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开场白:诗词是文章的精华;诗词中的对联是诗的精髓。文章中有了诗词的意境,可以使读者从言简意赅的词句中去展开想象的翅膀在美景中翱翔;文章中含有对联的精髓,可以使读者领悟美景中的特写,得到自然美的惬意享受。

鲁慧站在讲台上对学生们说:“现在不谈作业的事。讲讲以后你们怎么写诗词。‘诗词是文章的精华;诗词中的对联是诗的精髓。诗词能表达你所写文章的清楚立意、简练文章内容,给人以回味无穷,给人评判文章优劣标尺,能使文章的含意延伸,达到言简意深的目的’。一篇文章没有诗词的衬托会显得直白无味;一篇文章有诗词的衬托会显得触目悦神。对联以后慢慢讲析。今天我大概给你们讲一讲写诗的基础,形式,要求及来源。”

“诗词诗词,其实诗与词多半是难以分清楚的。一般认为能入歌的为诗;难以入歌为词。因为多半的词都能入歌,所以叫做诗词。”

“写好诗词的基础是必须有扎实的文化基础;非常的观察能力;丰富的生活经验。”

“文化基础是对每个字的确切含义要一丝不差,应用得当,这就需要你们平时在上课时认真听,细琢磨,多多读古人诗词,品味其用字表意。”

“非常的观察能力是对事物平常留意,细微观察,找出其特殊而不能混淆视听的个体属性;”

“丰富的生活经验是把听到的,看得到,想到的,做过的进行归类总结,从一般中寻觅独特;从独特中提炼精华。”

“这些话说起来简单,做起了很难。不要紧,时间长了就会慢慢进步。要勤思考,有耐心,决心,恒心,不能知难而退,要迎难而上。”

“诗词有多种形式:有言情的,言志的,叙事的,写物的等等多种。”

“言情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喜怒哀乐:如朱淑真的《减字木兰花‘一春怨’》:独行独坐,独唱独酬还独卧。伫立伤神。无奈轻寒捉摸人。此情谁见?泪洗残妆无一半。愁病相仍,剔尽寒灯梦不成。又如李清照的《蝶恋花》:暖日晴风初破冻。柳眼梅腮,已觉春心动。酒意诗情谁与共?泪融残粉花钿重。乍试夹衫金缕缝。山枕斜欹。枕损钗头凤。独抱浓愁无好梦。夜阑犹剪灯花弄。这两首诗词把两个女人的孤独悲愁心理写得一览无余,淋漓尽致。”

“言志的是表达自己的未来和期望:如‘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两句道出了人一生中要有坚定的信仰,在为自己的信仰做出杰出贡献,成为表率楷模;就是死了也不甘落后,要成为鬼中的英雄。

“叙事的是用诗词这种特殊的表述方式叙述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或自我理解。如一位姓郑的学生替老师改诗。郑与师郊游,到一桥上,见一个少妇失足落水,师即作诗曰:二八女多娇,风吹落小桥;三魂随浪转,七魄泛波涛。郑认为师父凭空武断,不符合实际。因而改诗曰:谁家女多娇,何故落小桥?青丝随浪转,粉面泛波涛。郑生怎么认为师父是凭空武断,不符合实际呢?咱们先分析这位师父五言诗中的有关字句:‘二八是十六岁;女多娇是少女;风吹落小桥是这位少女被风吹落水的;三魂、七魄是人死后的看不见的主宰活人生命的东西。’郑生却不这么认为。他认为师父与死者非亲非故,怎么知道是‘十六岁’?所以他用‘谁家’否认了师父的‘二八’;少女落水他们虽没在现场,但他们在桥上能看见遇难的少女,一定时间不会很长。少女是因风吹落水的吗?要是自己轻生、失足、或被人谋害的呢?所以他用‘何故’否认了师父的‘风吹’;‘三魂、七魄’是人死后看不见的主宰活人生命的东西,师父怎么能看见她的‘魂魄’呢?所以他用‘青丝、粉面’否认了师父的‘三魂、七魄。’有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郑生修改后的诗意比师父的诗意更好,更切合实际。用‘谁’和‘何故’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疑问是可以勾起读诗者浮想联翩的;又用‘青丝’随浪转和‘粉面’泛波涛真实地描写了他实际看到的场面。这种场面可以让读诗者在未在现场的情况下,眼前出现少女被水冲走的现实场景。”

“写诗,因为表达心意和表现技巧不同,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题材:有朦胧诗、律诗、格律诗词、回文体、藏头诗、数字诗等等。”

“如:天地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这就是朦胧诗;”

“郑生改得诗就是律诗的一种;”

“如朱淑真的《减字木兰花‘一春怨’》和李清照的《蝶恋花》就是格律诗词;”

