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八百石粮食沉甸甸地落入昭武寨的仓廪,如同定海神针,稳住了五百余口人的心。皇甫嵩的密信和半块虎符,更如同注入体内的强心剂,让李昭心中那份在乱世中开辟基业的信念愈发坚定。然而,粮仓虽满,危机却并未远去。董卓的阴影如同盘旋的秃鹫,豪强的觊觎如同暗处的毒蛇,而昭武营自身的短板,也在安稳的表象下悄然显露。

最致命的短板,便是盐铁。

盐,百味之首,更是维系生命的必需。铁,农具之本,兵戈之基。这两样东西,在和平年代或许只是寻常之物,但在乱世割据、商路断绝的关中,却成了比黄金还要珍贵的战略物资!

昭武营初建时,靠着郑泽赠予的碎银和从羌匪尸体上搜刮的零星铜钱,还能勉强从附近乡邑的私贩手中换到一些粗劣的盐块和几把锈迹斑斑的旧农具。但随着人口激增,这点微薄的供给早已杯水车薪。寨民们食用的盐,越来越淡,甚至开始出现用草木灰、硝土熬煮的苦涩“代盐”。农具更是捉襟见肘,许多新开垦的荒地,只能用削尖的木棍、磨利的石块勉强翻动,效率低下,苦不堪言。士兵们的武器,除了缴获羌匪的弯刀和少量环首刀,大多还是木矛竹枪,面对披甲之敌,毫无胜算。

“头儿,盐…快没了!”王大苦着脸,将最后一块拳头大小、颜色灰暗、夹杂着沙土的盐块小心翼翼地放在李昭案头,“这点盐,最多够全寨吃三天。这还是省了又省…”

李昭拿起那块盐,入手粗糙沉重,舔了舔,一股浓重的苦涩和土腥味瞬间弥漫口腔。他眉头紧锁:“附近乡邑的盐贩呢?一点都买不到了?”

“买不到了!”王大摇头,“那些私盐贩子,前些日子还偷偷摸摸来,现在全不见了踪影!听说…是被卫家的人吓跑了!”

“卫家?”李昭眼神一凝。河东卫氏!掌控着河东盐池安邑盐池这一帝国最重要的盐业命脉!在董卓乱政、中央权威崩坏的当下,卫氏几乎垄断了关中、乃至中原大部分地区的食盐供应!他们不仅财雄势大,因为董卓需要卫氏的盐利支持军需更与董卓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对!就是卫家!”王大愤愤道,“我们派去河东用兽皮、药材和少量粮食换取盐铁的商队,刚到蒲坂津,就被卫家的私兵给拦住了!说我们身份不明,货物可疑,强行扣下了所有皮毛药材,只给了几袋最劣等的苦盐就把人轰回来了!还扬言…再敢去河东贩盐,打断腿!”

“欺人太甚!”一旁的张成气得一拳砸在土墙上,“这卫家,比韦家还霸道!简直断了我们的活路!”

李昭沉默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粗糙的桌面。卫氏的封锁,在意料之中。垄断盐利,是这些豪强在乱世中攫取财富、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昭武营这个新兴势力,既非世家盟友,又非董卓嫡系,自然被视作眼中钉,欲除之而后快。断盐,就是最阴狠、最致命的一招!没有盐,人畜乏力,士气低落,再多的粮食也守不住!

“铁器呢?”李昭沉声问。

“更糟!”王大脸色更苦,“铁匠铺的炉子都快熄了!上次换来的几块生铁,早就打成了锄头和箭头,一点不剩!铁矿石…附近根本找不到!就算有,我们也没本事炼啊!现在寨里,连把像样的菜刀都难找!”

盐铁告罄!这比千军万马压境更让李昭感到窒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盐铁,昭武营的根基将迅速腐朽!

“不能再坐以待毙了!”李昭猛地站起身,眼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卫家断了我们的路,我们就自己开一条路出来!盐,我们自己想办法!铁,也要想办法!”

“自己弄盐?”王大和张成面面相觑,一脸难以置信。盐池在河东,被卫家牢牢把持。海盐?关中不靠海!井盐?蜀地才有!关中哪来的盐?

“跟我来!”李昭没有解释,大步走出营房,朝着寨子东南角渭水岸边走去。张成和王大赶紧跟上。

渭水在昭武寨东南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一片相对平缓的河滩。河滩上,堆积着上游冲刷下来的泥沙。连日干旱,河滩边缘的洼地形成了一些浅浅的水坑,水坑边缘,覆盖着一层薄薄的、灰白色的结晶物。

李昭蹲下身,用手指捻起一点灰白色的粉末,放入口中尝了尝,眉头微皱,随即又舒展开:“咸!苦!涩!杂质太多!但…确实是盐!”

“这…这是盐?”王大也学着尝了一点,立刻呸呸吐了出来,“呸!又苦又涩!这能吃吗?”

“能吃!但不好吃!”李昭眼中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是析出的盐花!渭水含盐量不高,但并非没有!只是浓度太低,难以直接利用。但我们可以想办法,提高浓度!”

