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开场白:学文者静。之所以静,唯心静,神静与环境静。静而学,方有所得,所悟。则学之必成;习武者动。之所以动,看武书,观教习,不如动而习之。习武者动,方有所长,所奇。则习之有益也。

初学武术的第二天,学生们来到学堂,一个个显得无精打采。鲁慧知道他们是昨天累的。孩子们平时玩儿是玩儿,不向‘虚步’和‘马步’那样累人。他在讲台上问学生们:“你们累了吧?”

学生们说:“是。”

“你们想不想继续学下去?”

“想倒是想,就是太累人了。”

鲁慧笑了笑说:“‘天降大任与斯人矣,必先劳其筋骨,饿其饥腹,苦其心志。’你们对这句话怎么理解?”

“不知道。”学生们说:“你给我们解释解释吧。”

“其大意是说:一个人不做出艰苦的努力,做到不怕劳苦,不怕饥饿,不受意想不到的心理磨练,怎能担当起大任?”

鲁慧看着学生们的表情,一个个很严肃,不吭声。又说:“如果一个边关统帅,没智没勇怎么能行?智从何来?勇从何来?智勇是从吃苦中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而来。不管学什么东西,都要吃苦;吃苦学习就要废寝忘食,就要劳其筋骨。饥了忍着,累了挺着。忍着和挺着就是在磨练人的心志。懂吗?把话说回来,学好什么都得慢慢来,心急吃不了热豆腐。我知道你们的脾气。就是求知欲望太强烈。”

鲁慧的教学方法就是既批评又抚慰。批评他们学习中的不正确苗头,像园艺师一样剪掉小树的多余枝条,好有充分的营养,让树很好的成长;抚慰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的疲累消极,端正学习态度,继续努力学习。他笑笑说:“我教你们的‘随意功’今天正好用一用,看看效果如何。我再强调一下取象征物问题:象征物不拘于前几天我说的玻璃球、环状物。比如用自己或亲人的手在搓、揉、推、拿、抚摸等等。你们把椅子往后挪一下,端正身体,做好预备式,调到深呼吸。你们感觉那里不舒服,用意念引导找好的象征物在不舒服的地方进行疏通经脉。时间一刻。开始。”

一刻过后。鲁慧叫停。问学生们:“感觉如何?”

学生们说:“好多了。”

史诗提出了一个挺奇怪的问题,他说:“师父,你说此法能用于读书吗?”

“能。”鲁慧借此机会说:“比如说学习时一直心烦意乱,气功的‘静’就是消除心烦意乱的最好方法。因为练‘随意功’不拘时间、地点、身体姿势。就是拉屎撒尿,走路卧床,攀岩坠河都可以。这所有的一切都取决于一个‘静’字。‘静’是你希望的前奏,‘静’也是你到达目的地起点。”

学生们通过鲁慧的这一番讲解,对‘随意功’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

“咱们言归正传。”鲁慧说:“‘文武’二字,‘文’在先‘武’在后。这说明‘文’是学‘武’的基础。比如说你会一点儿武,有‘文’才能深刻理解‘武’的含义,看懂看通有关武术方面的书籍。就是没有武师的指导,也能学会学好更多的武术。我就是这样。我的所谓的‘武术’都是看书学来的。我是只会动嘴不会动手动脚。只有术的招式,没有术的功夫。也就是说眼高手低,不堪一击。说到这儿,我顺便说一句。如果你们想‘博文厚武,’就和父母商量一下,再请一位武师来。进行朝文夕武学习。以便你们成为‘文武全才’。以达到我的字‘達斌’之终身之期望,在你们的身上实现。”

学生们窃窃私语。讨论让父母请武师之事。

鲁慧打断他们说:“请武师之事回家再说。咱们开始正式上课。说说日后的学习计划。我的计划是:在十天之内温习《百家姓》《三字经》;一个月学读完《千字文》;四十天后开始学习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年底学完四书,精通四书。明年学习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中的《礼》有三部,包括《仪礼》、《周礼》、《礼记》;《春秋》有四部,包括《春秋》、《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这四书五经用两年学完。为了你们在这三年内的光阴不虚度,有能力多学点儿《史书》、多种《列传》,也不反对你们学习民间的各种技艺。这叫韩信带兵多多益善。”

