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云!回家吃饭啦!”史氏站在大门口,双手叉腰,扯着嗓子喊道,声音在村口回荡着。
“来啦!”久云听到妈妈的呼喊,奶声奶气地回应着,然后像一只欢快的小兔子一样,迈着两条小短腿,急匆匆的就要往家里跑。
“久云,你晌午过后还来吗?”一起玩耍的大孩子们和小孩子们纷纷围过来,七嘴八舌地问道。他们的眼睛里流露出羡慕的神情,因为现在才中午,村里的大多数人家一天只吃两顿饭,而久家的小久云却可以一天吃三顿饭。
“来玩儿呀!”久云笑嘻嘻地回答道,“不过,你们得陪我去学堂看看哦,如果你们不吵不闹的,我就给你们每人带一块糖。”
“哇,真的吗?”孩子们兴奋地叫了起来,“好啊!我们等你,就在这里!”对于这些孩子们来说,糖可是非常珍贵的东西,他们一年也吃不上几次。
这时,有个调皮的孩子突然问道:“久云,你的糖是你的小未婚妻送过来的吗?”
久云乖巧地点了点头,奶声奶气道:“嗯,这是我岳丈家送来的。你们中午都要回家哦!不然等会儿拍花子的来了,可就危险啦!快回家睡觉觉吧!”
“好啦好啦,你也赶紧回家吧!”其他孩子们笑着挥挥手,“你这个才三岁的小奶娃,每次都吓唬我们。走走走,回家咯!”说完,孩子们便像一群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地一哄而散了。
史氏看着这一幕,不禁笑了起来。她虽然没有一直陪在孩子身边,但却能时时刻刻看到自己的女儿。自从一年半前开始,小久云就总是摇摇晃晃地往门外跑,史氏也并没有过多地阻拦她,反而有些纵容。不过,每次家里的院门都是开着的,史氏只要一抬头,就能看到小云儿在不远处玩耍,所以她也放心让女儿在院子附近活动,只是不允许她跑得太远。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小久云真的非常乖巧懂事。这一点,不仅让久老太和史氏感到无比欣慰,更是让周围的邻居们都对她赞不绝口。
久老太和史氏在与小久云相处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这孩子似乎有着与生俱来的宿慧!无论你说什么,她都能理解其中的含义,仿佛她的内心深处早已通晓一切。
更令人惊讶的是,年纪尚小的久云居然有着超乎常人的自律能力。她好像知道自己在外需要女扮男装,所以从来不会在外面随意方便。这种自我约束的意识,对于一个如此年幼的孩子来说,实在是难能可贵。
起初,当久云还在蹒跚学步时,久老太和史氏总是放心不下,每次她要出门玩耍,都必须有一个人紧紧跟随在她身后,生怕她会遇到什么危险。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渐渐发现,小久云的伪装技巧越来越娴熟,已经完全能够独立应对各种情况了。
如今,久老太和史氏早已对小久云充满信心,放心地让她自由玩耍,只是偶尔远远地看着,确保她不会被陌生人抱走。而且,久云还有一个特别招人喜欢的性格特点——自来熟。无论是村里的老人还是小孩,只要她遇见了,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毫不怯场。
正因为久云如此热情可爱,久家与村里人的关系也变得愈发融洽。大家都喜欢这个聪明伶俐、活泼开朗的“小小子”,史氏更是对上天充满了感激之情,感谢上苍赐予了她这样一个乖巧懂事的孩子。
“娘,咱们今天吃什么呀?”小久云眨巴着圆溜溜的大眼睛,奶声奶气地问道,“祖母又去买草药了?又不叫我,哼!”
史氏看着可爱的女儿,忍不住笑了起来,伸手摸了摸她的小鼻子,逗趣道:“叫你?你祖母天不亮就走了,你当时睡得像小猪一样,呼噜呼噜的,谁叫得动你?”
小久云听了,嘴巴撅得老高,嘟囔着:“哼!我不跟祖母好了!再说,娘亲,人家还是宝宝呢,长身体呢,睡多一点正常”
史氏连忙安抚道:“知道啦,小祖宗,你祖母也是怕吵醒你。来,看看今天吃什么,娘给你做了蛋羹,还有一碗香喷喷的菜肉粥。”
小久云一听有好吃的,顿时来了精神,松开史氏的手,一屁股坐到了椅子上,迫不及待地拿起勺子,准备开动。
不过,她突然又停下了动作,抬起头看着史氏,一脸认真地问道:“娘呢?你吃啥?祖母的饭饭呢?”
