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生考上县重点中学那年,双水村迎来了建村百年庆典。
初秋的阳光把黄土坡晒得暖烘烘的,砖窑的红墙在阳光下泛着哑光,果园的苹果坠在枝头,红得像过年的灯笼。村里的老槐树挂满了红灯笼,从村口一直延伸到文化活动中心,像条喜庆的红绸带。
少安穿着新做的中山装,胸前别着朵小红花,站在庆典主席台旁。他的背更驼了,耳朵有点背,却坚持要亲自接待来宾。“都是看着我长大的老熟人,我不在场不像话。”他摆摆手,拒绝了向阳要替他的提议。
巧莲在果园的农家乐里忙得脚不沾地。她鬓角的白发多了些,眼角的皱纹也深了,但手脚依然麻利,指挥着服务员摆盘、上菜,声音洪亮得像年轻时在砖窑喊号子。“这桌是给县领导备的,用咱自己种的菜,烧的苹果柴,让他们尝尝双水村的土味。”
庆典仪式上,少平作为村支书发言。他穿着熨帖的衬衫,戴着眼镜,讲话条理清晰,从双水村的百年变迁,讲到如今的产业布局,再到未来的发展规划,赢得了阵阵掌声。“我们双水村能有今天,要感谢党的好政策,要感谢像我哥少安这样的开拓者,更要感谢这片养育我们的黄土,和在黄土上生生不息的奋斗精神!”
少安坐在台下,听着弟弟的话,眼眶有点热。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在砖窑里挥汗如雨,在田埂上徘徊犹豫,在借粮路上低头不语,那些日子像电影一样在眼前闪过,苦是真的苦,却也酿出了如今的甜。
根生作为青少年代表,给村里的老人们献花。他长得比向阳还高,穿着白衬衫,系着红领巾,给田福堂的遗像前也放了一束,恭恭敬敬地鞠了三躬。“田爷爷说过,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不会忘记老一辈的付出。”
献完花,根生跑到少安身边,小声说:“爷爷,我以后想考农业工程专业,回来改良土壤,让咱双水村的地长出更多好东西。”
少安摸了摸孙子的头,笑得合不拢嘴:“好,好,爷爷等着看你把咱的地种成金疙瘩。”
庆典的文艺演出里,有个节目特别让人动容——二柱子带着一群老伙计,表演了当年在砖窑干活的夯歌。他们的腰板不再挺直,声音不再洪亮,却把那股子不服输、不认命的劲儿唱得淋漓尽致。“夯夯夯,往实里夯,夯出个金窝窝,夯出个亮堂堂……”
台下的老人们跟着哼唱,眼泪掉了下来。少安也跟着唱,声音沙哑得像被砂纸磨过,却觉得这是世上最好听的歌——这歌里有他们的青春,他们的汗水,他们的人生。
中午的宴席上,来了很多当年的熟人。有和少安一起在砖窑搬砖的老伙计,有巧莲果园的第一批工人,还有少平当年的老师同学。大家围坐在一起,聊过去,说现在,话未来,气氛热烈得像过年。
“少安,你这砖窑都成百年老字号了,打算传给根生不?”有人问。
少安看了眼正在给巧莲夹菜的根生,笑了:“传不传得看他愿意不。他要是喜欢,这黄土的根就给他;要是想出去闯,咱也支持。双水村的门,永远为娃开着。”
巧莲给少安斟了杯苹果酒:“不管根生将来干啥,咱这地得种好,窑得烧好,给他留个踏实的家。”
下午的老照片展上,少安找到了一张珍贵的黑白照——那是砖窑刚建成时拍的,他站在窑前,穿着打补丁的褂子,手里拿着块砖,笑得露出两排白牙。旁边是年轻的巧莲,梳着两条辫子,眼里的光像窑里的火。
“这张照片我找了多少年,”少安指着照片,“没想到今天看见了。”
向阳给照片配了段文字:“1985年,双水村第一座砖窑建成,李少安和妻子巧莲站在窑前,眼里有对未来的憧憬,手里有改变命运的砖。”
林溪在旁边补充:“这张照片要放进村史馆,作为‘双水村奋斗史’的开篇,告诉后人,好日子是干出来的。”
傍晚,庆典接近尾声,少安带着家人去了砖窑。夕阳把砖窑染成了金色,烟囱里升起的白烟在暮色中缓缓飘散,像条温柔的带子。根生在窑前跑来跑去,追逐着最后一抹阳光,笑声清脆得像风铃。
“爸,这窑烧了快四十年了,还能烧四十年不?”向阳问。
少安摸了摸窑壁,温度还带着余温,像摸着岁月的脉搏。“只要有人烧,就能一直烧下去。砖窑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这股子劲不散,双水村的火就灭不了。”
巧莲在旁边摘了个熟透的苹果,用衣角擦了擦,递给少安:“吃个苹果,甜丝丝的,解解乏。”
少安咬了口苹果,甜汁顺着嘴角往下流,甜到了心里。他看着身边的家人,向阳和林溪在讨论砖窑的智能化改造,少平在打电话安排明天的工作,根生在给窑里的小火苗添柴,每个人都在为双水村的明天忙碌着,像一颗颗围绕着太阳旋转的星辰。
天黑了,村里的路灯亮了起来,像串起的星星。少安站在砖窑前,看着双水村的万家灯火,突然觉得这百年的光阴,就像这窑里的火,烧了一茬又一茬,把平凡的黄土,烧成了坚实的砖,烧成了温暖的家,烧成了世代相传的希望。
他想起刘师傅的话:“烧砖就像做人,得实实在在,一点虚的都来不得。”
他想起巧莲的话:“只要人在,地在,啥都能有。”
他想起少平的话:“根扎得深,才能长得高。”
他想起向阳的话:“创新不是忘了根,是让根长得更壮。”
他想起根生的话:“我要让双水村的地,长出更多好东西。”
这些话像一颗颗珍珠,串起了双水村的百年,也串起了他平凡而又不凡的一生。
少安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有砖窑的烟火气,有果园的清甜味,还有家的温暖。他知道,自己的故事快要讲完了,但双水村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就像这黄土高原上的风,年复一年吹过,吹黄了麦子又吹绿了苗,吹落了秋叶又吹开了花,永远带着生命的气息,永远唱着奋斗的歌。
他转身往家走,脚步不快,却很稳,每一步都踩在自己种过的地、烧过的砖上,踩在自己活了一辈子的、平凡又珍贵的日子里。巧莲跟在他身后,手里牵着根生,一家人的影子被路灯拉得很长,像幅温暖的画。
远处的砖窑,还亮着一盏灯,那是夜班工人在值班,为明天的生产做准备。灯光在夜色中跳动着,像一颗不肯熄灭的星,照亮着双水村的路,也照亮着黄土高原上,那首永远唱不完的,属于平凡人的,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