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看《华尔街之狼》,总觉得“太假了,哪有这么赚钱的”;富人看这部电影,却觉得“太真实了,赚钱本就该这么敢想敢干”。这差异的核心,其实是“信不信”——你信什么,就会靠近什么;你不信,连机会都不会往你眼前走。
就像你要是打心底里觉得“我的腹肌练不成搓板样”,那这辈子都别想有紧实的腰腹;要是住在大山里,总觉得“我肯定走不出去”,那山再矮、路再近,你也迈不开脚。困住你的从不是山,不是困难,是你心里的“我不行”。信念这东西,是所有行动的土壤——先有“我能成”的根,才会有“我要拼”的芽。
我每年都会给自己立个目标,特别简单、甚至有点“low”的那种。为什么要“low”?因为能落地;为什么要明确?因为好执行。比如“每天发一条短视频”“每天记5个单词”,简单到哪怕身体不舒服、情绪低落,也能咬咬牙完成。这种目标,要能扛住365天的琐碎——生病时能做,吵架时能做,加班到深夜也能挤时间做。去年我给自己定了“每天直播1小时”,哪怕有次发烧到38度,也裹着毯子播完了,不是逞强,是知道“停一天就容易停十天”。
要是连这种简单目标都坚持不了一年,就别谈什么“梦想”了。梦想是参天大树,而每天的小坚持是土壤里的养分,一天都缺不得。
很多人把“学习”想得太复杂,觉得得读博、懂理论才叫学习。其实不是——对生活真正有用的学习,是模仿,是复制。你看到富人每天六点起,你就跟着六点起;看到人家睡前复盘,你就跟着写复盘日记。我认识个姑娘,看带货主播火了,就每天对着镜子模仿主播的话术,三个月后自己开直播,第一个月就赚了两万。别想着“我要创新”“我有自己的想法”,先抄一年再说。
这个世界的真相就是:厉害的人都是先当“复印机”,再当“创造机”。你反对的地方,可能正是人家赚钱的关键;你觉得“恶心”的事,可能是人家坚持的原则。就像有人觉得“直播抛头露面太丢人”,可有人靠直播一年赚百万——你抄他的动作,学他的节奏,哪怕一开始生涩,也比自己瞎琢磨强。
别被“必须走独木桥才能成功”这种话骗了。你信了“赚钱难”,就会觉得处处是坎;你信了“高考是唯一出路”,就会在孩子忘了填答题卡时坐在地上哭——可这世上哪有什么“唯一出路”?所谓的“独木桥”,不过是你自己在心里搭的。
就像有些家长,孩子一路考第一,到社会上没立刻混出名堂,就开始抱怨“环境差”“人心坏”。其实不是孩子不优秀了,是家长信了“优秀就该一路顺”,接受不了“优秀也需要试错”。
资源从来都不是固定的,年龄更不是限制。谁规定40岁不能创业?刘邦48岁才起兵,放在今天可能被人说“一把年纪别折腾”,可人家最后成了汉高祖。60岁为什么不能有新开始?你给自己框死了“我这个年纪只能养老”,才会真的在原地耗着。
说到底,比起“怎么干”,“信不信自己”更重要。方法可以学,步骤可以抄,但要是打心底里觉得“我不行”,学再多技巧也没用。就像学游泳,先得敢下水,才谈得上划水换气。
你要是总觉得“赚钱难”“成功要靠运气”,就会被这些念头捆住;要是敢想“别人能成,我凭什么不行”,反而能迈开步子。别管目标多小,先信自己能做到;别管别人怎么说,先抄着厉害的人的样子试试。
路都是从“信”开始的,先信,再做,最后才会成。要是想知道更多能落地的法子,关注我——咱们不聊虚的,就一步一步,慢慢变好,慢慢变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