“我的教学方法是:在规定时间内,统一在学堂里念书,以备教习生僻字和讲解一些带有共性的学习方法、书写、创作技巧;根据每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快慢程度,我不嫌麻烦,单独开讲。但每位学生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学完规定书籍。”

“每天的时间安排是:早上寅时三刻必须到学堂。练习‘随意功’。寅时五刻功毕;默念自己要学的书籍到卯时完毕;卯时到巳时单独开讲到巳时毕;午时吃饭;未时一刻到学堂开始练习书法到申时毕。酉时吃饭;戌时一刻到学堂练习武功到亥时毕。放学回家。这叫‘朝文夕武’。”

“詩儿,你把每日的时间安排写出来挂到墙上,以免有人遗忘。好,现在开始温习《百家姓》和《三字经》。”

鲁慧布置了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以后,前三天没有遇到什么问题。可三天后接连有学生提出同样的问题,就是想知道《三字经》中一些不解之处。这是他意料之中的事。他就集中时间给学生们把一些《三字经》的典故和生僻字句统一作了讲解。这不但使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还让他们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极大地开阔了他们在求知路上的视野和学习爱好。

在阅览和批改学生们的写字作业时,发现他们在一次提交的几张纸上写相同的字或笔画,某一个偏旁部首出现不同的败笔,引起了鲁慧极大的关注。他觉得有必要进行一次统一辅导。

在宣布了教学计划第四天的未时一刻,鲁慧站在讲台上,叫停了写字。他说:“我观察了你们写字时的坐姿、体态、握笔手势和作业,别说是多人,就是某个人写的相同字就是多姿多态。写字不是在舞台上的艺术表演,多姿多态才能赢得观众的喝彩,而是应该在写一个字或一种笔体的情况下,在观者眼里看出来带有共性,出现奇笔。不能出现多彩多姿的怪象。什么叫共性?就是统一个笔画或同一个偏旁部首要结构相同;什么叫奇笔,就是一个字中的最重要的笔画要带有书写者的脾气性格,风度气势。现在我给你们讲写字的坐姿、体态、执笔方法和书写技巧:”

“坐姿的要求的下身姿态是:足安身正,两腿两脚放松分开,屁股和脚形成三点;上身姿态是;两肘着桌,左手镇纸,有镇纸时放松置于桌面;右手持笔,笔置于两眉之间。要做到手和肩形成三点;目注(也叫意注)笔毫,目随笔动。”

“体态有站坐之分。坐姿如上所说。站姿的要求是:下身两腿自然分开,两脚距离尺余。脚和股形成三点;上身自然微倾,收颌;上肢:左手镇纸,有镇纸时自然放松下垂;右手悬腕持笔,形成手肩三点;笔置于两眉之间,目注笔毫,目随笔动。”

“寸大以下的字坐姿书写;寸大以上的字站姿书写。”

“执笔方法:执笔方法有多种,如‘五指执笔法’、‘四指执笔法’、‘三指执笔法’、‘握拳执笔法’和苏东坡的‘执笔无定法’等等。一般都是用‘五指执笔法’。五指执笔法的要求是:食二中指在笔杆外;无名指小指在笔杆内;拇指在食中二指笔杆的内侧顶住笔杆;形成虚掌;笔杆直立,随不同指头的用力方向使笔前倾后仰、左右偏移。无论用什么执笔方法,都要求指实、掌虚、腕平、锋竖、舒适、轻松、自然、得力,紧而不僵、活儿不松。至于执笔高低,视字的大小而定。字小则握笔低,字大则握笔高。”

“在写小字时,手腕没有大幅度的运动,只靠相关指的用力书写笔画;在写大字时,相关指的用力减小,主要靠臂、碗的运动来完成;在写中等字时,要指臂并用,协调用力,完成字的书写。注意:不管你的手势怎么变换,目注笔毫,目随笔动的要求不能改变。”

