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

青岚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此刻更像一个临时作战室。长桌上堆满了文件和设备,空气里弥漫着新打印材料的油墨味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李云枫、张子翔、陈天行以及几位核心网格员围坐一圈,气氛凝重。

“首批五十个智能手环,反馈数据回来了。” 张子翔的声音打破了沉默,他手指在平板电脑上滑动,调出一张柱状图。代表“正常使用”的绿色柱子矮得可怜,只占不到30%。旁边,“功能使用困难(不会操作)”的黄色柱子和“闲置/拒绝佩戴”的红色柱子触目惊心。“独居高危老人群体中,有效佩戴率不足15%。很多老人把手环当成了累赘,嫌麻烦,怕弄丢,甚至觉得戴上就‘不吉利’、‘像病人’。” 他点出了科技赋能基层治理遭遇的第一道现实壁垒——用户的接受度和使用习惯。

负责平安里片区的老网格员赵姐立刻补充:“我去孙奶奶家回访,手环就扔在抽屉里!她说按了那个红钮,半天没动静(其实是社区值班室秒级响应但老人听力差没听到反馈音),觉得没用!还有李大爷,嫌充电麻烦,说不如他的老怀表实在!”

冰冷的设备在真实的生活习惯和认知障碍面前,显得笨拙而无力。

“安全预警功能是核心,不能形同虚设。” 李云枫眉头紧锁,“翔子,能不能简化操作?把SOS按钮做得更大、更醒目?充电问题…联系供应商,看能否提供续航更长的型号,或者配个简易的充电座?”

“硬件优化需要时间。” 张子翔摇头,“眼下,得靠‘人’来补‘机’的短板。我建议,立刻启动‘邻里守望’计划升级版。把手环数据和之前摸排的独居老人住址信息绑定,划分责任网格。由网格员、楼栋长、结对志愿者组成‘守望小组’,每人负责几户重点老人。手环报警信息第一时间推送给他们手机APP,同时电话通知值班室,双保险!他们离得近,可以最快速度上门查看!” 他将平板转向大家,屏幕上展示着新设计的APP界面和网格划分图。

“好主意!” 李云枫眼睛一亮,“把科技和人情捆绑!手环是‘哨兵’,邻居是‘救兵’!赵姐,你们网格员牵头,立刻筛选热心可靠的志愿者,尤其是低龄健康老人和退休党员!翔子,APP权限和推送规则尽快设置好!培训我来做!”

冰冷的设备数据流,因“邻里守望”人网的嵌入,被赋予了温暖的生命线。

市精神卫生中心青少年心理康复病区的家庭治疗室,光线柔和,浅色的沙发围成一圈,绿植点缀其间,努力营造着安全放松的氛围。空气中却弥漫着一股无形的张力。

李云枫作为社区“临时监护人”代表,坐在一张单人沙发上,努力挺直脊背。旁边坐着林老师(心理治疗师)和主治医生杨主任。对面,小斌(钱斌)蜷缩在沙发里,穿着宽大的病号服,手腕的纱布依旧刺眼。他低着头,目光死死盯着自己绞在一起的、骨节分明的手指,像一尊拒绝融化的冰雕。窗台上,那支金灿灿的向日葵在阳光里无声绽放,与他周身的阴郁形成鲜明对比。

“小斌,” 林老师的声音温和而充满耐心,“今天我们主要是想跟你,还有李干事,一起聊聊你出院后的打算。李干事现在是社区委派的,在法律上暂时负责你的生活和治疗安排…”

“我不要他管!” 小斌猛地抬起头,声音嘶哑而尖利,像被踩到尾巴的猫,赤红的眼睛里充满了戒备和抗拒,“我不认识他!他不是我爸!我不要你们管!” 他身体向后缩,仿佛李云枫是什么可怕的洪水猛兽。临时监护人的身份,在少年充满创伤的认知里,被扭曲成了“入侵者”和“剥夺者”的符号。

李云枫心头一紧,但脸上保持着最大的平静。他没有辩解,没有靠近,只是放缓了语速,声音低沉而清晰:“小斌,我知道你现在很难信任任何人,尤其是像我这样突然出现、还顶着个‘监护人’名头的人。这很正常。” 他首先承认并接纳了对方的抗拒情绪。

