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根生大学毕业那年,双水村的苹果园遭遇了罕见的旱情。

连续三个月没下过一场透雨,果园里的土裂成了巴掌大的块,苹果树的叶子卷得像腌菜,挂在枝头的青苹果蔫巴巴的,一碰就掉。根生背着行囊站在果园边上,看着这片养育了祖辈的土地,心里像被旱裂的土块硌着,又疼又堵。

“回来啦?”巧莲提着水桶从地头走来,蓝布褂子被汗水浸得发暗,贴在背上。她的腰比去年更弯了,提水桶的手颤巍巍的,却还是每天坚持来果园浇水。“这鬼天气,再不下雨,今年的苹果就全完了。”

根生放下行李,抢过水桶:“奶奶,我来吧。”他的手刚触到水桶,就被烫得缩了缩——井水在太阳下晒了一整天,烫得能洗澡。

少安蹲在老槐树下抽烟,烟锅在鞋底上磕了磕:“村里打算打口深井,从河里引水过来,就是费用太高,得二十万。”他的声音比去年更哑了,耳朵也背,根生说话得凑到他耳边喊。

“我有钱。”根生从包里掏出张银行卡,“这是我上学时攒的奖学金,还有实习工资,差不多够了。”

少安的烟锅停在嘴边:“你的钱留着娶媳妇,打井的钱村里凑。”

“娶媳妇不急,”根生蹲在爷爷身边,“地要是旱死了,啥都没了。”他看着爷爷布满皱纹的脸,突然想起小时候,爷爷也是这样蹲在地里,看着干裂的土地叹气,只是那时他还不懂,爷爷眼里的愁绪有多重。

打井的工程启动那天,根生跟着钻井队在地里忙活。他学的是农业工程,懂得钻井的技术,帮着测量、定位,晒得黑了三个度,却一点不觉得累。村里的老人们来看热闹,说这娃没白念大学,还认得土下面的水。

“根生,你爷爷年轻时也这么干,”二柱子的儿子现在是砖窑的负责人,指着钻井机说,“当年为了给砖窑引水,他带着人挖了三天三夜,手上磨出的泡比枣还大。”

根生听着,心里热乎乎的。他知道,自己脚下的这片土地,流淌着和爷爷一样的血——不服输,认死理,把土地当命根子。

井打好那天,第一股清水从地下涌出来,带着泥土的腥气,在阳光下闪着亮。根生舀起一瓢喝,甜得像蜜。巧莲在井边摆了桌酒席,请来打井的工人和帮忙的乡亲,苹果酒倒在碗里,像琥珀一样透亮。

“这井得叫‘根生井’,”少安举起碗,“记着这娃的情,记着咱双水村的人,不管走多远,根都在这土窝里。”

根生的脸红了,把碗里的酒一饮而尽:“这井是大家的,叫‘同心井’吧,只要咱心齐,再大的旱也不怕。”

解决了水的问题,根生开始着手他的生态农业计划。他想把双水村的土地进行统一规划,划分出种植区、养殖区、生态保护区,搞“种养结合”的循环农业。可这计划刚一提出来,就遇到了阻力。

“好好的地,为啥要圈起来不让种?”有些村民不理解,“这不是瞎折腾吗?”

“生态保护是为了让土地更长久,”根生耐心解释,“就像人要歇脚,地也得喘口气,不然种着种着就瘦了,长不出好东西了。”

巧莲支持孙子的想法,把自家的果园拿出来做试验,种上了有机蔬菜,不用化肥农药,用的是养殖场的粪肥。刚开始产量低,有人笑话她“越活越倒退”,巧莲却不为所动:“好东西不怕等,咱得给子孙留点能下种的地。”

少安虽然不懂什么是“生态农业”,却全力支持根生:“你爷爷这辈子就信一句话,土地不会骗人,你对它好,它就给你好收成。”

那年秋天,根生的试验田获得了丰收。有机蔬菜虽然产量低,却卖出了普通蔬菜三倍的价钱,还吸引了城里的超市来长期订购。村民们看着眼红,纷纷要求加入,根生顺势成立了“双水村生态农业合作社”,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年底还有分红。