“不管用坐姿还是站在书写,都要心平气和,情绪良好,达到‘宁静致远’才可以书写流畅。不但字要写得美,体态也要显得文雅。”

“书写要求一个‘静’字。只有‘静’才能心平气和,情绪良好;只有‘静’才能目注笔毫,目随笔动。否则,你一辈子都别想把字练好。”

“书写技巧:对各种笔体而言,各有关的技巧,不能一概而论。如隶书,有歌诀曰:‘蚕头凤尾,鹤膝蜂腰,呆板老拙,且宽莫高。’如楷书,有歌诀曰:‘横如梁;竖如桩;左右撇捺刀锋芒;勾挑马蹄样;横竖转锋压笔慢;压笔仰提点桃样;起笔回锋落笔收;横竖之中减肥胖。’如草书,有歌诀曰:‘笔势借楷隶;笔画蚓屈伸。横竖曲直势,勾环盘旋形,歪斜无定势,笔断似丝影。偏旁互假借,上下字连通。初看无定律,实有法可寻。’如行书,有歌诀曰:‘行书楷草相兼,伸缩大小无边;体变应有尺度,笔断气脉相连;点画互相接应,俯仰歪正态憨;笔划龙飞凤舞,伸缩姿态万千。下笔一挥而就,吞吐气势河山’。”

鲁慧看着学生们痴呆的样子,呵呵大笑说:“你们真象傻子看戏---不知所以。不过不要紧,慢慢就会体会到此中的奥秘。请你们多看看名人的隶书、楷书、草书,行书就会明白我讲得一些道理。每一种字体都有规律可寻。谁深研谁得益。”

“书写还有一种技巧。就是你们先把各种字体的笔划,按每种字体的要求写好。你们再想想看看,我们祖先创造的每个字都很巧妙。一般一个字都有偏旁部首,没有偏旁部首的字比较少。不是上下结构,就是上中下结构;不是左右结构,就是左中右结构;只要你们把偏旁部首和单体字练好,

鲁慧面带着笑容,不声不响等学生们笑罢了,才继续往下讲,他说:“我再给你们讲一下怎样写好草书字和行书字。要是一篇作品,可以是‘歪斜无定势。’要是单个字,出现歪斜就很难看。怎么办?要从人的视角进行纠偏。那就是:左上写长了,右下方的笔划不粗就得长;右上笔划重了,左下笔划就得重;上面写大了,下面笔划就得粗。注意:字上大下小显得不稳,势如累卵;上小下大,势如磐石,只有正,就不用纠偏。至于其他败笔,你们自己慢慢去体会。”

“我再给你们讲一个古人写字时的体会。相传:苏东坡不管到什么地方,只要见字必看,见好字必凝神专注,深研好字好在什么地方。别说一字,就是一个好笔划也要深研其中的奥妙所在。他不但注意好字,就是字大败笔,他也要进行深研,告诫自己不重要犯别人的错误。他在写字前总要深思良久,方才下笔,只要下笔,必是一挥而就。这就叫‘意在笔先,笔在意后。’什么叫 ‘意在笔先,笔在意后?’就是在下笔之前先把字的笔划,结构想好了,才下笔书写。不是提笔就写,写后再去看有没有败笔。这就又犯了傻子写字的毛病。苏东坡是有名的书法大家,成就世人仰慕。名家尚能如此,何况你我。”

每天学生们戌时一刻到学堂练习武功到亥时毕。一天,史诗对鲁慧说:“师父,每天练‘虚步’‘马步’太单调。是不是再加上一些新东西交叉练习,叫我们调调口味?激发一下兴趣。”

鲁慧答应,说:“可以。今天我就教你们‘飞物击物。’”

学生们高兴的手舞足蹈,乐不可支。

鲁慧脱下自己的一只鞋,拿在手里说:“咱们第一天见面你们就领略过‘飞物击物’的厉害。现在我就把要领教给你们。好不好?”

