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崇祯十四年的春天,在闯军大营的喧嚣与躁动中悄然降临。林泽的“先锋营”如同一株被移栽的树苗,在闯王李自成给予的独立土壤中,迅速扎根、抽枝。

李自成的器重并非空谈。独立大营的承诺迅速兑现,粮草、布匹、盐巴乃至少量铁料,都优先供给。虽然数量有限,但比起之前朝不保夕的日子,已是天壤之别。更重要的是那份信任——先锋营的日常训练、人员招募(林泽严格控制,宁缺毋滥,只招有底子或身世清白的青壮)、内部管理,李自成几乎不加干涉,只要求定期汇报人数、装备情况和训练成果。这种放手,让林泽深感意外,也让他紧绷的神经渐渐松弛下来。

休整月余,先锋营迅速恢复了元气。韩志雄带着老兵和新招募的几十名精壮汉子(多是走投无路的边军溃兵或猎户)日夜操练,将林泽那套“快、准、狠、隐”的袭扰战术打磨得更加纯熟。赵大虎的弓箭队也扩充了人手,箭术训练如火如荼。王老栓的铁匠铺叮当作响,修复旧兵器,打造简易矛头、箭头。沈若溪将后勤打理得井井有条,甚至利用有限的药材,尝试配置效果更好的金疮药。

林泽并未满足于自保。他深知,要想在闯营立足,赢得真正的尊重,必须展现出价值。他开始利用小猴的“地鼠”队(已扩充,并开始吸收闯军中机灵的本地少年)收集周边情报,并结合自己超越时代的见识,对闯军的现状进行观察和分析。

很快,他发现了一些问题:

· 情报粗放: 闯军规模庞大,但情报收集多依赖流民口述和战场斥候的简单回报,缺乏系统分析和甄别,真假难辨,容易误判。

· 训练不足: 新兵比例极高,缺乏基础军事训练,纪律松散,战斗意志虽高,但战术素养极低,冲锋时一窝蜂,撤退时易溃散。

· 后勤混乱: 物资缴获巨大,但分配混乱,存在中饱私囊现象。伤员救治体系简陋,非战斗减员严重。

· 目标模糊: “均田免赋”口号深入人心,但具体如何实施?打下的城池如何治理?流民如何安置?缺乏长远规划,更像流寇作风。

林泽并未贸然进言。他选择了一个合适的时机——一次李自成召集各营主将商议下一步攻打南阳府城的军事会议。

会上,诸将(多为刘宗敏、田见秀等老兄弟)群情激昂,主张强攻硬打,以人数优势碾压官军。林泽作为新晋将领,本无发言资格,但李自成却特意点名:“林兄弟,你刚从北边来,见识广,说说看,这南阳城怎么打?”

林泽起身,抱拳行礼,声音沉稳:“闯王,诸位将军。末将以为,南阳城坚,强攻伤亡必重。我军新兵众多,恐难承受。末将建议,先‘困’后‘攻’。”

他走到简陋的地图前(羊皮绘制,颇为粗糙):“其一,广布疑兵,佯攻周边县城,调动南阳守军分兵救援。其二,主力围而不打,断其粮道水源。其三,遣精锐小队(如末将先锋营),潜入南阳左近,散布流言,动摇守军军心,伺机焚其粮仓、马厩!待其军心涣散,疲惫不堪,再以雷霆之势破城!如此,可减少我军伤亡,保全城池元气,便于日后治理。”

这番言论,与闯军惯用的“人海战术”截然不同。帐内一时安静。刘宗敏眉头微皱,似乎觉得不够痛快。田见秀则若有所思。

李自成眼中精光一闪,手指敲着桌面:“‘困’字诀?‘疲敌扰敌’?林兄弟,你接着说!如何散布流言?如何潜入焚粮?”

林泽早有准备,详细阐述了利用流民、伪装商贩、夜间渗透、制造恐慌等具体战术。他特别强调了情报的重要性:“需精选本地机敏可靠之人,混入城中,探明粮仓、武库、水源确切位置及守备情况,方能一击必中!否则,徒增伤亡。”

李自成听得连连点头,脸上露出赞赏之色:“好!好一个‘困’字诀!好一个‘疲敌扰敌’!林兄弟果然深谙兵法!这法子,比硬冲硬打强!” 他环视诸将,“诸位兄弟,林兄弟所言极是!打仗,不能光靠蛮力!要用脑子!传令!就按林兄弟的方略办!各部依计行事!林兄弟!”

“末将在!”

“潜入南阳、散布流言、焚粮扰敌的重任,就交给你先锋营了!需要什么人手、器械,尽管开口!”

“末将领命!定不负闯王所托!” 林泽抱拳应诺,心中也松了口气。

采纳与信任:地位渐升

林泽的策略取得了显著成效。先锋营如同鬼魅般在南阳城内外活动,散布“闯王天兵将至”、“官军粮草已断”等流言,制造恐慌。小猴的“地鼠”队成功混入城内,摸清了粮仓位置。在一个风高月黑的夜晚,韩志雄亲自带队,利用钩索潜入城内,成功焚毁南阳府库一处重要粮仓!火光冲天,城内大乱!

