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根生的生态农业合作社运行满一年时,双水村迎来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县上要修一条过境公路,正好穿过合作社规划的生态保护区,要砍掉那片刚种了两年的防护林。

消息传来那天,根生正在给果树疏花。粉嫩的苹果花沾着晨露,像撒了一地的星星。他手里的剪刀“哐当”掉在地上,看着那片已经长到半人高的杨树,心口像被什么东西堵住了。

“砍不得啊,”巧莲拄着拐杖赶来,裤脚还沾着露水,“那片林子是咱挡风沙的屏障,砍了,果园的苹果树咋活?”

少安坐在老槐树下,听着村里的广播喇叭喊修路的好处,眉头拧成了疙瘩。他的耳朵更背了,根生趴在他耳边喊了三遍,他才听明白:“路得修,树也得保。想想别的法子。”

根生去找了县交通局,拿着生态保护区的规划图和防护林的作用报告,据理力争。“这条公路稍微绕个弯,就能避开防护林,也就多花几十万,但能保住这片林子,保住下游的水源,长远看值。”他的声音带着年轻人的执拗,眼睛里的光像极了少安年轻时跟人争砖窑地基的样子。

交通局的人被他磨得没办法,答应向上级汇报。根生不放心,又拉着少平一起去了趟省城,找了当年少平的老师——现在是省环保厅的专家,帮忙说话。

“你这娃,跟你爷爷一个犟脾气,”专家看着根生熬红的眼睛,“行,我帮你递份报告,但成不成,还得看政策。”

等待消息的那几天,根生成天守在林子里,像守护着什么宝贝。村民们议论纷纷,有人说他傻,为了几棵树耽误修路;有人说他懂行,知道林子的重要性。二柱子的儿子就不理解:“根生,修路是为了村里好,能让咱的砖和苹果运得更快,你咋就转不过弯?”

“路能绕,树砍了就没了,”根生指着林子里的鸟窝,“你看这鸟,都在这儿安家了,咱不能为了方便,就端了它们的窝。”

少安拄着拐杖来林子看他,没说话,只是蹲在树根下,摸了摸厚实的树皮。过了半晌,他说:“你爷爷我年轻时,为了护一棵结果的老苹果树,跟队里吵了一架,被记了过。现在想来,值。”

根生的眼泪突然掉了下来。他知道,爷爷不是在说树,是在说一种念想——对土地的敬畏,对生命的尊重,是刻在双水村人骨子里的东西。

好消息传来那天,根生正在给果树喷生物农药。交通局打电话说,省里批准了绕路方案,防护林保住了。他把喷雾器一扔,往村里跑,沿途喊着“树保住了”,声音在山谷里回荡。

少安坐在老槐树下,听根生喊,咧开嘴笑了,露出没剩几颗牙的牙床。巧莲正在果园里摘野菜,听见消息,直起腰抹了把汗,眼里的光比阳光还亮。

修路的工程启动时,根生带着村民在新路线旁种了一排新的树苗。“旧的保住了,新的也得种,”他挥着锄头,“让双水村的绿,一年比一年多。”

这年夏天,根生的生态合作社迎来了大丰收。有机蔬菜通过电商平台卖到了全国各地,果园的苹果因为甜度高、无污染,成了高端超市的抢手货。合作社的账户上第一次有了盈余,根生给每户分了红,还留了一笔钱,打算建个农产品加工厂。

“咱不光要卖原料,还要卖成品,”根生在社员大会上说,“把苹果做成苹果酱、苹果醋,把蔬菜做成脱水菜,这样附加值更高,咱挣的钱也更多。”

巧莲把分到的红利用来买了台新的榨汁机,在农家乐里推出了“全苹果宴”,从苹果汁到苹果派,从苹果烧肉到苹果酒,吸引了不少城里人专程来尝鲜。“这都是根生的主意,”她笑着给客人介绍,“现在的年轻人,脑子活,能把土疙瘩变成金元宝。”

加工厂的地基打好那天,根生特意请了少安来奠基。少安颤巍巍地把第一块奠基石放进坑里,根生扶着他的胳膊,祖孙俩的手一起放在石头上,像完成了一场庄严的接力。

“这块石头是当年砖窑的老地基石,”少安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我年轻时亲手砌的,现在传给你,希望你的厂子像咱的砖窑一样,扎实,红火。”

根生的眼睛湿润了。他知道,这块石头承载的不只是重量,还有责任,是爷爷对土地的承诺,是双水村人对未来的期盼。

秋天,双水村的第一条柏油马路修通了。通车那天,根生开着新买的货车,拉着一车刚出厂的苹果酱,第一个驶上了新路。车窗外,防护林的叶子在风中沙沙响,像在唱歌;果园的苹果红得像灯笼,在阳光下闪着光。

少安坐在路边的石凳上,看着飞驰的汽车,嘴角露出了笑。巧莲给他递来块苹果派:“尝尝,根生厂子出的新产品,比我做的还好吃。”

少安咬了一口,甜丝丝的,带着苹果的清香。他想起自己年轻时,推着独轮车去县城卖砖,走的是坑坑洼洼的土路,一天才能打个来回。如今这路又平又宽,汽车跑起来像飞,却让他觉得离土地更近了——因为路通了,心也通了,双水村和外面的世界,再也不是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

加工厂投产后,根生请了城里的设计师,给产品设计了新的包装。包装上印着双水村的风景:砖窑的烟囱、果园的苹果树、老槐树的影子,还有一行小字:“来自黄土高原的馈赠,双水村的味道”。

