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周志强脸上的横肉抽动了一下,后退半步:"小程啊,我来尝尝你们的新品。"

"打烊了。"程卫东大步走进来,挡在姜晓兰前面,"明天请早。"

两人对峙着,空气仿佛凝固了。周志强眯起眼睛,目光在程卫东和姜晓兰之间来回扫视,最后定格在墙上挂着的营业执照上。

"个体经营,呵呵。"他冷笑一声,"年轻人,别以为去省城开了个会就了不起了。县里的水,深着呢。"

说完,他甩手离去,临走时故意撞翻了一把椅子。

直到周志强的脚步声彻底消失,姜晓兰才长舒一口气,双腿发软地靠在操作台上。

"没事吧?"程卫东转身,关切地问。

姜晓兰摇摇头,弯腰扶起那把椅子:"他说的年审..."

"别怕,"程卫东的声音沉稳有力,"刘局才是正局长,他姐夫只是个副的。"

话虽如此,但两人心里都明白,周志强这种地头蛇不好惹。清点完存货,程卫东坚持送姜晓兰回知青点,自行车蹬得比往常慢了许多。

"程大哥,"姜晓兰犹豫了一下,"你说我们要不要...给周志强送点礼?"

程卫东猛地刹住车,回头看她:"你想妥协?"

"不是妥协,"姜晓兰急忙解释,"就是...人在屋檐下..."

"不行。"程卫东斩钉截铁,"这种人贪得无厌,今天收了礼,明天就会要更多。"他重新蹬起车子,"我有更好的办法。"

回到知青点,姜晓兰辗转反侧,脑子里全是周志强阴鸷的眼神和程卫东坚定的背影。直到后半夜,她才迷迷糊糊睡着,梦里全是各种美食和算不完的账。

第二天一早,程卫东就带来了好消息——他通过老战友联系上了地区日报的记者,对方愿意来采访"兰姐小吃"这个个体经济典型。

"记者?"姜晓兰正在和面,手上沾满了面粉,"什么时候来?"

"后天。"程卫东帮她系上围裙,"到时候把店里好好收拾一下,做几样拿手菜。"

姜晓兰眼前一亮。这确实是个好主意,如果能上地区报纸,就等于有了护身符,周志强想使绊子也得掂量掂量。

接下来的两天,两人把小店彻底打扫了一遍。程卫东找来红漆重新描了招牌,姜晓兰则精心设计了一份新菜单,增加了从省城学来的几样小吃。程小梅也正式上岗,主要负责端盘子和洗碗。

记者来的那天,阳光格外明媚。姜晓兰穿上了最体面的蓝布褂子,头发整齐地扎在脑后。程卫东也换上了那件白衬衫,整个人精神抖擞。

记者姓王,是个三十出头的眼镜男,带着个年轻摄影师。他们详细询问了姜晓兰的创业经历、经营状况和遇到的困难,还拍了不少照片——姜晓兰擀面的特写、顾客用餐的场景、墙上挂着的营业执照...

"姜同志,你对个体经济的发展有什么看法?"王记者认真记录着。

姜晓兰想了想,把省城座谈会上学到的政策精神和自己这一个月来的体会结合起来,侃侃而谈。程卫东在一旁补充了一些具体数据,比如解决了多少就业、方便了多少群众等等。

采访进行到一半,店门突然被推开。三个穿蓝制服的人走了进来,领头的正是那天在黑市抓人的刘胖子。

"工商局联合检查,"刘胖子亮出证件,"请配合。"

姜晓兰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程卫东却镇定自若:"请便。我们是合法经营,有营业执照。"

刘胖子带着人开始翻箱倒柜,检查食材、餐具、卫生状况,甚至连垃圾桶都不放过。王记者和摄影师敏锐地捕捉着这一幕,相机快门声不断。

"面粉哪来的?"刘胖子指着半袋富强粉质问。

"粮店买的,有票。"程卫东从容地拿出票据。

"这肉呢?"

"肉联厂正规渠道,赵主任经手。"

检查持续了半小时,刘胖子一无所获,脸色越来越难看。最后,他指着墙角的煤炉:"这个不符合防火规定,得没收。"

"凭什么?"姜晓兰忍不住了,"国营饭店用的也是这种炉子!"

