙说道:“同喜,同喜。”他又抚摸着牛娃的头说道:“童家有望,唯牛蛙也。”
鲁慧感慨说:“一个放牛娃,没有行拜师礼,只有送师礼。真是难能可贵。你们想一想,自己不愿意学习,只是责怪前面的先生不好,可从来没有检讨过自己。对吗?!事已过去。悔过自新,一样可以学而有成。”
鲁慧缓和了一下自己严肃批评学生的气氛,说道:“我把这个故事做一个谜面,你们猜猜谜底是那四个字,互相传看。”他写出谜面:‘问路不张嘴,多半竖后点,走递又无兄,籽饱难见米。’
六个学生的谜底都是‘门外弟子’。传看后开始兴奋,此后转入沉思。
鲁慧打破了他们的沉思,又说:“爱不爱读书,一是见解问题;二是情趣问题。出现见解问题,不爱读书的人,是他没有领会到读书的好处;出现情趣问题,是他的读书方法不对。你们两年赶走三位先生,就是情趣问题。”
鲁慧又说:“第二要勤书:‘爱读书只是一种情趣,勤读书是一种积累。’‘如果把爱读书比作树大根深,那勤读书就是树干枝叶茂盛。’‘勤读书是由本能促进的,不受时间长短、不说什么地方、不顾环境好坏表现出的一种出自本能自愿的读书意志。’比如一个上山砍柴人,他走路吃干粮,为的是节约时间多砍柴;拉屎在山顶,是看哪里有柴砍,是想有更多的收获。比如一个猎人,在平地只能打野兔;进深山才能猎虎豹。地方越艰苦,收获才能越大。你们在学堂读书和凿壁偷光读书,都是读书,环境不一样。但不一定在学堂读书的人比凿壁偷光读书的人将来有出息。贮存粮食人说:‘温室存粮容易霉,雪下埋粮才鮮净。’古人说道:‘业精于勤,荒于嬉;事成于思,毁于堕。’业就是各行业。要精通其行业的秘密精髓,就必须勤奋。不务正业,荒于嬉戏,那将一事无成。有一首《明日歌》写得很好,读罢你们就会有所启发。‘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若被明日累,春去冬来老将至。朝看东流水,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明日歌》淋漓尽致的描绘一些偷懒学生的真是写照。古人又说:‘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传彩,足以长才。其怡情,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传彩,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最见于处事判事之际······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而莫属。’总而言之:‘在知识的山峰上登的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这就是勤读书的总结—-不能偷懒度日,唯有勤奋好学才能够出人头地。否则,皆是空谈妄想”
“勤于懒在人的身上时时存在。懒,是人的天性。谁都喜欢过得舒服一点儿;勤,是由事态激发出来的情趣。比如哪位牛蛙,他不想穷到老,但他又没有不穷的资本,只有勤才是他唯一改变自己出路。这就是‘穷思变,变生勤。’越是条件优越的人越容易懒。因为他没有强烈思变的动力。”
“第三要多读书:如果把爱读书和勤读书比作一座大厦的根基;那么多读书就是建成大厦的土灰石木。一座大厦的根基只是筑成大厦的起点;广有土灰石木才是筑成大厦的保证。古人说:‘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大观则大见,小观则小见。’‘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六十余年妄学诗,工夫深处独心知,夜来一笑寒灯下,始得金丹换骨时。’你们听说过学富五车吗?五车什么?是书。我不叫你们学富五车。我期盼你们心记五车书,胸纳四海事。一个人能心记五车书,没有胸纳四海事的人,永远难成大事。‘知识是处理事务的基础,胸阔是有志人的涵养。’‘僧人讲究坐怀不乱;智人讲究处事不惊。’这些就是多读书的力量。从书中学到的知识不是用于‘纸上谈兵,’对别人高谈阔论;而是要用于为人处事,验证书中知识的虚实,是否可为己用。‘书是别人智慧的结晶;但不一定是你的瑰宝。’‘若能书为己用,必得验之。书意验之不灵,不是自己拙,就是书有误。’”
“多读书的反面反面是少读书或不读书。不读书的人就是一个睁眼瞎,他的头脑再聪明,也容易被读别人愚弄;少读书的人见识浅薄,对事物的人见解比较片面,容易得出不合乎事物发展的错误判断,贻误时机,让不应该发生的事情出现;等到事情发生,举止失措,悔之已晚。这就是少读书或不读书造成的不良后果。”