消息传回,李自成大喜过望!对林泽更是刮目相看!他不仅完全采纳了林泽的“困城”策略,更在后续作战中,开始主动征询林泽的意见。林泽也不藏私,结合闯军实际,提出了更多建议:

· 建立简易情报分析: 建议设立一个专门的小组(由识文断字者组成),负责汇总各路斥候、流民带回的消息,进行初步筛选和印证,绘制更准确的地图(沈若溪被林泽推荐参与此事)。

· 加强新兵基础训练: 建议各营抽调老兵骨干,对新兵进行队列、号令、简单阵型(如防骑兵冲击的简易长矛阵)的强制训练,哪怕每天只练一个时辰。

· 规范缴获分配: 建议设立“缴获司”,统一登记、分配战利品,优先保障伤员和一线战兵,严厉惩处私藏行为(李自成将此建议交给刘宗敏执行,效果显著)。

· 重视工匠: 建议搜罗、保护随军工匠(铁匠、木匠、皮匠),建立“匠作营”,集中修复、打造兵器盔甲(王老栓被调入匠作营,发挥所长)。

这些建议,有的被李自成全盘采纳,有的则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但无一例外,都让闯军的组织度、战斗力和后勤保障能力得到了切实提升。尤其是情报工作的改进,让闯军避免了几次可能的埋伏。新兵训练的加强,在后续攻坚战中减少了无谓伤亡。

林泽的名字,在闯军高层中迅速传开。刘宗敏起初对林泽这个“外来户”有些轻视,但在几次协同作战(林泽的先锋营负责袭扰、断后,表现出色)和看到其建议带来的实效后,也对这个年轻将领刮目相看,甚至主动找他喝酒(虽然被林泽以军务为由婉拒)。田见秀等将领也对林泽的见识和能力表示认可。

李自成对林泽的信任与日俱增。他不再仅仅将林泽视为一员善战的骁将,更视其为可以商议军机、谋划未来的心腹智囊!他时常单独召见林泽,或是在巡视营盘时特意到先锋营看看,与林泽并肩而行,谈论天下大势、闯军未来。他毫不掩饰对林泽的欣赏,甚至私下感叹:“若俺老李手下多几个林兄弟这样的人才,何愁大事不成!”

李自成的信任、器重和发自内心的赏识,如同暖流,逐渐融化了林泽心中最后一道冰墙。他亲眼目睹了李自成的另一面:

· 与士卒同甘共苦: 李自成生活简朴,与普通士兵同食同宿(至少在公开场合),不搞特殊化。他常在营中走动,与士兵交谈,嘘寒问暖,毫无架子。

· 心系百姓: 每攻下一地,李自成必下令开仓放粮,赈济饥民。他痛恨贪官污吏,对鱼肉乡里的土豪劣绅毫不手软。他提出的“均田免赋”,虽然实施起来困难重重,但确实让无数挣扎在死亡线上的百姓看到了希望。

· 知人善任: 他对林泽的破格提拔和信任,对刘宗敏等老兄弟的倚重,对田见秀等将领的放手使用,都显示出其用人之道。他虽然出身草莽,但胸襟气度,远非一般流寇首领可比。

林泽脑海中那些来自后世历史课本的、关于李自成“流寇习气”、“目光短浅”、“最终失败”的刻板印象,在现实的冲击下,开始动摇、模糊。眼前的李自成,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理想(尽管可能不完善)、有魄力、正在努力砸碎旧世界的枭雄!他或许有缺点(如有时过于依赖刘宗敏的武力,对长远治理缺乏系统规划),但他正在做的事——挑战腐朽透顶的大明王朝,试图为天下穷苦人开辟一条生路——本身就是一件惊天动地、值得投身其中的伟业!

一次深夜,李自成巡视营盘后来到先锋营,与林泽在篝火旁对坐。李自成望着满天星斗,语气带着少有的深沉:“林兄弟,你说…咱们这‘均田免赋’,真能成吗?这天下…真能变个样吗?”

林泽看着李自成眼中闪烁的、对未来的憧憬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共鸣。他沉声道:“闯王,事在人为!这世道已经烂透了!不砸碎它,百姓永无宁日!‘均田免赋’是人心所向!只要我们坚持打下去,打出个朗朗乾坤!让天下人都能吃上饱饭!让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再不能骑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这条路…再难,也值得走下去!”

李自成闻言,猛地一拍大腿,眼中精光爆射:“说得好!林兄弟!砸碎这烂世道!打出个朗朗乾坤!这话说到俺心坎里去了!” 他端起一碗浊酒,“来!干了这碗!为了咱们的朗朗乾坤!”

“为了朗朗乾坤!” 林泽端起酒碗,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液滚入喉中,点燃了他胸中的热血!

这一刻,林泽彻底放下了心中的最后一丝芥蒂和历史带来的“先知”偏见。他不再是一个冷眼旁观的穿越者,而是真正将自己融入了这个时代,融入了李自成掀起的这场旨在“砸碎旧世界”的滔天洪流之中!

他决定,不再纠结于历史的“结局”,不再计较个人的得失。他要倾尽全力,辅佐眼前这位胸怀大志、知遇于他的闯王!用他的智慧、他的队伍、他的一切,为这黑暗的世道,砸出一束属于穷苦人的光明!为这“均田免赋”的理想,拼尽全力!

“闯王!” 林泽放下酒碗,目光坚定如铁,“末将林泽,愿为先锋!为闯王大业,为天下黎民,百死无悔!”

李自成看着林泽眼中燃烧的火焰,感受到了那份毫无保留的忠诚与决心,心中大慰!他用力拍了拍林泽的肩膀,一切尽在不言中。

篝火噼啪作响,映照着两张同样写满决绝的脸庞。一支穿越时空的利箭,终于彻底射入了历史的靶心,与这个时代最汹涌的浪潮,融为一体!归心闯营,林泽找到了新的信仰和为之奋斗的目标!未来的血火征途,他将与李自成并肩,在这崩坏的末世,奋力劈开一条通往“朗朗乾坤”的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