他站起身,指着那片河滩洼地:“挖坑!就在这里挖!挖深坑!坑底铺上石板(寨内拆旧屋所得)和黏土,尽量防渗漏!坑壁也要夯实!然后,引渭水入坑!”

“引水入坑?”张成和王大更糊涂了。

“对!引水入坑!”李昭语气坚定,“然后,就是等!等太阳晒!等风吹!让坑里的水慢慢蒸发!水少了,盐分就浓了!等水快干的时候,把剩下的浓盐水舀出来,倒进旁边更小的浅池里,继续晒!反复几次,就能得到比较浓的卤水!最后,把卤水放在陶盆里,用火熬煮!水分蒸干,剩下的就是盐!”

他描述的,正是后世最基础的“摊晒法”和“煎煮法”结合!虽然效率低下,耗工耗时,但在没有盐池海井的情况下,这是唯一可行的自救之道!

“这…这能行吗?”王大还是有些怀疑。

“行不行,试过才知道!”李昭斩钉截铁,“总比坐等饿死强!王大,你立刻带人,按我说的挖坑!坑要大!要深!多挖几个!张成,你带骑兵队,去附近山里,找那种含盐的石头或者咸水泉!找到一处,赏粮一斗!”

“是!”两人虽然心中打鼓,但对李昭的信任让他们毫不犹豫地领命而去。

整个昭武寨再次被动员起来。一部分人继续抢修寨墙,囤积粮草,一部分人则被抽调出来,投入到这场前所未有的“造盐”工程中。渭水河滩上,很快被挖出了十几个大小不一的深坑。坑底铺上能找到的最平整的石板,缝隙用黏稠的河泥仔细填塞。坑壁也被反复夯实。简陋的水车(用独轮车改造)吱呀呀地将渭水引入坑中。烈日当空,坑中的水在缓慢地蒸发着,水面渐渐下降,坑壁上开始出现一层灰白色的盐霜。

与此同时,张成的骑兵队也带回了好消息!他们在北面三十里外的一处山谷中,发现了一眼咸水泉!泉水苦涩咸腥,但含盐量远高于渭水!这简直是天降甘露!

李昭立刻下令,在咸水泉附近也挖掘晒盐坑,同时修建引水沟渠,将泉水引入坑中。双管齐下!

几天后,第一批晒出的浓卤水被小心翼翼地舀入陶盆,架在临时搭建的土灶上熬煮。火焰熊熊,卤水翻滚,白色的水汽蒸腾而起,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咸腥味。寨民们围在四周,紧张而期待地看着。

随着水分不断蒸发,陶盆底部开始出现一层厚厚的、灰白色的结晶!虽然颜色暗淡,杂质不少,但那是货真价实的盐!

“盐!是盐!” “我们真的做出盐了!” “我们有盐吃了!” 欢呼声瞬间爆发!许多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这灰白色的结晶,意味着生存的希望!意味着不再受制于人的尊严!

李昭也长长舒了一口气。他拿起一块刚凝结的盐块,掰下一小块放入口中。依旧是苦涩,依旧有土腥味,但那股咸味,却无比真实!这是昭武营自己的盐!

“继续熬!过滤!提纯!”李昭下令,“王大,找些细麻布,把熬出来的粗盐溶解在干净的泉水里,再用麻布过滤掉泥沙杂质!然后重新熬煮!反复几次,盐就会白一些,杂质少一些!”

虽然过程繁琐,效率低下,但昭武营毕竟有了自己的盐源!虽然品质低劣,产量有限,但至少能保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打破了卫家的垄断!证明了在绝境中,人也能依靠智慧和双手,开辟生路!

盐的问题暂时缓解,但铁的困境依旧无解。没有铁,农具无法更新,武器无法打造,昭武营的发展将严重受限。李昭的目光,再次投向了皇甫嵩给予的那半块虎符和信中所言的弘农旧部王猛。

“张成!”李昭唤来张成,“你亲自跑一趟弘农!持此虎符,去见王猛!告诉他昭武营的困境!不求甲胄兵器,只求生铁!越多越好!我们可以用粮食、兽皮、甚至…盐来换!”

“盐?”张成一愣,“头儿,我们的盐…又苦又涩,能行吗?”

“行不行,试试才知道!”李昭眼中闪过一丝精光,“告诉王猛,这是昭武营自产的盐!虽然粗劣,但保证无毒!量大管饱!若他肯交易,我们还可以提供‘分层晒盐法’的诀窍,助他在弘农也开辟盐源!互利互惠!”

“明白!”张成接过虎符,郑重地揣入怀中,“头儿放心!我一定把生铁带回来!”