学生们拍手雀跃,齐声叫好。

鲁慧说:“用鞋飞击对方,是一种自己手无兵器的,使对方意想不到又能有效击败对方的攻击方法。它既能击败对方,又不于伤害对方的性命,即使对方受伤也不能说自己是有意伤害,只是出于防卫。即便是伤者状子告到官府,一只人人都穿的鞋,官府也不会认为是凶器,是蓄意伤人。再说,自己本意是教训对方,说话也显得理直气壮。这就是‘飞鞋击物’的最大优点所在----攻其不备。也是兵家之名言。”

“在练习‘飞鞋击物’时,一定注意一点儿,那就是用鞋底的外侧去击。不能用鞋底、鞋面或鞋底的内侧。你们想,鞋底、鞋面面积较大,用同样的力,面积越大,打到被击物的力就越小。鞋底内侧带弓,是两点儿击物,也会分散力度。只有鞋底外侧击中目标时,力度最大。”

“但‘飞鞋击物’练起来很难,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第一必须有‘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信心’‘耐心、决心、恒心。’第二必须有爬山走漠,泅海破冰毅力,做到‘艰苦、坚持,坚决’坚韧。’这比‘虚步’、‘马步’练起来更难。你们有信心学吗?”

“有!”学生们毫不犹豫的回答。

“好!”鲁慧说“其实‘飞鞋击物’只是‘飞物击物’的一种。比如说:‘飞石’、‘飞镖’、‘袖箭’、‘飞刀’、‘飞剑’、‘飞枪’等等,都是‘飞物击物’的范畴。不过我说的这些都是有备而击,是能够杀伤对方的兵器。而只有‘飞鞋击物’是有心而无备之策。不管是那种飞物,都是一种使对方防不及防的袭击方式。属于‘暗器’的一种。是一种险中求胜的无奈之举。不可多用、常用。”

鲁慧休息片刻,继续说“‘飞物击物’有‘直击式’和‘回击式’两种方式。”

“‘直击式’的要领是:自己认为有力的一手持飞物,另一只手做虚张声势,眼看虚张声势一方,引诱对方注意力;回眼看准对方被击之处,稳、准、狠地抛出飞物,一击制胜,力求成功。”

“‘回击式’的要领是:预先观察好能够作为攻击对方目标时飞物的反射物体,用自己认为有力的一手持飞物,另一只手做虚张声势,眼看虚张声势一方,引诱对方注意力;瞬间回目,看准反射物体,抛出飞物,飞物借助反射物体的硬度弹回飞物,击准对方。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飞物抛出的角度。这个角度视对方的距离远近而定。角度与距离是‘回击式’成功的关键,也是最最难练的一个环节。这就要做到两个必须中的‘四心:信心、耐心、决心、恒心。’‘四坚(艰):艰苦、坚持,坚决、坚韧。’如果一个人没有毅力,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事情。如果意志坚定,那就是一件虽难而易得的事情。我相信你们能做到,一定能够做到。你们有没有信心?”

“有!”学生们跃跃欲试,劲头十足。

“好!你们每人在墙上画一个圆圈,人头大小。在三步外站立,用上面我讲的要领,用自己的鞋开始练习。达到十击十中,鞋无虚发时,向后退步或减少圆圈的直径再练习······,就这样循序渐进的练习。开始。”

学生们照猫画虎地练习起来。一个个不是力度不够,就是抛偏。嘻嘻哈哈。形似儿戏,内心却是在努力练习。把鲁慧也逗得掩面暗笑,捧腹自乐。

就这样,师徒们“朝文夕武”的苦教苦练,坚持不懈。鲁慧相信‘绳能断木,水能穿石。’

几天之后,鲁慧把学生们的‘死把’练习改成了‘活把’练习。他让学生们到山上砍来树木,做成人形骨架,外包草衣。有俩人用绳拉动,让一个学生来练习‘虚步’、‘马步’的攻击;练习‘飞物击物’攻击的准确性。这样,拉把人得到休息,练习人不至于透支体力。学生们也把练习当成了一种有趣的乐趣,不枯燥乏味。

没过几天,史得福领着学生家长来找鲁慧,商量请武师的事情。鲁慧当然乐意助成此事,免得他过于分心,好集中精力把文教好。家长让鲁慧推荐人选。他想了想说:“奇文县有位武师,姓杜名奇,字功達,听说他的人品,武术都很好。你们仔细打听打听,如果行,就去请来,不行就另选别人。行吗?”

