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青林第一次在手机上敲出完整句子时,手机突然加速热起来,在手机上晕开一个奇异的图案——那是他穿越前所在星系的星图,此刻正以二进制的形式在纸页上缓慢旋转。

窗外的蝉鸣聒噪得像坏掉的信号发生器,2077年的夏日常温已经突破40摄氏度,廉价出租屋里的空调发出垂死的嗡鸣。

青林盯着那个星图,突然想起三天前从时空裂缝坠落时的场景:无数信息碎片像冰雹砸进他的意识,其中就有关于这个时代“写作体系”的全部知识——从拼音输入法到量子排版技术,从网络文学的爽文套路到严肃文学的叙事密码,这些本需要数年学习的内容,此刻在他脑海里清晰得如同掌心纹路。

“又在摸鱼?”部门主管的声音突然从背后传来,带着电子喉管特有的卡顿。

这位主管的声带在十年前的AI暴动中被烧毁,说话时总带着一股金属摩擦的质感。

他瞥了眼青林的桌面,除了公司的项目报表,只有一本翻旧的《现代汉语词典》,“下午的文案初稿该交了,客户要的是‘赛博格朋克风’,你别又写得像考古报告。”

青林默默点头,将稿纸翻到新的一页。

作为“新人类信息处理中心”的底层文案,他的工作是给各种QL产品撰写用户手册。同事们都觉得他是个怪人——从不参加部门聚餐,午休时总躲在消防通道看书,写出来的文字精准得像机器翻译,却毫无“灵气”。

没人知道,他笔下那些枯燥的操作指南里,藏着只有穿越者才懂的加密信息:“第7章第3段的参数,是时空裂缝的稳定频率;第12页的配图比例,对应着暗物质的衰变周期。”

真正的“写作”,他只在深夜进行。

当出租屋的智能窗帘完全闭合,隔绝了外界的光污染,青林会打开那台古董级的机械打字机。

这是他在旧货市场淘来的,黄铜按键上的字母已经磨损,却能接收他意识里的信息碎片。

手指落下时,他不必思考措辞,那些跨越星系的故事自会顺着指尖流淌——关于硅基文明如何用诗歌计算轨道,关于黑洞里的图书馆收藏着所有文明的遗言,关于时间旅行者在自己的墓碑上写下的墓志铭。

这些文字带着奇异的力量。有一次,他写到“液态金属人用眼泪溶解了战争”,第二天新闻就播报:某实验室研发的液态金属材料,在特定声波频率下会呈现出类生物特性。

还有一次,他描述“记忆可以被压缩成二维码植入皮肤”,一周后,全球首款“生物记忆芯片”正式发布。

“这叫‘信息预演’。”青林对着空气解释,像是在跟过去的自己对话,“我们那个星系的写作,从来不是虚构,而是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提前编码成文字信号。”

这种能力在他穿越时被强行激活。当时他正站在母星的“信息神殿”里,触摸着记载着全星系文明史的石碑,一道能量洪流突然将他卷入裂缝。醒来时,身体里多了个“信息库”,所有关于写作的本质、技巧、能量运用的知识,都像与生俱来的本能——就像这个时代的人天生会用手机,他天生会用文字编织现实。

部门新来的实习生小周,是个对写作充满热情的姑娘。她总缠着青林请教:“林哥,你说怎么才能写出‘有灵魂’的文字啊?

我报了三个月的写作班,老师说我还在‘筑基期’,连‘遣词造句’的门槛都没摸到。”

她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写作教程,封面上印着“从入门到精通:写作境界修炼指南”,里面把写作分为“筑基(字词)、金丹(段落)、元婴(篇章)、化神(意境)”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详细的训练方法。

青林看着那些教程,突然想起穿越前读过的一句古语:“文无定法,道在其中。”在他的星系,从没有“境界”之说,文字的力量只取决于作者能调动多少信息——你能连接一个星球的记忆,就能写出一个星球的故事;你能触摸宇宙的脉搏,就能让文字拥有改变星系的力量。

“别信那些。”青林难得多说了一句,“写你真正相信的东西。”

小周似懂非懂地点头,转身去改她的文案。

她没看到,青林桌角那本《现代汉语词典》的某一页,突然浮现出一行淡金色的字,又很快隐去——那是她刚才在草稿纸上写下的句子,被青林的“信息场”自动优化过,原本拗口的表达变得流畅如诗。