这些包装精美的产品不仅在国内畅销,还通过跨境电商卖到了国外。有次根生在网上看到一个外国博主的测评视频,博主举着苹果酱罐子,用生硬的中文说:“双水村,好味道!”根生把视频给少安看,少安虽然听不懂,却看着屏幕上的罐子,笑得合不拢嘴。

冬天来临前,根生在村里办了第一届“生态农业论坛”,邀请了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和农民代表来交流。论坛开了三天,场场爆满,双水村的名字,随着这些专家的口,传遍了大江南北。

“咱双水村也能办论坛了,”二柱子的儿子感慨道,“想当年,咱连县城都很少去。”

根生在论坛上做了主题发言,他没讲太多高深的理论,只是讲了双水村的故事,讲了爷爷如何烧砖种树,讲了奶奶如何守着果园,讲了自己如何想让这片土地更绿、更富、更美。

“我爷爷说过,土地不会辜负勤劳的人,”根生的声音回荡在会场,“我想说,土地也不会辜负懂得珍惜它的人。只要我们心怀敬畏,用科学的方法去爱它、养它,它就会给我们最丰厚的回报,让我们的家乡永远充满生机和希望。”

台下的掌声雷动,经久不息。少安坐在第一排,虽然听不太清,但看着孙子自信的样子,看着台下热烈的掌声,突然老泪纵横。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没白活,双水村的火,真的传到了根生手里,而且烧得更旺,更亮。

春节时,根生带回来一个女朋友,是他大学的同学,学市场营销的,打算毕业后一起来双水村,帮着做产品的推广和销售。女孩第一次来农村,却一点不生疏,跟着巧莲在厨房里忙活,跟着根生在果园里修剪树枝,笑得像朵向日葵。

“这姑娘好,”巧莲拉着根生的手说,“不娇气,能吃苦,跟咱双水村的人对脾气。”

少安看着两个年轻人在院子里贴春联,根生扶着梯子,女孩往门上贴,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像镀了层金。他想起自己年轻时和巧莲贴春联的样子,也是这样,一个扶梯子,一个贴,日子虽然清苦,心里却暖烘烘的。

开春后,根生的女朋友果然来了,还带来了几个同学,组成了“双水村青年创业团队”。他们给合作社注册了新的商标,叫“根生”,寓意“扎根生长”。他们还开了场直播,带着网友云游双水村,看砖窑、逛果园、参观加工厂,一场直播就卖出了上万瓶苹果酱。

“现在的年轻人,玩的都是新花样,”少平看着直播数据,笑着说,“想当年我跑断腿才拉来一个订单,现在对着手机说说笑笑,生意就来了。”

根生却没满足于此。他知道,双水村的发展不能只靠农业和加工业,还得有文化支撑。他在村里办了个“农耕文化体验馆”,让城里的孩子来体验种地、烧砖、做农家饭,感受乡村的乐趣。

体验馆开馆那天,来了很多城里的家长和孩子。孩子们在地里挖红薯,弄得满身是泥,却笑得像花儿一样;在砖窑里学做砖坯,虽然做得歪歪扭扭,却宝贝得不得了;在巧莲的指导下学包饺子,面粉沾得满脸都是,却吃得津津有味。

“这才是真正的乡村体验,”一位家长感慨道,“比在游乐场有意思多了,能让孩子知道粮食是咋来的,日子是咋过的。”

少安坐在体验馆的门口,看着孩子们的笑脸,听着他们的笑声,突然觉得这日子就像地里的庄稼,一茬接一茬,永远有新的希望在生长。他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梦想,不过是能吃饱穿暖,让家人过上好日子,如今这些梦想不仅实现了,还长出了更多意想不到的枝丫,结出了更甜的果实。

夏天,根生的合作社被评为“国家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颁奖那天,根生带着少安一起去了北京。站在领奖台上,根生看着台下的人群,突然想起了爷爷常说的一句话:“黄土里能刨出金,平凡人能活出样。”

他知道,自己能站在这里,不是因为他有多优秀,而是因为他脚下的这片土地足够肥沃,因为爷爷和奶奶播下的种子足够坚韧,因为双水村的乡亲们足够团结,更因为这个时代,给了像他们这样的乡村创业者,足够宽广的舞台。

“我是双水村的根生,”他对着话筒说,声音年轻而有力,“我来自黄土高原,我的根在这里。我想说,乡村的未来不在远方,而在脚下的土地,在我们年轻人的手里。只要我们肯扎根,肯奋斗,乡村就会像这夏天的庄稼,蓬勃生长,充满希望!”

台下的掌声经久不息。少安坐在台下,虽然听不太清孙子在说什么,但看着那耀眼的灯光,看着孙子自信的样子,突然觉得眼睛亮了起来,像看到了双水村最明媚的太阳。

回到双水村,已是深夜。车驶过新修的柏油路,路灯像串起的星星,照亮了回家的路。根生扶着少安走在院子里,月光洒在他们身上,像蒙了层银。

“爷爷,您看,”根生指着远处的砖窑和果园,“那里的灯还亮着,有人在加班。”

少安点点头,嘴角露出了笑。他知道,双水村的故事还在继续,就像这窑里的火,永远不会熄灭;就像这地里的庄稼,永远会在春天发芽,在秋天结果。

而他和巧莲,还有像他们一样的老一辈双水村人,就像那片防护林,站成了一道风景,守护着这片土地,也见证着新一代的成长。他们知道,自己的使命已经完成,接下来的戏,该让根生他们唱了,而他们,只需要坐在老槐树下,晒晒太阳,听听风声,看着双水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一天比一天甜。

这黄土里的根,扎得深,长得壮,叶茂枝繁,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