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开场白:一月中,月圆一日,缺多天。月圆缺如人生,如意一天,奋斗多日。月缺是等待月圆日。人奋斗是期盼如意的一天。凡人世间的人、事、物都在奋斗着,等待如意。非如此别无他法。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之间,鲁慧来此任教已经半年。在这半年里,他有女儿陪伴,学生尊敬,与杜奇谈文论文,忘记了中年丧妻之愁;与这帮朝气蓬勃的学生们朝文夕武的教学,多感到舒心,辞别寂寞。

一日夜间,女儿在夜读,杜奇陪学生们练武,鲁慧独自一人在打谷场边清游散步。他低头看到村民们晾晒的黄澄澄的谷物,不知不觉说出一副对联:

诚实谷子,叶中全是低头穗;

傲骨寒梅,枝头总无仰面花。

他仰望天空,繁星皓月,万里无云,只有微风拂面,顿感神清气爽。不觉又得一对联:

快到中秋,皓月月明,明无暗;

慢游月夜,风摸摸鬓,鬓有白。

他怕再勾起什么伤心往事,回去陪女儿夜读。

快到中秋佳节,史德福与赵延寿、李弘原和吴魁商量,是否在中秋夜置办一桌酒席,请一请二位先生。答谢他们远离家门,诚心教育他们的子弟学业,以表寸心。

李弘原说:“二位先生辛苦半年,是该请一请。那样吧,你去张罗,我俩出钱。”

史德福说:“哪里话。你又生分了不是。”

吴魁说:“这样吧。咱们每家各自做几样拿手好菜,我有藏酒‘鲁干白’,都到史兄家一聚。”

赵延寿说:“我同意吴兄的建议。谁也不要再争执什么。平时四家人就亲如一家。何况今日孩子们同堂同师学问习武。”

史德福说:“那就这样办。咱们不分老幼妇孺,全家一起到。和鲁先生父女俩,杜先生,来个六家同堂度中秋。说定了,就这样。那就叫孩子们预先通知学生,戌时初到达,准时赴宴。”

“好!”

这年的中秋夜。微风习习,舒适宜人;晴空万里,青蓝透彻;月亮早早地爬出东天,圆圆的,像一位羞怯的少女;明星闪烁,像孩子们讨好逗趣的眼睛;微风中树叶沙沙作响,节奏欢快;锣鼓声咚咚呛呛,此起彼落;街巷里,幼儿追逐嬉戏,笑语欢声;······

史德福在院子里摆下三张条桌。桌上摆好了时先瓜果。瓜果清香,阵阵扑鼻,醒脾开胃;荤素菜肴。菜色诱人,香气扑鼻,口涎欲滴。条桌四周二十多把椅子,擦抹的干干净净,上首两把椅子还搭上了红布椅套。女人们不时进进出出,不是端汤就是送菜;男人们往来频繁,不是拿酒就是送盏;老人们到了都是喜笑颜开,谦恭礼让;幼童们到了个个都是逗乐嬉戏,挤眉弄眼。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是史德福家中要办什么喜事。

戌时时分,学生们簇拥着两位师傅和小师妹来到史家。家长们拱手相迎,礼让就坐。两位师傅见有德福和延寿的父亲在场,硬是把两位长辈按在了上首正中的椅子上,鲁左杜右相陪。四位家长分列左右;五位男生和鲁雪请四位女长辈坐在家长下首。学生们才按长幼大小依次坐下。其余家人包子怀孙,坐在宴席的下边。

史德福父亲与赵延寿父亲相比,算是见过大世面的人。他举着酒杯,学着城里文人雅士说:“时逢中秋,团圆佳节。六家人欢聚一堂,亲如一家,真是天缘巧合。幸会,幸会。来,干此一杯。”