“我就说根生这娃有出息,”老伙计们聚在文化活动中心,看着合作社的账本,“这比单干强多了,不用愁销路,还能多挣钱。”

根生没满足于此,他又在村里办起了“农民夜校”,请来农业大学的教授,给村民们讲生态农业技术、电商销售。晚上的文化活动中心灯火通明,坐满了听课的村民,有头发花白的老人,也有年轻的媳妇,笔记本上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

“这夜校让我想起了你小叔,”巧莲给根生端来杯热茶,“他年轻时也在这给村民们讲农业技术,讲得唾沫星子横飞,比教授还带劲。”

根生看着夜校里认真听讲的村民,突然明白了少平小叔当年的坚持——改变乡村,不光要靠土地,更要靠人,靠人的脑子和眼界。

冬天来临前,根生接到了一个意外的电话——当年和爷爷一起烧砖的老伙计,现在定居在国外,想回来看看。根生高兴坏了,特意收拾了村里的民宿,准备好好招待这位“老砖匠”。

老伙计回来那天,根生去县城接他。老人头发全白了,拄着拐杖,却一眼就认出了根生:“你跟你爷爷一个模子刻出来的,尤其是这股子劲,看着就踏实。”

在砖窑前,老伙计摸着新出的环保砖,眼泪掉了下来:“当年我们烧的砖,能盖房就不错了,现在的砖,又环保又好看,还能讲故事,真是不敢想啊。”

根生给老人讲了砖窑的变迁,从土窑到智能窑,从手工制坯到机械生产,老人听得入了迷,说要把双水村的砖带回国外,让老外也看看中国农民的本事。

“你爷爷常说,烧砖就像做人,得实打实,”老伙计握着根生的手,“这手艺,这精神,你得传下去。”

根生重重地点头:“您放心,只要双水村还有一块土,这窑就烧下去,这精神就传下去。”

春节时,双水村的生态农业合作社分红了,每家每户都领到了钱和有机蔬菜。根生在文化活动中心办了场“乡村春晚”,村民们自编自演,有唱陕北民歌的,有跳广场舞的,根生还和爷爷一起,表演了当年的夯歌。

少安的声音虽然沙哑,却把那股子劲唱得十足:“夯夯夯,往实里夯,夯出个金窝窝,夯出个亮堂堂……”

台下的观众跟着拍手,根生看着爷爷佝偻的背影,突然觉得这夯歌就像双水村的命——不管时代怎么变,这股子往实里干、往亮里奔的劲,永远不会变。

开春后,根生的生态农业计划终于全面铺开。种植区的有机蔬菜长势喜人,养殖区的鸡牛羊膘肥体壮,生态保护区的野花野草长得自由自在,引来不少飞鸟。城里的游客慕名而来,说双水村的空气都是甜的。

“这才是咱双水村该有的样子,”巧莲在田埂上摘着野菜,“有粮吃,有花看,有鸟叫,日子才有滋味。”

少安虽然很少出门了,却每天让根生给他讲村里的新鲜事。根生给他看游客拍的照片,给他讲合作社的新订单,他总是笑着点头:“好,好,比我当年强多了。”

这天,根生扶着爷爷去看新栽的树苗。这些树苗是他特意从外地引进的,既能防风固沙,又能结出果实。少安摸着树苗,像摸着婴儿的手:“树要慢慢长,日子也得慢慢过,急不得。”

根生看着爷爷,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所谓传承,不是把老一辈的路重走一遍,而是像这树苗一样,把根扎在他们的土里,长出属于自己的枝叶,为这片土地遮风挡雨,带来阴凉。

夕阳西下,爷孙俩的影子被拉得很长,投在新翻的土地上,像幅温暖的画。远处的砖窑烟囱里升起淡淡的白烟,果园里的苹果在暮色中泛着红晕,“同心井”的水在井里轻轻荡漾,一切都那么宁静,又那么充满希望。

根生知道,自己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双水村的故事也还在继续。这片养育了祖辈的黄土,还将继续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双水村人,用它的厚重和包容,唱着一首永远也唱不完的——黄土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