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林宇对着电脑屏幕揉了揉眼睛,Excel 表格里的数字像群躁动的蚂蚁。苏晴给的函数教程摊在键盘旁,折角的页面停留在 “数据透视表” 章节 —— 这是他昨晚学到凌晨三点的成果。桌角的铁皮工具箱里,王磊焊的卷尺挂钩正反射着晨光,像在提醒他:数据要像尺子一样精准。

“又在捣鼓你那破表格?” 刘工端着咖啡杯晃过来,杯底的残渣在白衬衫上洇出块褐色污渍,“告诉你,材料损耗是天经地义,别以为学了俩函数就想翻天。” 他故意把胳膊肘架在林宇桌上,咖啡渍差点滴在键盘上。

林宇把表格往旁边挪了挪。屏幕上是 3 号楼上周的材料领用记录:钢筋领料 12 吨,实际使用 9.8 吨;水泥领用 500 袋,实际消耗 420 袋;连砂石都多领了 3 车。这些数字在工棚时只记在黑板上,被风一吹就模糊了,没人真正算过总账。

“李经理让做损耗分析。” 林宇点开 “插入图表”,屏幕上立刻跳出条红色的折线,像道陡峭的悬崖 —— 钢筋损耗率高达 18%,远超规范要求的 5%。他想起张师傅说的 “好瓦工砌墙不丢砖”,原来办公室里的浪费比工地上更隐蔽。

刘工嗤笑一声,从文件柜里抽出本《领料台账》甩过来:“这是去年的,损耗率 20%,不也照样交工?” 台账的纸页黏着咖啡印,某页的 “钢筋领用” 栏被圆珠笔涂改成 “10 吨”,底下隐约能看见 “12 吨” 的痕迹。

林宇的手指顿在键盘上。前世 3 号楼的结算报告里,材料超耗确实被扣了 5 万块,当时刘工把责任推给 “天气原因”,工人们还跟着起哄说 “当官的就会找借口”。他翻开自己的笔记本,上面记着上周在钢筋加工区的观察:刘工班组切割钢筋时,总比图纸多留 10 公分,说是 “保险起见”,堆在废料区的短钢筋够焊个小楼梯了。

“小林,3 号楼要领 200 袋水泥。” 老周的声音从门口传来,他手里的领料单折得方方正正,“王磊说让你看看,能不能少领点,上次剩下的还没用完。”

林宇跟着去材料库时,正撞见刘工指挥工人往卡车上装钢筋。切割机旁的废料堆里,半米长的钢筋头堆成小山,王磊蹲在旁边捡,手指被冻得通红:“这些还能做预埋件,扔了可惜。”

“多管闲事!” 刘工一脚把钢筋头踢散,“耽误了工期你负责?” 他看见林宇手里的表格,突然拔高声音,“哟,大会计师来查账了?告诉你,这些损耗都是经过李经理同意的!”

林宇没理会他的挑衅,蹲下去捡起根钢筋头量了量:32 公分,正好够做构造柱的拉筋。他掏出手机拍照时,发现王磊悄悄往他兜里塞了个纸团 —— 展开来,是张歪歪扭扭的记录:“3 月 5 日,水泥袋 30 个没倒干净;3 月 8 日,砂石车多卸了半车在路边。”

回到项目部,林宇把纸团上的内容输进 Excel。他新建了个 “损耗原因” 列,用不同颜色标注:红色是人为浪费,黄色是运输损耗,蓝色是存储不当。当鼠标划过 “200 袋水泥” 的领用记录时,他突然想起苏晴教的 “条件格式” 功能 —— 超过合理损耗的单元格会自动标红,此刻屏幕上像开了片红花。

“吃饭去了。” 张工收拾东西时,瞥了眼他的屏幕,“别太较真,水至清则无鱼。” 老人的烟灰落在 “钢筋损耗” 那行,“我年轻时也跟你一样,最后被穿了小鞋。”

林宇盯着那行数据没动。食堂的香味飘进办公室时,他突然抓起安全帽往工地跑 —— 材料库的墙角堆着上周剩下的水泥袋,王磊说过 “袋里的水泥够抹面”。他蹲在地上拆开袋口,用手刮出残留的水泥,每袋至少有半斤,200 袋就是 100 斤,够砌 10 米长的矮墙了。

“你在干嘛?” 苏晴的声音吓了他一跳,她举着相机正在拍材料库,“王老师让拍些现场照片,做毕业设计参考。” 女孩的镜头对准他手里的水泥袋,“这些也能算损耗?”