史得福说:“可以,鲁先生推荐的人,一定错不了。”

鲁慧说:“请师父非同小可,还是小心为好。”

史得福说:“鲁先生说的一点儿没错。明天我就去打听。啊,杜先生住什么地方?”

“奇文北的杜家浦。有‘浦’字想来村外一定有水。我真不清楚。慢慢寻访吧。”

“啊,啊。”这是奇文县人用土语答应人的方式。

三天后,史得福请来了杜奇。鲁慧见杜奇五大三粗,但没有鲁莽之举;浓眉黑脸络腮胡,却带着狭义之气。

杜奇一见到鲁慧,抱拳含笑地热情打招呼说:“鲁先生,杜某只闻其名,未见其面,仰慕久矣。”

鲁慧说:“功達兄,客气了。以后同堂同徒,互取长短,长者为师,短者为徒,共勉吧。”

史得福说:“不管文武,毕竟都是先生,看你们咬文嚼词的。以后就说我们家乡话吧,显得亲切。”

“啊,啊。就听史兄的。以后就说家乡话。”史得福说:“看你们二位一见如故,我很高兴,必能同心协力,教好我们的五个孩子。”

鲁慧杜奇说:“请史兄放心,我俩一定会竭心尽力,不失厚望。”

史得福说:“配房三间,雪儿和你俩各住一间。我叫人把厨房搬到西门房。三人一灶,柴米油盐,我们全供,将就一下吧。真是对不起。”

“很好。”鲁慧说:“我父女俩有伴儿,热闹。我高兴得很。”

史得福说:“我马上找人收拾厨房。我走了。”

“不用客气。史兄你忙去吧。”

杜奇来到这里以后。鲁慧先给他介绍了他在这里的施教情况。鲁慧的施教方法获得了他的肯定和赞赏。赞赏他用一些年轻人求知极强的杂艺和文武兼学教学方法赢得学生们的喜欢和赞仰,把一些顽劣学生引上了正途,看到了今后的希望。

杜奇接受过学生们的举行拜师礼后,占用了学文时间,给他新学生讲授武术的现状和它的两用性。他说:

“武术从原始社会的谋生狩猎到今天的防身健体和用于保家卫国,除暴安良。经历了几千年的时间,形成了诸多门派。门派之间既有共性也有特技。一个门派能够长期延续,就有他的独到之处;不能打遍天下无敌手,就有它的弱点。所以一些有心人就取百家之长避百家之短,再去建立新的门派。武术之所以长盛不衰,是一些有志之士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我们要感谢他们。”

“在武术界有南拳北腿之说。南方一些人的身体与北方人相比,个头矮些,所以用拳攻击比较有利;北方人比南方人个儿高用腿比南方人多。但不说南方人不用脚而北方人不用拳攻击对手。只是相对而言。请你们不要持有偏见。“

“武术有其两面性。在无事时可以强身健体;在国家和民族危亡时用于保家卫国;在等待以强欺弱时可以除暴安良。武人最重要的不是武艺高强,而在于有高尚的武德。艺高无德之人只是得意一时;而艺低有德之人终将胜过无德之人。人有武艺固然是一件好事,但有时会误伤好人而遗恨终生。”

“会武人一定要深藏不露。就是吃亏也要保持克制。不能乘匹夫之勇,到处惹事生非。请你们切记!切记。”

“武人在敌对双方交手之事,切记求胜心切,锋芒毕露。有其是在于生人面前,防先攻后。先防是打探对方虚实,寻找机会,力求击则必胜。求胜不要力敌,而要智取。否则,败多胜少。”

“制胜妙诀是出手要快、准、狠。”

“听说鲁师父已经教过你们一些武术招式,今后我要在鲁师父的基础上再教你们一些我认为是很必要的东西。至于教什么,在看过你们的武术练习以后,来丰富鲁师父的施教成果。”

“按鲁师父的时间安排。咱们戌时见。”

鲁慧说:“杜师父讲话太客气了。你们今后要文听我的,武听杜师父的。好,咱们开始上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