史氏心里一暖,这个小丫头,还挺会关心人呢。她笑着回答道:“娘的在这里,喏,和你一样的粥。给你祖母做的包子,还在蒸着呢,等她回来就可以吃了。”
“嗯,娘,咱们一起吃。”久云满脸笑容地招呼着史氏,声音清脆悦耳。要知道,久家以前的饮食习惯和村里其他人一样,都是上午一顿、下午一顿,一日两餐。然而,自从久云学会说话后,这个习惯就被彻底改变了。
久云坚持每天中午都要喊上祖母和母亲一起吃饭,当然,为了避免引起别人的好奇或嫉妒,久云对外人说只有她自己会在中午吃饭。
这两年,久家的生活发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变化。久老头原本期望着家里能成为普通的农户,过上安稳的日子,但事与愿违,久家反而成为了采药人。
这一切的起因,还要从史氏背着小久云去山上拾柴说起。那天,小久云在山上看到了地上的蒲公英,便指着它们非要让母亲采下来。史氏觉得这些蒲公英并没有什么特别的用处,而且山上的柴火还没拾够,所以并不想理会小久云的要求。
可是,小久云的脾气却十分倔强,她哭闹着不肯罢休,一定要母亲把蒲公英采下来。史氏实在拗不过这个小家伙,只好无奈地将人和草都带了回来。
回到家后,史氏把蒲公英随意地放在院子里晾晒。没想到,过了几天,小久云竟然无师自通地喊着祖母一起去县城卖草。史氏觉得这不过是小孩子的一时兴起,并没有太在意。
然而,久老太对小久云的要求却是有求必应。她借口说家里没盐了,然后带着小久云出门了。史氏看着家里那满满一罐盐,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无奈和感激。
再后来,那小东西所采摘的草竟然卖出了三文钱!这可让久老太喜出望外,她毫不犹豫地拿出三两银子,听孙女的话,买下了一本珍贵的草药书。
从那以后,久老太和史氏便开始了一段新的生活。每天,久老太都会认真研读那本草药书,而史氏则负责在一旁照本宣科。她们按照书中的指引,仔细辨认各种草药,并学习如何正确采集。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婆媳二人坚持不懈地努力着。两年的时间转瞬即逝,在这漫长的过程中,她们一步一个脚印,逐渐认识了大部分常见的草药。
日子一天天过去,婆媳二人的生活也渐渐稳定下来。尽管她们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但她们的内心却充满了希望和满足。
村民们对久家婆媳的生活也有所了解,他们知道这对婆媳整天轮流上山采药。然而,看到她们的生活依然如故,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村民们也就没有过多地去关注。
一方面,上山采药确实存在一定的危险性,而且还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久家婆媳都是寡妇,这让人们觉得有些不便去登门拜访;此外,大家也都明白,这是她们维持生计的最后办法了。毕竟,当年村里并没有分给她们土地,总得给人家一条活路吧。
不过,自从半年多前小久云开始独自在外面和村里的小孩子们玩耍时,情况似乎有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一些人开始有意无意地与小久云套近乎,询问一些关于她家采药的事情,比如:“久云啊,你家采药不怕野兽吗?”
“怕!”久云的声音清脆而响亮。她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恐惧和无奈,“祖母和娘亲从来不带我上山,就是怕我被狼叼走。可是,如果不去采药,我们家就没有饭吃了,唉!”
久云的叹息声引起了众人的共鸣,大家纷纷感叹,无论从事哪一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久家婆媳二人靠着采药为生,养活一个孩子,确实也很不容易。其实,大家的生活都差不多,都是靠天吃饭,谁也不比谁轻松多少。
然而,有些人还是对久云家的情况心存疑虑,其中一个人忍不住问道:“久云,你家采药是不是能赚到很多铜钱?我可是听说,昨天你分给别的小孩好几块糖呢。”
久云眨着那双无辜的大眼睛,看着提问的人,认真地解释道:“那是王嬷嬷给我带来的!是我家丈母娘给我的!如果我家真的有很多钱,我早就叫祖母和娘亲留在家里陪我了,何必还要上山去吃苦受累?山上不仅有狼、蛇,还有野猪呢!那可是我的亲娘和亲祖母!”
村民们听了久云的话,不禁哄堂大笑起来,同时心中也涌起一股欣慰之情。这么小的孩子,竟然已经懂得亲人的重要性,更知道心疼他人,这实在是难能可贵!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穷人孩子早当家”?
然而,还是有人不依不饶地继续逗弄着久云,笑着说道:“那你就去跟那个每年都来两次的王嬷嬷说,让她多给你们家一些银子,这样你祖母就不用那么操劳啦!”
久云却一脸认真地回答道:“王嬷嬷从来都没有给过我们家银子,连一个铜板都没有!而且,我虽然定亲了,但我可不是入赘的!我干嘛要丈母娘家的银子呢?每次王嬷嬷带好吃的过来,我们家都会回礼的,连兔皮皮都给他们了呢!我祖母说过,家里的好东西都要用来做回礼,我们可不能占人家的便宜哦!”
众人听到了自己想听的答案,都感到十分满意,于是心满意足地离开了。久云则吃完了大家塞给她的野果,拍了拍圆滚滚的肚皮,然后慢悠悠地回家去了。哼!想要从她这里套话,下辈子再说吧!
王嬷嬷每次来都会给久家送来银子和各种东西,这本来是件好事,但她为什么要告诉别人?自己家偷偷发财不好吗?
而且,王嬷嬷送来的东西都非常实用,比如弓弩和袖剑。现在,不仅久老太和史氏有这些东西,就连小久云也有了。这样一来,就算她们在山上遇到什么危险,也能有一定的自保能力。
当然啦,久家确实如久云所说,家里有什么好东西都会送给侯府。比如,她们曾经采到过一次灵芝,还有其他一些珍贵的物品,都让王嬷嬷转送到了胶东。
通过这样的往来,两家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彼此之间也都非常满意这种相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