会喝酒的举杯一饮而尽,不会喝酒的举杯表示一下意思;学喝酒的,不论喝下多少,辣得张口吐舌;脸红干咳。引起了一场哄堂大笑。

史德福代表四位家长,举杯说:“两位先生在此穷山僻壤,寒家茅屋,与家人共度中秋,倍感荣幸。以水酒一杯,答谢两位先生,对待孩子亲似父子,教习文武不分昼夜的大恩厚德。心意含在酒里。来。咱们兄弟四个先干为敬。”他们举杯一饮而尽。

鲁慧与杜奇推让一回。鲁慧举起酒杯说:“今日借花献佛,祝寿星长命百岁,福如东海;祝兄弟姐妹们身体安康,心想事成;盼孩子们学而有进,报效国家,服务社会,荣家门楣。来。干此一杯。”

学生们也学着长辈一起举杯说:“祝长辈们身体强健,事如人愿。”

酒席上的一套客气过后。史德福说:“来,来。咱们一起动筷子,吃菜。”

人们正在你敬我让,推杯换盏,品酒吃菜之时。村中几位家里有学龄儿童的家长来到史家,一个个拿酒持杯,前来道贺。席上妇孺连忙起身让座。请来客坐下。

史德福不知他们了为了什么。对不速之客心里虽有不悦,但还是赔笑客气说:“乡里乡亲的,来就来吧。拿什么酒。”

来客中有人说:“我们不是有意来插横打斜的。是来和两位先生商量一件事情。”

史德福明白了来客的来意。假装不知地说:“什么事?但讲无妨。”

来客代表说:“我们几家都有该上学的,上学而不经常上的。也就是农忙干活,农闲想上学的孩子。我们这些孩子都说鲁先生教得很好,也想到你们的学堂里上学。不知鲁先生肯不肯收留他们。为此,来问问鲁先生。当然,鲁先生是你们请来得。也想得到你们的同意。”

“这······”家长和鲁慧都有点为难。

“我们的孩子上学,不能白上。每月该多少课銀我们出。”

史德福说:“你们这些半农半读(农忙干活,农闲学习)的孩子和我们的孩子参绞在一起。叫鲁先生怎么上课?”

来客说:“这倒是一个问题。我们没有想过。”

鲁慧说:“我教他们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学堂里白天学文,晚上学武,乱得很,也没法儿上课呀。史兄,你看怎么办?”

史德福说:“我们的孩子和你们的孩子学得东西不一样,是没法儿上课。”

来客说:“那样就别难为鲁先生了。”他们很失望。

鲁慧说:“史兄,你看这样行不行。叫他们找地方,我只是晚上给他们的孩子上课,反正晚上詩儿他们在练武。这样就什么也不耽误。”

史德福说:“鲁先生只要身体扛得住,这样也行。至于他们给你多少课銀,我不阻拦。”

鲁慧说:“课銀多少无所谓,就当你们四位家长和我帮帮他们。”

史德福征求了另外三位家长意见后说:“就这样吧。”

来客们倒上他们带来的酒。来客代表说:“谢谢四位兄长和鲁先生。来。大家同喜。干了此杯。”

席上所有人同时喝干了自己杯中的酒。

来客们说:“我们就不在这里打扰了。”说罢,他们要走。

史德福拦住了来客。“你们别走啊。咱们乡里乡亲的,说什么打扰。生分了不是。再说,两位先生待我们的孩子视如己出,教者竭心尽力,学者废寝忘食。我们这些家长把孩子交给两位先生。真是放心,舒心和庆幸。詩儿天天回来说他们在鲁杜两位师傅的手下学了不少东西。咱们都快吃快喝,宴席完了让詩儿他们来点儿文的武的。看看他们有没有什么长进。”史德福说这些话,一来是想看看孩子长进多少;二来是让来客们看看他请两位先生是很有眼光的。

来客们听罢史德福的话。很高兴。留下来。

吃喝完毕。史诗他们师兄妹主动帮家人收拾杯盘碗碟,擦抹桌椅。收拾完毕。人们原位坐了下来。

鲁慧说:“詩儿,你就带领师兄妹们不管是诗还是对联。每人来几句。让父辈们开开心,如何?”