张成带着十名精骑,趁着夜色悄然出寨,直奔弘农方向而去。李昭则留在寨中,一边指挥盐场生产,一边加紧寨防建设,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利用这来之不易的盐,打开一条新的生路。

几天后,渭水河滩的晒盐坑边,李昭正和赵老栓、王大等人观察着新一批卤水的浓度。经过反复试验和改良(主要是过滤次数增加和熬煮火候控制),新产出的盐虽然依旧无法与卫家的池盐相比,但颜色已经白了不少,杂质也明显减少,苦涩味大大降低。

“头儿!头儿!”一个兴奋的声音从寨门方向传来。只见阿古力气喘吁吁地跑了过来,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小皮囊,脸上带着难以抑制的激动。

“阿古力?怎么了?”李昭问道。

“盐!盐!”阿古力将皮囊递给李昭,用生硬的汉话夹杂着羌语急切地说着,“我…我按您说的…用…用那个石头…磨粉…加水…晒…晒干…再…再煮…盐!白盐!”

李昭心中一动,连忙打开皮囊。只见里面装着半袋雪白细腻的盐粒!在阳光下闪烁着晶莹的光泽!几乎没有杂质,更没有灰暗的色泽!这…这品质,几乎赶得上卫家的上等池盐了!

“这是…用咸水泉边的盐岩做的?”李昭惊喜地问。

“对!对!”阿古力用力点头,“石头…砸碎…磨粉…泡水…晒…晒出白霜…再煮…就…就这样!”他一边说,一边兴奋地比划着。

李昭恍然大悟!咸水泉边的盐岩,经过粉碎、浸泡、溶解、沉淀、再晒制结晶,最后熬煮提纯,竟然能得到如此纯净的食盐!这比直接用咸水晒煮效率高得多,品质更是天壤之别!

“好!好!阿古力!你立了大功!”李昭用力拍了拍阿古力的肩膀,心中狂喜!这简直是意外之喜!有了这个方法,昭武营的盐,不仅能够自给,甚至…可以成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资源!

“王大!赵老丈!”李昭立刻下令,“立刻在咸水泉边建工坊!按阿古力的法子,大量制盐!要快!要保证品质!这雪白的盐,就是我们昭武营的‘雪花盐’!是我们的宝贝!”

“雪花盐?”王大和赵老栓看着皮囊里雪白的盐粒,眼睛都直了。

“对!雪花盐!”李昭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传令下去!从今日起,寨内食用,一律用此‘雪花盐’!省下的粗盐和苦盐…全部囤积起来!我有大用!”

就在昭武营的“雪花盐”开始小规模生产时,张成风尘仆仆地从弘农赶了回来!他身后跟着一支由二十余头驮马组成的队伍!马背上,驮着沉重的麻袋!

“头儿!成了!”张成满脸兴奋,声音嘶哑,“王猛将军见了虎符,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他说皇甫将军早有交代,要全力支持我们!这些…都是上好的生铁锭!整整五十石!还有…还有这个!”他小心翼翼地从一个皮囊里掏出一卷帛书。

李昭接过帛书展开,是王猛的回信。信中除了表达对皇甫嵩的敬仰和对昭武营的支持外,还提到一个关键信息:河东卫氏内部并非铁板一块!其旁支庶族对主家垄断盐利、打压地方势力也颇有微词。王猛建议李昭,或许可以尝试接触卫氏内部某些不得志的子弟,分化瓦解。

“好!好一个王猛!”李昭心中大喜!这五十石生铁,解了燃眉之急!而王猛的情报和建议,更是价值千金!

他立刻下令:“王大!立刻组织铁匠,开炉!把这批生铁,全部打成农具!锄头、犁铧、镰刀!优先满足开荒屯田!剩下的,打成枪头、箭头!武装士兵!”

“是!”王大激动得声音发颤,立刻带人去卸货。

李昭则看着那堆生铁,又看了看寨内新产的“雪花盐”,一个更大胆的计划在心中迅速成形。盐铁!这两样东西,在乱世中就是硬通货!卫氏想用盐卡死昭武营?那他就用更好的盐,和更硬的铁,砸开一条生路!

“张成!”李昭眼中精光闪烁,“再辛苦你一趟!带上我们最好的‘雪花盐’!十斤!不,二十斤!还有…带上我们新制的曲辕犁图纸(李昭根据记忆改良的汉代直辕犁,更省力高效)!去河东!不去蒲坂津!绕道!去安邑(卫氏主家所在)!找卫氏旁支的管事!就说…关中李昭,有‘雪花盐’秘技和‘省力神犁’图纸,愿与卫氏旁支,共谋盐利!”

“头儿!这…这太冒险了!”张成吓了一跳,“万一…”

“没有万一!”李昭斩钉截铁,“卫氏主家断我生路,我便从其内部打开缺口!用我们的盐和犁,换他们的生路!王猛将军的情报,就是我们的底气!记住,只找旁支!只谈生意!不谈其他!若事成,我昭武营盐铁无忧!若不成…我们也没什么损失!”

张成看着李昭眼中那份不容置疑的自信和决断,一咬牙:“好!我去!”

几天后,昭武寨的铁匠铺炉火熊熊,叮当之声不绝于耳。新生的铁水被浇铸成犁铧和锄头的模样,散发着灼热的气息。咸水泉边的盐坊里,“雪花盐”的产量也在稳步提升。而张成,则带着一小袋晶莹如雪的盐粒和一卷珍贵的图纸,再次踏上了充满未知的河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