"他们有许可证,你们有吗?"刘胖子得意地笑了。

程卫东拦住想争辩的姜晓兰,平静地说:"可以拿走,但我们会上诉。"

刘胖子哼了一声,指挥手下搬走了煤炉。王记者全程记录,还特意拍了煤炉被没收的特写。

"太过分了!"等他们走后,姜晓兰气得直跺脚,"明明就是找茬!"

"别急,"王记者推了推眼镜,"这正是我们需要的素材。改革开放遇到阻力,很正常,但大势不可挡。"

采访结束后,王记者保证这篇报道会尽快见报,而且会重点提到基层执行中的"肠梗阻"现象。送走记者,姜晓兰和程卫东面面相觑。

"你觉得...报道能管用吗?"姜晓兰小声问。

程卫东给她倒了杯水:"至少能让周志强收敛点。"

果然,第二天中午,刘胖子就灰溜溜地把煤炉送了回来,还赔着笑脸说是"误会"。姜晓兰暗自好笑,看来记者的威力不小。

风波暂时平息,生意越发红火。有了程小梅帮忙,姜晓兰轻松了不少,能腾出手来研发新品。她从空间里取出一些现代调料,尝试改良传统小吃——在肉馅里加一点蚝油,在面条汤里放几粒味精,做出的食物味道更加鲜美。

"兰姐,你这配方神了!"程小梅尝了口新做的鲜肉馄饨,惊叹道,"我从来没吃过这么鲜的!"

"家传秘方。"姜晓兰神秘地笑笑,心里却有些忐忑。这些现代调味品用一点少一点,得想办法找到替代品。

一周后的早晨,姜晓兰正在店里准备食材,程卫东兴冲冲地推门而入,手里挥舞着一张报纸。

"登出来了!"

地区日报第三版整版报道了"兰姐小吃"的创业故事,标题是《个体经济春风吹——记一位返城知青的创业路》。文章详细描述了姜晓兰从摆摊到开店的全过程,还特别提到工商局的"无理检查",配图正是刘胖子没收煤炉的照片。

"这下周志强该消停了。"程卫东难得地露出笑容。

姜晓兰仔细读着报道,突然注意到一个细节:"咦,这里怎么写成'夫妻店'了?"

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姜晓兰和丈夫程卫东同心协力,将一个小吃摊发展成了远近闻名的个体饭店..."

程卫东的耳根瞬间红了:"记者搞错了..."

"要不要联系他们更正?"姜晓兰偷瞄着他的反应。

"算了,"程卫东低头整理账本,"不是什么大事。"

两人之间的气氛突然变得微妙起来。程小梅看看这个,又看看那个,捂嘴偷笑。

报道的影响力远超预期。当天中午,店里来了好几拨"慕名而来"的顾客,连县政府的几个干部都特意来尝鲜。刘局长更是亲自登门,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县里决定把"兰姐小吃"作为个体经济典型上报地区,有可能参加下个月的经验交流会。

"小姜啊,好好准备,"刘局长拍拍她的肩,"地区领导很重视这个事。"

送走刘局长,姜晓兰和程卫东相视一笑。短短两个月,从黑市小摊到地区典型,这样的发展速度连姜晓兰自己都没想到。

"都是你的功劳。"她真诚地对程卫东说。

"不,"程卫东摇头,"是你的手艺好。"他顿了顿,眼中闪烁着异样的光芒,"还有...我们配合得好。"

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两人之间的地面上,形成一片明亮的光斑。姜晓兰突然意识到,不知不觉间,这个曾经陌生的男人已经成为了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程大哥,"她轻声问,"如果我们真的..."

话没说完,门铃又响了。一个穿军装的年轻人匆匆走进来,递给程卫东一封信:"程副连长,紧急通知!"

程卫东拆开信,脸色瞬间变了。

"怎么了?"姜晓兰心头涌上不祥的预感。

"部队紧急召回,"程卫东沉声说,"南疆局势紧张,所有预备役军官都要归队。"

姜晓兰手中的铲子"当啷"一声掉在地上。1979年,南疆战事虽已结束,但边境冲突时有发生。程卫东这一去...

"什么时候走?"她强作镇定地问。

"明天一早。"程卫东的声音异常平静,"小梅留下帮你。"

姜晓兰突然觉得胸口堵得慌,眼前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