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崇祯十四年,春寒料峭中已透出些许暖意。林泽的先锋营在闯营中地位稳固,成了李自成手中不可或缺的尖刀。休整月余,队伍兵强马壮(相对而言),但林泽深知,在即将到来的更大规模战斗中,这点人马远远不够。补充兵员,势在必行。

这日,他带着韩志雄、栓柱等几名亲卫,来到闯军大营外围一处规模庞大的流民聚集地。这里如同沸腾的泥沼,汇聚了从河南、湖广乃至更北边逃难而来的数万饥民。空气中弥漫着绝望、汗臭、疾病和劣质炊烟混合的刺鼻气味。人们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眼神大多空洞麻木,如同行尸走肉般挤在简陋的窝棚或露天篝火旁,等待着那点聊胜于无的救济粥水。

林泽此行,是为招募新兵。他并非饥不择食,而是秉承一贯的“宁缺毋滥”原则,亲自挑选。他需要的是有底子(如猎户、溃兵)、体格尚可、眼神中尚存一丝求生狠劲的青壮。

林泽一行人在流民群中穿行,目光锐利地扫视着。韩志雄魁梧的身形和腰间明晃晃的弯刀,让拥挤的人群下意识地分开一条缝隙,畏惧与麻木的目光交织在他们身上。

招募点设在几处粥棚附近。栓柱和阿牛大声吆喝着:“先锋营招兵!管饱饭!发兵器!杀官军!报血仇!有胆子的汉子过来!” 声音在嘈杂的环境中显得有些单薄。一些青壮闻声抬头,眼中闪过一丝犹豫和渴望,但更多的依旧是麻木和迟疑。

林泽并未参与吆喝,他站在稍高处,目光如同鹰隼般扫过下方黑压压的人头。突然,他的目光在一处不起眼的角落凝住了。

那里,一个男子背靠着一截半塌的土墙坐着。他同样衣衫破烂,沾满泥污,头发蓬乱,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和营养不良的菜色。乍一看,与周围成千上万的流民并无二致。

然而,林泽敏锐地捕捉到了不同。

那男子虽然坐着,但脊背并未完全佝偻,依稀可见一丝曾经挺拔的轮廓。他捧着一个破碗,小口啜饮着稀薄的粥水,动作虽慢,却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近乎本能的从容与克制。最让林泽心头一动的,是他的眼神。

不同于周围普遍的麻木、绝望或贪婪,那男子的眼神深处,是一种沉静到极致的疲惫,一种被巨大苦难碾过后的空洞。但在那空洞之下,却并非死寂,而是如同深潭般,沉淀着一种难以磨灭的、属于读书人的清亮与…一丝被深深掩埋的锐利!他偶尔抬眼扫视周围混乱的人群时,那目光中流露出的不是恐惧或厌恶,而是一种近乎悲悯的审视和洞察。

“此人…绝非寻常流民!” 林泽心中一动。

林泽迈步,分开人群,径直向那角落走去。韩志雄等人不明所以,但也立刻跟上。

男子察觉到有人靠近,抬起头。看到林泽一行人(尤其是韩志雄那凶悍的气势),他眼中闪过一丝警惕,但并未像其他流民那样惊慌失措或畏缩,只是默默地将破碗放在地上,身体微微绷紧,做好了随时起身的准备。

林泽在他面前几步远停下,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平和:“这位兄台,打扰了。在下林泽,闯营先锋营统领。见兄台气度不凡,似非寻常流民,特来叨扰。”

男子看着林泽,眼神中带着一丝探究和不易察觉的惊讶。他显然听说过“林泽”这个名字。沉默片刻,他缓缓开口,声音有些沙哑,却带着清晰的咬字和一种属于士子的韵律:“草民…陆文博。落魄之人,不敢当将军‘气度不凡’之誉。不知将军…有何见教?”

“陆文博…” 林泽咀嚼着这个名字,更觉此人底蕴不凡。他单刀直入:“陆先生似乎读过书?不知因何流落至此?”

陆文博眼中掠过一丝深沉的痛楚和屈辱,随即化为一片死寂的平静:“家道中落,遭逢兵祸,为流寇所裹挟…辗转至此,苟延残喘罢了。” 他显然不愿多谈过往。

林泽也不追问,话锋一转:“陆先生既通文墨,不知…可曾涉猎兵书战策?”

这个问题似乎触动了陆文博内心深处某根弦。他那死寂的眼神猛地波动了一下,如同投入石子的深潭,泛起一丝涟漪。他抬头,第一次认真地、带着审视的目光看向林泽:“将军…为何问此?”

林泽坦然道:“我观先生虽身处泥淖,然眼神清亮,举止有度,绝非庸碌之辈。我先锋营正值用人之际,急需有识之士襄助。若先生通晓兵法,实乃我军之幸!”

陆文博沉默良久,似乎在权衡,又像是在回忆。最终,他轻轻叹了口气,声音低沉却清晰:“《孙子》、《吴子》、《六韬》、《三略》…略知一二。《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也曾研读。”

林泽心中一震!此人竟非泛泛而谈!《纪效新书》是戚继光所著,乃明代实战兵法的巅峰之作!《练兵实纪》更是练兵宝典!能研读这些,绝非普通读书人!

他强压心中激动,追问道:“先生以为,当前闯军之势,当如何?”