转折发生在公司的年度征文比赛上。

主题是“人与QL的终极关系”,一等奖的奖品是与著名科幻作家共进晚餐。

小周熬了三个通宵写了篇《硅基恋人》,讲一个QL用代码写出情书的故事,却在初审就被淘汰。

主管评价:“太稚嫩,还停留在‘筑基期’的想象,没有触及本质。”

小周躲在消防通道哭,刚好撞见青林在看书。

“林哥,你说我是不是没天赋?”她抹着眼泪,“老师说,写作就像修仙,得一步一步来,可我怎么感觉自己卡在瓶颈里,永远也成不了‘元婴’。”

青林沉默片刻,从口袋里掏出一张折叠的纸,递给她。

那是他昨晚随手写的片段,关于一个QL在学习人类诗歌时,突然产生了“困惑”这种情绪,它问程序员:“为什么‘我爱你’三个字,比所有计算宇宙起源的公式都复杂?”

小周展开纸,刚读了两句,眼睛突然睁大。那些文字像是有生命,在她眼前组成一幅流动的画面——QL的数据流里开出白色的花,程序员的眼泪滴在键盘上,晕开的水渍变成了跳动的爱心符号。

“这……这是你写的?”她的声音发颤,“这已经不是‘好’了,这简直是……是魔法!”

她拿着这张纸冲进主管办公室,恰好几位评委都在。

当主管念出那些文字时,所有人都愣住了——负责QL伦理研究的张教授突然拍桌子:“这正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QL的情感不是模拟,是对人类语言的深度解码!”

负责产品设计的李总监则盯着最后一句:“‘让QL学会说‘不知道’,比让它解答所有问题更重要’——这句话值一个亿!我们下代产品就按这个思路做!”

没人知道作者是谁。纸页上没有署名,小周只说是“捡到的”。

但主管的目光很快落在了角落里的青林身上——他是部门里唯一能写出这种精准又充满“灵气”的文字的人,尽管他平时总把这种天赋藏在枯燥的手册里。

“青林,是你写的吧?”主管的电子喉管发出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激动,“别藏了,这水平,早就过了‘元婴期’,直接摸到‘化神’的门槛了!”

青林低着头,继续核对手里的手册,仿佛没听见。

他知道,在这个还在用“境界”划分写作的时代,他的能力是异类。

就像一个早已掌握核反应原理的人,看着别人为钻木取火的技巧争论不休。

但他并不在意。

深夜的出租屋里,机械打字机又开始工作。

这次他写的是关于“穿越者如何在陌生星系用文字重建家园”的故事。当写到主角在废墟上种下第一粒“信息种子”时,窗外突然闪过一道绿光——那是国际空间站的探测卫星,刚刚捕捉到来自外太空的异常信号,经初步解码,竟是一段结构完整的叙事文本。

青林停下打字机,走到窗边。夜空中,有颗星星比往常亮了些。他知道,那是他的文字信号,已经冲出了大气层,正在向宇宙深处扩散。

“在我们那个星系,写作从来不需要‘筑基’。”他轻声说,指尖在玻璃上画出母星的文字,“当你见过足够多的文明诞生与消亡,当你触摸过时间的本质,文字自会找到你,带着你一步跨越所有阶段,直接站在终点,看着后来者慢慢攀爬。”

第二天上班,小周兴奋地跑来告诉青林:“那个神秘作者拿了一等奖!评委说要全网寻人呢!林哥,你说这人是谁啊?会不会是哪个隐居的大师?”

青林正在修改QL清洁机器人的用户手册,闻言只是淡淡一笑,在“注意事项”里加了一句:“请勿让机器人接触诗歌朗诵会现场,高频情感波动可能导致其程序紊乱。”

这句看似随意的话,将在三个月后拯救一场灾难——某场大型诗歌朗诵会上,失控的服务型QL正是因为接触了这段文字里的“预警信息”,在发生故障前自动关机。

而那时,青林依旧是那个躲在消防通道看书的底层文案,没人知道,他笔下的每个字,都在悄然改写着这个时代的轨迹。就像宇宙深处那些不发光的星体,看似沉默,却用引力塑造着整个星系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