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签约仪式当天的阳光,和青林第一次在东山天文台见到孟林那天惊人地相似。

金色的光线穿过出版社顶层会议室的落地窗,在地板上切割出明亮的几何图形,像极了暗物质团消散后露出的宇宙背景辐射图谱。青林坐在长桌一端,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胸前的吊坠——那是用“猎隼”无人机残骸的碳纤维碎片做的,里面封存着一丝他当年与暗物质团对抗时残留的生物电信号,在阳光下会泛起淡蓝色的微光。

“青先生,这是最终版的出版合同。”出版社的法务推过来一份烫金封面的文件,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兴奋。《信息经脉》的手稿在半年前流出时,原本只是圈内小范围传阅的打印稿,却因为精准预言了“生物电信号引导技术”的突破,被中科院院士亲自推荐,一夜之间成了现象级作品。

青林翻开合同,目光落在版税条款旁的空白处。那里不知何时多了一行极细的字,是用指甲刻上去的:“星历·元年·夏”。他抬头看向窗外,市中心的玻璃幕墙上正播放着最新的航天新闻——搭载着孟林设计的生物电传感器的探测器,成功在火星乌托邦平原着陆,传回的第一张照片里,有一道淡蓝色的光带,像有人在红色沙地上画了条航线。

“孟先生今天没来吗?”大哥端着咖啡走进来,他现在是青林的专属编辑,西装袖口上别着的钢笔,正是当年青林第一次交稿时用的那支。“他可是你的‘伯乐’,没有他那番话,你现在还在城中村熬夜改稿呢。”

青林笑了笑。他想起半年前那个暴雨夜,孟林把他叫到东山观测站,从保险柜里取出一叠泛黄的纸。那是二十年前孟林在西域写的日记,里面除了引力波数据,还有大量关于“信息与意识关系”的随笔,其中一段被红笔圈住:“文字是最古老的信息载体,当作者的生物电注入笔尖,白纸黑字便成了跨越时空的信号塔。”

“他在调试深空探测器的通讯系统。”青林合上合同,指尖在签名处悬停片刻,“他说,比起参加签约仪式,确保探测器能把火星的生物电信号传回来更重要。”

话音刚落,会议室的大屏幕突然切换画面,出现了孟林的脸。他站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的控制室内,背景是不断跳动的数据流,头发比上次见面时更白了些,但眼睛里的光依旧亮得惊人。“青林,别光顾着签字。”孟林的声音带着电流的杂音,“看看这个。”

屏幕上出现了一张三维图谱,无数条彩色的线在黑色背景中交织,像极了青林“看见”的人体经脉。“这是火星地层下的能量网络。”孟林的手指在虚拟图谱上滑动,“探测器的生物电传感器捕捉到的,和你小说里描写的‘地脉’完全一致。你当年写的那些幻想,正在变成现实。”

青林的心跳漏了一拍。他想起自己写《信息经脉》时的场景——那时他刚打通“信息经脉”,无数碎片化的画面在脑海里涌动,他只是凭着直觉把它们写下来:火星上的能量流、月球背面的信息场、木星轨道的暗物质航道……原来那些不是幻想,是他的生物电无意中接收到的宇宙信号。

“所以,这本书其实是你我共同完成的。”青林对着屏幕说,“你在西域埋下的‘种子’,终于在火星上开花了。”

孟林笑了,眼角的皱纹挤成了沟壑:“别给自己脸上贴金。我只是帮你把‘信息渠道’拓宽了些,真正让文字活过来的,是你笔尖的生物电。对了,探测器传回的数据里,有段奇怪的脉冲信号,频率和你写作时的脑电波完全吻合,你说……会不会是火星上的‘原住民’在回应?”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大哥看着青林,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问他“你不会是天生的写手吧”时,青林眼里闪过的那道蓝光。原来从那时起,命运的齿轮就已经开始转动。

青林在合同上签下名字,笔尖落下的瞬间,他感觉胸口的碳纤维吊坠微微发烫。他“看见”自己的生物电顺着笔尖流入纸张,与二十年前孟林在西域写下的日记、此刻火星探测器传回的信号、甚至宇宙深处某个文明发出的脉冲,连成了一条无形的线。

“告诉孟林,”青林抬起头,对着屏幕认真地说,“下一本书,我想写火星上的‘经脉’。让他准备好探测器,我们得去实地采风。”

孟林的笑声从屏幕里传来,混着控制中心的欢呼声:“随时待命。对了,出版社把你的版税打到联合账户了,我已经用它订了两台新一代生物电无人机,下次去火星,咱们亲自开。”

签约仪式结束时,夕阳正把天空染成橘红色。青林站在落地窗前,看着城市逐渐亮起的灯火,那些灯光在他眼里变成了无数跳动的生物电信号,与夜空中的星光遥相呼应。大哥走到他身边,递给他一本刚印好的《信息经脉》,扉页上有孟林的亲笔签名:“献给所有在信息洪流中,敢于用灵魂导航的人。”

“时间过得真快啊。”大哥感慨道,“好像昨天你还在为无人机的尾翼倾角发愁,今天就成了横跨科技圈和文坛的人物。”

青林翻开书,第一页的空白处,有一行用生物电感应笔写的小字,只有他能看见:“公元2043年,地球与火星的信息航道正式开通。”他想起孟林常说的一句话:“所谓奇迹,不过是无数个‘刚好’的叠加——刚好你有天赋,刚好我有技术,刚好我们都愿意相信,未知的路上总有光。”

远处的发射中心,探测器正带着他们的信号,向火星的夜空飞去。而在东山观测站的档案室里,孟林新画的设计图上,已经标出了下一个目标:“航道三:柯伊伯带”。

青林合上书本,碳纤维吊坠的温度刚好散去。他知道,这不是结束,甚至不是开始的结束。当文字与科技相遇,当生物电与星轨共振,人类文明的“信息经脉”才刚刚打通,而他和孟林,不过是这条漫长航道上,最先升起的两艘航船。

夜色渐深,城市的光与天上的星渐渐融为一体。青林摸出手机,给孟林发了条信息:“新书的第一章,我想从火星的黎明写起。”

几秒钟后,收到回复:“刚好,探测器明天就能拍到火星的第一缕阳光。记得把我们的无人机,也写进去。”

屏幕的光映在青林脸上,他笑了笑,转身走向停车场。他的车里,放着孟林刚寄来的礼物——一台迷你生物电打印机,能把大脑里的想法直接转化成文字。下一本书的故事,已经在他的“信息经脉”里,开始流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