“每袋半斤,200 袋就是 50 公斤。” 林宇把刮下来的水泥装进空桶,“按市场价 320 元 / 吨,就是 16 块。” 他指着废料区的钢筋头,“那些能卖 80 块,加起来够买两箱焊条。”

苏晴的眼睛亮起来,突然举起相机:“我能拍你的表格吗?我们院正在做‘绿色施工’课题,你的数据太有用了。” 她的镜头扫过屏幕上的红色单元格,“这些损耗原因分析,比课本上的案例真实多了。”

林宇的耳朵有点发烫。他点开 “打印预览”,表格的标题栏写着 “3 号楼材料损耗优化方案”,是昨晚熬夜改的。苏晴突然指着 “砂石运输损耗” 那行:“我爸爸说,用密闭罐车能减少 3% 的损耗,还能避免撒在路上被罚。”

这个建议像道电流击中林宇。他立刻添加 “运输方式改进” 列,算下来每月能节省 2 车砂石,按每车 800 元算,就是 1600 元。当他把新数据输进去时,屏幕下方的 “总计节省” 栏跳动着变成 “28650 元”—— 离 3 万只差 1350 元。

“还差 1350?” 苏晴的手指点在 “钢筋切割” 那行,“如果用套丝机代替手工切割,误差能控制在 2 公分以内。” 她从背包里掏出本《钢筋加工规范》,“这里写着,套丝连接能减少 30% 的废料。”

林宇的心跳突然加速。他抓起电话打给钢筋加工厂,得知租台套丝机每天只要 50 元,而节省的钢筋头能卖 200 元。按 3 号楼的工期算,正好能省下 1400 元 —— 总计节省 30050 元。

当林宇把更新后的表格发给李经理时,办公室的人都在收拾东西准备下班。刘工哼着小曲经过,看见屏幕上的 “30050 元”,突然停住脚:“吹吧你,能省 30 块就不错了。”

第二天晨会,李经理把林宇的表格投在幕布上。红色的损耗原因和绿色的节省方案形成鲜明对比,当 “30050 元” 的数字跳出来时,会议室里鸦雀无声。

“这 16 块是怎么省出来的?” 李经理指着 “水泥袋回收” 那行,语气里带着惊讶。

林宇把手机里的照片调出来:“每袋刮出半斤水泥,200 袋就是 50 公斤。” 他顿了顿,看向王磊,“王磊班组已经开始收集旧水泥袋,昨天卖废品还赚了 30 块。”

王磊的脸涨得通红,挠着头说:“是小林教的,他说‘省下的就是赚来的’。”

刘工的脸白一阵红一阵,突然拍桌子:“套丝机根本租不到!这方案就是纸上谈兵!”

“我已经联系好了。” 林宇点开邮件,“加工厂说今天下午就能送过来,租金从节省的钱里扣。” 他转向李经理,“如果全项目推广,今年至少能省 20 万。”

会议室里响起稀稀拉拉的掌声,张工的巴掌拍得最响,烟灰缸里的烟蒂震得跳起来。李经理突然站起来,把表格打印出来贴在公告栏上:“从今天起,材料管理由林宇负责,各班组必须配合!”

下午去材料库时,林宇发现废料区的钢筋头被码得整整齐齐,王磊正带着工人用套丝机加工短钢筋。刘工蹲在角落里抽烟,看见林宇过来,把烟头摁灭在脚边:“套丝机…… 真好用。”

苏晴的短信跳出来:“王老师说要把你的方案放进‘绿色施工’案例集,周末有空吗?想请你去设计院讲讲。”

林宇抬头看向夕阳,塔吊的影子在地面上拉得很长,像把丈量未来的尺子。他摸出手机回复 “有空”,指尖划过屏幕上的表格 —— 那些曾经让他头疼的函数,此刻变成了最有力的武器。

公告栏前围满了工人,老周指着 “砂石运输损耗” 那行,给新来的年轻人讲解:“看见没?省下的钱够给大家发年终奖了。” 林宇的目光落在表格下方的签名处,他特意加了行 “协作完成”,后面留了空白 —— 等着所有人来填。

晚风穿过材料库的窗户,吹起地上的水泥袋。林宇想起张师傅说的 “守正出新”,原来 “正” 是工地上的本分,“新” 是用新方法守住这份本分。他掏出笔记本,在扉页写下 “细节决定成败”,笔尖划过纸面的声音,像在为未来的路奠基。

远处的塔吊亮起灯,在夜空中划出明亮的弧线。林宇知道,这 3 万块只是开始,他要像打磨钢筋一样打磨自己,在建筑这行里,砌出属于自己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