“第四要读好书:‘有爱读书、勤读书、多读书是不行的。’书有好坏之分。‘好书是人们在任何一条路上的伴侣,它将有益终身;坏书是人们在任何一条路上的窃贼,不知在什么时候窃取你的财务甚至生命。’人忌‘十毒’。‘十毒’是吃、喝、嫖、赌、抽、坑、誑、拐、骗、偷。‘十毒’样样有人干,样样著有书。你们都想学吗?我想你们都会说‘不!’‘好书是忠告;坏书是毒药。’‘每本好书都是一个个黑字印在白纸上的灵魂,只要你的眼睛,你的理智接触它,它就会活起来。’‘读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好书,是前一代人对后一代人的遗言,这是将死的老人对刚刚开始生活的青年人的忠告;这是准备休息的哨兵向前来代替他岗位的哨兵的命令。’‘ 读好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学数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你们就像地里的禾苗,旱枯了要勤浇水多浇水,浇静水,不能浇污水。污水就是坏书。坏书是能害死人的毒药。”
“但用辩证方法反过来说。好人读坏书不一定就会学坏。坏书反到成了好人的前车之鉴。好人读了坏书,从中汲取了教训;也学会了反制坏人的方法。这就是‘矛与盾’的相互改进,相互制约。好于坏永远是冤家对头,永远存在,就看当事人怎么想?怎么看?怎么去处理。”
“第五要深研书:‘在对好书研究的岁月里,没有艰辛、没有信心、没有耐心、没有恒心、没有韧性。成功就是水中月,镜中花;梦里娶媳妇,他人田里瓜。’‘在深研好书的长河中,唯有不断地深研,勤奋地深研,创造性地深研,才能踏重山跨峻岭于脚下,‘一览群山小’。学而有成,获益终身。’‘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在水边看鱼,永无收获;不如自己结网,张网捕鱼,才是自己的收获,自己的成就。怎么才能对好书进行深研?深研就是思考。‘学而不思则罔(罔wang蒙蔽,诬。没有,置若罔闻),思而不学则殆。’‘学而不思浅知其意;思而不学,知无后继’。‘这个世界对思考的人而言是喜剧;对感觉的人而言是悲剧。’‘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你们获取新的知识。’‘你们由读书搜集知识,但必须把糠和米分开。也就是十分学七,要抛三。’‘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反复玩味,久之,必有得。’‘思贵专一,不容浅尝者问津;学贵沉潜,不容浮躁者涉猎。’‘学者若不能择善而行,如盲人持炬,能引导别人,不能引导自己。’‘知识,只有靠积极的深思熟虑得来,而不是凭肤浅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书读的越多,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的知识很多;当你读书后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感到,你知道的还很少。’‘观史要身在其中,见事之利害,时时祸患,必掩卷自思,使你遇此等事,当何处之?如此观史,学问亦可以进,知识亦可以高,方为有益。’‘没有能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人,学而无用。’‘学以使用而见其得失;口笔之得者不足以信赖。’‘读书做人,不是两回事。将所读之书用到自己身上,便是做人之法。如此方叫得能读书;人若将学识不在身上体会,则读书自读书,做人自做人,最终只是没有读书的人。’‘有博学笃志,必成于苦思。要博学,要审问,要慎思,要明辨,要笃行,才是成才之道。’‘圣人无常师,唯有多寻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青,出于蓝,而青于蓝;冰,出于水,而寒与水。’‘书友时来往,抗言谈往昔,其文共兴赏,疑义相与析。’‘虽有尧之智,而无众之助,大功不立;虽有鸟获之劲,不得人助,而不能自举。’‘好书有取之不尽的知识,用之不竭的智慧。实现大志,无捷径可走,只有深研好书。’”
“‘读书不深研,等于没读书。书中有许多深奥的道理,走马观花,一目十行,那些深奥的道理你不会发现。就像是一个人把米和糠一齐吃掉了一样。没尝出米的滋味儿来,满嘴是糠味儿。”
鲁慧的这一番开导和讲解,使学生们对他更加敬佩和信服。
鲁慧看看每个学生说:“现在我就讲到这里。你们把我讲得东西好好琢磨一下,有没有道理?今天的作业是:回家叫你们的父母,教会你们《斤称歌》。再次上课一人一句背出来。下课后你们爱做什么做什么,我不管。我要的是必须完成作业。下课。”
课后,学生们感到这位鲁师父看来宽松,实是严厉。不过,他们觉得心情很舒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