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147年,最后一批“散居者”的信号从北极冰原消失时,青林正在“蜂巢”第73层的生态舱里修剪水培番茄。
全息屏幕上跳动的红色警告持续闪烁,像极了三十年前在废弃陆地上见过的最后一只萤火虫。
“第127号散居点生命信号中断,”AI管家的电子音毫无波澜,“当前全球聚居率99.98%,较上月提升0.003%。”
青林放下营养液喷雾,指尖划过舱壁上的城市全息图。蓝光勾勒出的超级城市群像条盘踞在北半球的巨蟒,从东经120度一直蔓延到西经75度,亿万个发光的像素点是嵌套其中的居民区、能源站和生态循环系统。
这就是“聚流计划”的终极形态——将残存的人类压缩进可控的生存单元,用集体能量对抗早已不适宜独居的地球。
“想什么呢?”周深的脸出现在隔壁生态舱,他防护服上的编号“73-42”和青林的“73-41”只差一个数字。他们是去年系统匹配的同居伙伴,共享这两个相邻的生态舱。
“在看旧地图,”青林调出存档,“一百年前还有‘村庄’这种东西,几十个人就敢住在露天。”
周深嗤笑一声:“那时候紫外线指数才3.2,现在晴天出门不穿三级防护服,皮肤半小时就会碳化。你爷爷不是还说过,他小时候见过真正的星星?”
青林点头。爷爷的记忆芯片里存着2080年的星空,黑色天幕上缀着稀疏的光点,不像现在,永远被橙黄色的尘埃云笼罩。那时人类还在进行“乡镇合并”,把分散的聚落合并成拥有防护屏障的城镇,没人预料到十年后的氦闪会让太阳辐射暴增三倍。
“警报!第47区能源管道破裂,紧急疏散!”突然响起的广播打断了她的思绪。全息图上,代表47区的区域瞬间变成刺眼的红色,无数光点像受惊的鱼群向周边区域流动。
“又是能源问题,”周深皱眉,“上周39区刚炸过一次。”
青林调出实时数据:“聚居人口突破18亿后,能源循环系统的负荷已经超标17%。系统建议继续压缩生存空间,把现有生态舱的体积再缩减20%。”
“缩减?”周深敲了敲舱壁,“现在每个舱室已经只有12平米,再小就成棺材了。”
这话让青林想起昨天偷偷接入的地下频道。一个自称“新散居者”的组织正在传播旧时代的生存方式,他们说聚流计划本质是慢性自杀,人类正在用集体的重量压垮最后的生存资源。
那些模糊的视频里,有人在废弃的山区搭建简易防护罩,用太阳能板和雨水收集器维持生存,画面角落偶尔闪过真正的绿色植物——不是生态舱里这种基因改造的耐辐射品种,而是带着露珠的、会随风摇晃的草。
“别信那些反智言论,”周深像是看穿了他的心思,“上个月有个小队试图逃离聚居区,结果在野外活了不到三天就被沙暴卷走了。
集体生存是唯一的出路,从部落到城市,人类本来就是靠聚集活下去的。”
青林没说话。深夜躺在床上,耳边是生态循环系统的嗡鸣。这声音和所有舱室的系统频率同步,像某种庞大生物的呼吸。
他悄悄戴上爷爷留下的旧耳机,里面存着2070年的乡村雨声——没有过滤系统的、带着泥土气息的雨声,夹杂着远处模糊的犬吠。
突然,耳机里传来一阵杂音,接着是断断续续的广播:“……第81区成功脱离主网络……我们在阿拉斯加找到了可循环水源……人类不需要被装进罐头……”
青林猛地摘下耳机。全息屏幕上,超级城市群的蓝光依旧稳定,像一条永不停歇的巨流。他看向窗外,橙黄色的天空下,第47区的抢修机器人正在忙碌,远处的能量屏障偶尔闪过电弧,像极了爷爷记忆里的闪电。
也许聚流计划确实是对的,他想。
从荒野到村庄,从城市到巨城,人类只是在重复千万年来的本能——抱团取暖,用群体的微光对抗黑暗。
只是偶尔,当循环系统的嗡鸣稍微减弱时,他总会听见骨头深处传来的声音,那是来自遥远过去的呼唤,关于星空,关于雨水,关于一个人就能安心睡在露天的夜晚。
“系统提示,”AI管家的声音再次响起,“检测到您的情绪波动异常,是否需要播放舒缓音乐?推荐曲目《聚居者之歌》,本月播放量排名第一。”
青林按下拒绝键,重新看向全息图。代表73区的像素点在巨蟒般的城市群里,只是微不足道的一个小点。
但正是无数个这样的小点,构成了人类文明残存的全部版图。
青林拿起营养液喷雾,继续给番茄浇水。明天,系统会根据生长数据调整光照时间,就像它会根据生存数据调整聚居策略一样。在这个被精心计算的世界里,每一片叶子的生长,每一个人的呼吸,都是聚流中不可或缺的水分子。
也许这样,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