“我不是来取代谁,也不是来管教你。” 他继续道,目光坦然地迎向少年充满敌意的眼睛,“社区接这个担子,是因为法律要求必须有人在你爸爸恢复能力之前,确保你得到治疗,有地方住,有饭吃,能继续上学。我的任务,就是帮你把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安排好,直到…直到你爸爸能重新站在你面前。” 他没有回避钱强,但将“监护人”的角色定位为“过渡期的保障者”,弱化了对抗性。

“至于你愿不愿意跟我说话,愿不愿意信任我,那是你的权利,我尊重。” 李云枫的语气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真诚,“我只要求一点:配合医生治疗,按时吃药。这是为你自己的身体。其他的,我们慢慢来。你看行吗?” 他提出了一个最低限度、最务实的要求——配合治疗,并将选择权部分交还给少年。

小斌死死咬着下唇,胸口剧烈起伏,显然在进行激烈的内心斗争。他看看李云枫平静的脸,又看看林老师充满鼓励的眼神,最后目光扫过窗台上那支生机勃勃的向日葵。那抹耀眼的金色,像一道微弱却持续的光,刺入他阴霾密布的心房。过了仿佛一个世纪那么久,他才极其轻微、几乎难以察觉地点了一下头,从喉咙里挤出一个模糊的、带着浓重鼻音的单音节:“…嗯。”

这声几不可闻的回应,如同冰封河面裂开的第一道细纹。李云枫和林老师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一丝希望。建立信任的第一步,艰难地迈了出去。

“隅角”咖啡馆的灯光温暖而慵懒。李云枫和苏晚晴坐在他们常坐的靠窗位置。李云枫面前放着一份摊开的“社区心理小屋”志愿者培训结业名单,上面有鲜红的社区公章。苏晚晴则翻看着一本关于青少年创伤治疗的专著。

“首批十二名‘守门人’今天正式结业了。” 李云枫将名单推给苏晚晴,语气带着完成一项重要任务的轻松,“赵姐她们几个老网格员学得特别认真,实操演练做得有模有样。平安里、桂花巷这些重点片区,总算有了初步的预警网。”

“是大家的责任心强。” 苏晚晴放下书,接过名单看了看,唇角漾开欣慰的笑意,“‘心理小屋’下周一就能挂牌启用,我们医院儿保科会派资深治疗师每周坐诊半天,处理转介过来的复杂个案。剩下的时间,就靠这些‘守门人’日常筛查和初步安抚了。” 她端起咖啡杯,目光落在李云枫略显疲惫却依旧明亮的眼睛上,“你最近…瘦了。小斌那边,还有社区这么多事…”

“习惯了。” 李云枫笑了笑,下意识地揉了揉眉心,“就是这‘临时监护人’当得…有点心虚。签治疗同意书的时候,手都是抖的。”

“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苏晚晴的声音轻柔而坚定,“在小斌眼里,你可能只是个陌生的‘监护人’,但你在做的,是在他世界崩塌后,努力为他撑起一片暂时遮风避雨的屋顶。这份担当,很重,也很了不起。” 她的目光清澈而真诚,带着毫不掩饰的欣赏。

李云枫的心弦被轻轻拨动。窗外的霓虹灯光透过玻璃,映在苏晚晴温婉的侧脸上,也映在她腕间那串温润的木珠琥珀手链上。咖啡馆里流淌着舒缓的爵士乐,气氛安静而美好。一种微妙的情愫在空气中悄然滋生。李云枫看着苏晚晴专注的眼神,心头涌起一股冲动,话到了嘴边:“晚晴,其实我…”

就在这时,一阵刺耳的手机铃声如同冰冷的锥子,猛地刺破了这温馨的静谧!

李云枫抱歉地看了苏晚晴一眼,迅速掏出手机。屏幕上跳动着网格员赵姐的名字,背景是刺耳的警报音效!他心头猛地一沉,立刻接通。

“李哥!不好了!平安里5号!徐爷爷!手环报警!跌倒触发!定位显示在家里!我们的人赶到敲门没人应!备用钥匙也打不开!里面好像反锁了!怎么办?!” 赵姐的声音带着哭腔和巨大的恐慌,背景里还有其他志愿者焦急的呼喊声。

“别慌!立刻报警!通知开锁公司和120!我马上到!” 李云枫的声音瞬间切换成应急模式,斩钉截铁。他挂断电话,猛地站起身,脸上满是歉意和焦急:“晚晴,对不起!平安里独居老人出事了!我得立刻过去!”