“回文体:如:《菩萨恋》秋思。可以正反读。”

(正读)

纱窗碧透横斜影,月光寒处空帏冷;

香柱细烧檀,沉沉正夜阑;

更深方困睡,倦极生愁思;

含情感寂寥,何处别魂消。

(反读)

消魂别处何寥寂,感情含思愁生极;

倦睡困方深,更阑夜正沉;

沉檀烧细柱,香冷帏空处;

寒光月影斜,横透碧窗纱。

“藏头诗:藏头诗是把一个人的姓名或一条信息隐藏在诗里,不识字的人、识字不留心的人或知识浅的人根本看不出来。下面就是把‘喜欢’二字藏在每句开头。”如:

喜事从天降,欢庆乐开心。

“数字诗:是每句都有一个或多个数字。如下面这首诗。”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又如有人求菩萨办事没有达到目的,写出这样一首咒骂菩萨的诗。”

一本正经;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六神无主;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九(久)坐不安;十足无能。

“写诗的要点:诗要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分明。每首诗里最少含有一副对联。不然,就不能称为诗。诗忌险韵,尤其是长诗或多人和作时会出现无韵之难。初学者或造诣不深者切忌回避险韵。词:写词要按照词牌的格式、字句填写;有佳句要在词牌中注明‘增、减’。不然,精通词的人会笑作者无知。”

“什么是平仄?平就是平声韵。按阴、阳、仄、去,就是前两个字;仄就是仄声韵。按阴、阳、仄、去,就是后两字。”

“什么是押韵?例如:《绝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绝句》要求前两句和第四句是平韵,第四句是仄韵。这就是押韵。

“什么是对仗?从下面的颜色区别一看就明白。

大块投河,方知文从胡说起;

玉珠击鼓,始信诗由放屁来。

“诗词的来源:诗词来源于社会、环境、自然;来源于生活的起伏跌宕。只有社会的兴衰、环境的好坏、大自然的春夏秋冬,人生中的七情六欲,某一点深深触动了你的内心深处,你就会产写诗词的‘灵感’,这种触动使你欲罢不能,不吐不快的时候,才能写出好的诗词来。‘灵感’是事物与心灵碰撞的火花,急如闪电,来去匆匆,如果不抓紧创作,‘灵感’就会消失,失去创作诗词的最佳时机。没有‘灵感’,即便是苦思冥想,搜肠刮肚,也创作不出好的诗词来。”

“这是一些肤浅的创作诗词的基本知识。以后你们有了作品,我会指导你们一些细节,希望你们喜欢诗词的创作。期盼你们每个人都成为诗词名家。”

鲁慧讲到这里,笑笑说:“我也说累了。该把作业《斤称歌》交卷了。按着坐位排列,詩儿第一,超儿第二,越儿第三,冰儿第四,军儿第五,冰儿第六。一人一句,背《斤称歌》。开始。”

“一是六二五。”“二是一二五。”“三是一八七五。”“四是二五。”······

鲁慧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

六个学生答道:“不知道。”

鲁慧说:“背会了不知道什么意思。你们是怎么深研书的?深研是在一般中找出特殊规律。”他严肃的说道:“懂吗!”停了好久,用缓和的语气说:“朝廷律法规定:一斤是十六两;一两是十钱;一钱是十分;一分是十厘。是国法,不能改。但在做买卖的过程中一般讲价钱是一斤多少钱。买卖是整斤好算账,可是总有两的零头出现。遇到几两时,买家卖家算账,总是先把一斤钱分十六份,得出一两该是多少钱。斤两钱相加。你们想想看,多么不方便,不是买家觉得错就是卖家觉得错。本来卖家得钱买家得物是件双方都高兴的事,却产生了互相猜忌,难以互相信任。这就需要把不方便变成简单。这样,就有一些有心人对买卖算账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把一斤的十六两假定一斤十两最好算账。可‘度量衡’是朝廷的律法规定。不能随意私自改变一斤十六两的规定。称上‘星’的距离不能改变,此路就走不通。分析来研究去,就编出《斤称歌》来把一斤变成了十两。人们只要背会《斤称歌》,算账时就十分方便。那么,‘一是六二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十六称的一两,等于十两称一两的零点六二五两;十六两称二两,等于十两称的一点二五两,以此类推。这样,斤、两、分、厘全是十进制。大家都明白了嘛?”

学生答道:“明白了。”

鲁慧说道:“说起算账来,是官是民,一生中经常遇到。烦死人,却又离不了。所以,在十天之内,你们要向父母学会《加减乘除》的基础珠算术和土地丈量术。为什么学这些?因为你们以后不管是官是民,都要用。在十天之内,你们来不来学堂无所谓,但必须完成作业。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