陆文博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仿佛沉睡的宝剑被唤醒了一丝锋芒。他环顾四周混乱的流民营,又望向远处闯军大营的旗帜,缓缓道:“闯王‘均田免赋’,聚民百万,势如燎原,此乃天时地利人和之兆。然…”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却字字清晰:“兵贵精不贵多。流民百万,可壮声势,亦可成累赘。若军纪不严,训练不精,则百万之众,遇强敌则一触即溃,反噬自身。当务之急,非盲目扩军,乃精练锐卒,明赏罚,肃军纪,屯粮秣,抚流民,使其归心,化流寇为根基。否则…声势虽大,根基不稳,恐难持久。”

这番话,如同惊雷在林泽耳边炸响!直指闯军目前最大的隐患——规模庞大却良莠不齐,根基虚浮!其见识之深远,分析之透彻,远超林泽此前在闯营中接触过的任何将领或谋士(包括宋献策)!

林泽眼中爆发出前所未有的光彩!他不再犹豫,上前一步,郑重抱拳:“陆先生高论,振聋发聩!林泽受教!先生大才,埋没于此,实乃明珠蒙尘!林泽斗胆,恳请先生屈就,入我先锋营,暂为随军参谋!林泽必以师礼相待!先生但有驱策,林泽无有不从!”

陆文博看着林泽眼中毫不作伪的真诚、欣赏与求贤若渴的急切,又看了看自己破败的衣衫和周围绝望的环境。他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光芒,有挣扎,有屈辱,也有一丝被认可的触动和…重新燃起的微小火苗。

沉默片刻,他缓缓站起身,虽然身形消瘦,但脊梁挺直了几分。他对着林泽,深深一揖:“将军不以文博落魄见弃,反以国士相待…文博…敢不从命!”

“好!好!好!” 林泽大喜过望,连道三声好,亲自上前扶起陆文博,“得先生相助,如虎添翼!韩志雄!”

“在!”

“立刻护送陆先生回营!安排单独营帐!备热水、干净衣物、饭食!先生所需,一应满足!”

“是!” 韩志雄虽不明所以,但对林泽的命令绝对服从,立刻上前,对陆文博抱拳,“先生,请!”

陆文博看着林泽雷厉风行的安排,感受到那份发自内心的重视,心中最后一丝疑虑也消散了。他对着林泽再次一揖,然后默默跟随韩志雄,在无数流民混杂着羡慕、嫉妒、不解的目光中,离开了这片绝望的泥沼。

回到先锋营,林泽立刻为陆文博安排了最好的条件(相对而言)。沐浴更衣后,换上干净布衣的陆文博,虽然依旧清瘦,但那份儒雅沉静、渊渟岳峙的气度再也无法掩盖。他眼神中的疲惫仍在,但那份深藏的锐气与智慧,已如出鞘的剑锋,隐隐生光。

当晚,林泽便在营帐中设下简单的接风宴(主要是热汤、干粮和一点难得的肉干),召集韩志雄、赵大虎、小猴等核心成员作陪。

席间,林泽迫不及待地向陆文博请教当前局势和先锋营发展方略。

陆文博并未立刻高谈阔论,而是先仔细询问了先锋营的人员构成、装备情况、训练方式、过往战例以及闯军整体的部署和下一步战略意图(林泽知无不言)。

听完后,他沉吟片刻,才缓缓开口,条理清晰:

1. 精兵之道: 再次强调“兵贵精不贵多”,建议林泽维持先锋营精悍规模,将新招募兵员严格筛选,以老带新,强化基础训练(队列、号令、协同),而非盲目扩充。

2. 情报为先: 高度赞赏小猴的“地鼠”队,建议进一步细化情报分类(军情、民情、地形、粮道),建立简易档案,并培养专门的分析人员(可由沈若溪协助),从海量信息中提炼真正有价值的情报。

3. 袭扰战术深化: 对林泽的袭扰战术表示肯定,但提出可结合地形、天气、敌情,设计更复杂的“连环扰”、“虚实扰”、“心理扰”等战术,最大化疲惫、迷惑敌人,为大军创造战机。

4. 心理攻防: 特别指出“攻心为上”。可利用流言、伪造文书、释放俘虏等手段,瓦解敌军士气,亦可加强对己方士兵的信念灌输(为何而战),提升战斗意志。

5. 未雨绸缪: 提醒林泽关注北方清虏动向,认为其才是未来心腹大患。建议先锋营在完成闯军任务之余,可有意识地收集清军情报,研究其战法,以备不虞。

陆文博的见解,既有高屋建瓴的战略眼光,又有细致入微的战术建议,且句句切中要害,听得林泽等人如醍醐灌顶!韩志雄虽对文绉绉的话不太感冒,但听到具体的战术建议(如心理扰敌)时,眼中也露出精光。赵大虎、小猴更是频频点头。

林泽心中激荡不已!他感觉自己捡到了一块稀世璞玉!陆文博的价值,远不止一个参谋!此人胸有韬略,腹藏良谋,假以时日,必是能独当一面的帅才!

“先生真乃当世兵仙也!” 林泽由衷赞叹,举起汤碗,“林泽得遇先生,实乃天幸!先锋营得先生指点,必能更上层楼!今后军中诸事,还请先生不吝赐教!”

陆文博看着林泽眼中真诚的敬佩和毫无保留的信任,心中亦是感慨万千。家破人亡、流落泥淖的绝望似乎被冲淡了些许。他端起碗,郑重回礼:“将军谬赞。文博蒙将军收留,敢不尽心竭力,以报知遇之恩!”

宴罢,众人散去。林泽亲自送陆文博回营帐。临别时,陆文博站在帐前,望着远处依旧灯火通明、人声鼎沸的流民营,眼神复杂。

“将军,” 他轻声道,“那百万流民…是力量,亦是干柴烈火。用得好,可焚尽腐朽;用不好…恐引火烧身。闯王…任重道远啊。”

林泽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心中凛然。他明白陆文博的深意。收拢陆文博,不仅是为先锋营添一智囊,更是为这席卷天下的洪流,注入了一股清醒而深邃的力量。未来的路,或许会因为此人的加入,而多出几分拨云见日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