“快去吧!” 苏晚晴没有丝毫犹豫,立刻起身,眼神里是理解和支持,“注意安全!需要医院这边随时联系我!”

李云枫深深看了她一眼,那未说完的话语和咖啡馆里被打断的温存,此刻都被紧急任务的紧迫感瞬间冲散。他抓起外套,像一阵风般冲出了咖啡馆,身影迅速消失在都市的夜色霓虹中。

苏晚晴站在原地,看着桌上那杯还在冒着热气的咖啡,和那份刚刚盖好章的结业名单。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李云枫的气息和那戛然而止的对话。她轻轻叹了口气,拿起自己的包和那本专著,走到吧台结账。目光扫过李云枫那杯几乎没动过的咖啡,她犹豫了一下,对店主林默说:“林老板,麻烦把这杯帮我打包吧,他应该…还没吃晚饭。” 她的声音很轻,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牵挂。

平安里5号楼前,警灯闪烁,将狭窄的老巷映照得一片红蓝。急救车也停在巷口,医护人员抬着担架严阵以待。楼门口围满了焦急的邻居和社区工作人员。网格员赵姐急得团团转,看到李云枫冲过来,像看到了主心骨:“李哥!锁匠还在路上!里面一点动静都没有!徐爷爷八十五了,一个人住,有心脏病史啊!”

李云枫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徐爷爷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脾气倔,独居惯了。手环报警、敲门不应、反锁…情况万分危急!他挤到最前面,用力拍打着厚重的老式防盗门:“徐爷爷!徐爷爷!我是社区小李!您能听到吗?开开门!” 门内死寂一片。

“让开!” 一个洪亮的声音响起。是住在隔壁单元的马师傅,他挤了过来,手里拿着一个听漏棒(管道工用来听地下水管漏水的工具)。“试试这个!” 他不由分说,将听漏棒顶端的金属听头紧紧贴在徐爷爷家大门下方的缝隙上,侧耳屏息凝神。

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几秒钟后,马师傅猛地抬起头,脸上带着一丝希望:“有声音!很微弱…像是…呻吟!人还活着!”

这个消息如同强心针!李云枫立刻对着门内大喊:“徐爷爷!坚持住!我们马上进来救您!”

开锁师傅终于赶到,在民警的监督下开始技术开锁。每一秒都无比煎熬。当锁芯终于发出“咔哒”一声轻响,门被打开的瞬间,一股浓烈的异味扑面而来!

李云枫第一个冲了进去。昏暗的客厅里,只见徐爷爷倒在通往卧室的过道上,身体痛苦地蜷缩着,脸色青紫,一只手死死捂着胸口,另一只手无力地伸向掉落在不远处、还在闪烁着红色警报灯的智能手环。他旁边,一个翻倒的小板凳摔得四分五裂。

“是突发心梗!快!” 随车医生经验丰富,立刻指挥护士上前急救,迅速给老人吸氧、用药、连接心电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在小小的房间里回荡。

李云枫看着医护人员紧张抢救的身影,又看看地上那个及时发出警报的手环,再看看旁边被撞翻的小板凳——显然,老人是踩凳子够高处东西时不慎摔下引发了心脏病。如果没有那个被老人嫌弃、却关键时刻救了命的手环,如果没有“邻里守望”APP将警报秒推给就在隔壁楼的马师傅和赵姐…后果不堪设想!

“心率恢复!血压稳住!快!抬上担架!” 医生急促的声音传来。

众人合力将徐爷爷抬上担架,送上救护车。警笛再次鸣响,救护车闪烁着蓝光,疾驰而去。

李云枫站在混乱过后、一片狼藉的客厅里,看着地上那摊急救留下的痕迹和那个孤零零闪烁的手环。疲惫感排山倒海般涌来,混合着后怕和庆幸。社区工作的意义,在这一刻变得无比具体——是深夜里一个及时响起的警报,是邻居一次专业的倾听,是奔向救护车时那一抹闪烁的蓝光,是守护生命在最脆弱时刻的一线生机。他弯腰,捡起那个沾了些灰尘的智能手环,紧紧攥在手心。这冰冷的设备,此刻却带着生命的温度。窗台上,一盆小小的绿萝在混乱中依旧翠绿,无声地舒展着叶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