詩儿说:“行。晚辈们献丑了。”

超儿说:“行什么。你不说个规矩我们怎么跟你。”

“也是,我高兴得忘了。”詩儿说:“咱们就来‘五言句。’谁能跟着来就跟着来。谁跟不来就转意转物。我先起句。谁先想好,谁就接句。行吧?”

都说:“可以。”

詩儿说:“三五中秋夜,皓月似冰盘。”

雪儿说:“嫦娥抱玉兔,回首思故园。”

冰儿说:“吴刚心不轨,获罪桂树砍。”

越儿说:“中秋团聚夜,家家把酒欢。”

军儿说:“杯中团聚情,怎可代胸言。”

超儿说:“杯酒谢长辈,百事孝为先。”

詩儿说:“酒含凌云志,蟾宫摘桂男。”

冰儿说:“羊毫铸利剑,诛恶保民安。”

超儿说:“跨马走天下,扬鞭万里川。”

雪儿说:“纤纤玉手细,扶正将倾山。”

越儿说:“志擒海底龟,强霸闻我寒。”

军儿说:“一生无它志,力保社稷安。”

冰儿说:“心中无杂念,终身学圣贤。”

詩儿说:“月思西下睡,长辈该归眠。”

詩儿的爷爷正喜滋滋地听得出神,不知孙儿们为什么嘎然而止。他说:“你们怎么停住了?”

史德福开玩笑说:“爹,詩儿说:月亮都想到西边睡觉了,也想叫你早点儿睡觉,怕你累着,叫你先睡去。”

大家哄堂大笑。

“啊。原来是这是这么回事呀。不累,不累。我还没看孙儿的武艺呢。今日开心。你们别惦记我。”

大家七手八脚地将桌子抬到屋里,把椅子靠墙放好,清空场地,好让孩子们展示武艺。

杜奇抱拳拱手谦虚地说:“杜某不才,在承袭鲁师父教学的基础上,使孩子们略有寸进,如有失误,敬请原谅。来,詩儿你们站好马步,让父辈们随意推拉搬抬。试一试你们平时练得武功怎么样。”

“是。”学生们回答。

杜奇说:“要做到‘蹲如泰山,站如崖松。’也就是说:泰山之大,无人能撼动;崖松的根深深地扎入崖石的缝中,风吹不倒,人拔不起。这就是武功的功夫所在。”

史詩五人在院中搭好马步架势,让人推拉。

杜奇说:“挑一个最有力气的人随便推拉他们。看他们能不能离开原地。”

人们看着这些十几岁的孩子,那架势,那神态,个个成竹在胸。

李弘原一贯认为冰儿从小柔弱。他第一个出来去拉自己的孩子。拉了几下不动,推了几下不动,用力抱也抱不起来。他惊讶道:“呵,我就不相信你的力气比我大。”他走到冰儿背后。狠狠地朝他屁股上踹了一脚。冰儿还是一动不动。

院子里一片掌声叫好声,经久不息。

杜奇又问:“谁再来?”

没人答应。

“既然没有人再来,你们就把那些套路练练。”杜奇说:“让您们的前辈看看。”

“是。”初见五个孩子是自个儿练,一会儿便绞作一团,动作快得看不清究竟谁在哪儿。突然见史诗往圈儿外一跳,其他几个转身和史诗排成了一排。只见他们抱拳拱手,说了一声“献丑。”

来客们伸出拇指夸赞说:“真没有想到,以前人人都说这些孩子不争气。现在经先生调教了这么几天。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

史德福父亲乐呵呵地说:“这半年我认为詩儿在吹牛。今天一见这些小哥儿们的文武,老朽真是开了眼界。我代表全家人,谢谢两位先生了。”说着他把手一拱。

月光撒满了史家的院子;繁星象人看累了的眼睛;秋风抚摸着树叶沙沙作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