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长征十号的整流罩分离时,赵启明听见舱壁传来一声极轻的 “咔嗒”。

他抬眼看向仪表盘,指针稳稳地指在 “正常” 区间。“别紧张,是隔热瓦热胀冷缩的声音。” 他侧头对旁边的李昂说,后者正抱着一个银色金属箱 —— 里面是 3D 打印机的核心喷头,外壳上还贴着出厂时的蓝色胶带,“咱们带的这台‘月面工匠’,喷头精度 0.1 毫米,比地球上的工业级设备还高,但在月球,一粒月尘就能让它罢工。”

李昂赶紧把箱子往怀里拢了拢。舱内的循环风扇嗡嗡转着,吹起她额前的碎发,露出眉骨上的一道疤 —— 去年在酒泉模拟月面作业时,被坠落的模拟陨石砸的。“赵队,您说这月尘真跟资料里写的一样?像玻璃碴子似的,能刮花航天服?”

“比那厉害。” 通讯器里突然插进吴悠的声音,他正坐在通讯台前调试频率,面前的屏幕上跳动着密密麻麻的代码,“月球没有大气层,陨石撞击亿万年,把岩石碾成了纳米级颗粒,无孔不入。我带了三副备用通讯耳机,就怕线头被它磨断。”

这时,医疗舱的帘子被掀开,陈悦端着个托盘走出来,托盘上摆着六个透明针管,里面是淡黄色的液体。“最后一次注射钙剂,” 她挨个递过去,语气不容置疑,“周老师,您上次骨密度检测比标准值低 1.2,这针得慢慢推。”

地质学家周深正趴在舷窗上看外面,闻言回过头,眼镜片上沾着点指纹。“你看那虹湾,像不像老家村口的池塘?” 他指着屏幕上的月面地图,手指在 “虹湾” 两个字上敲了敲,“这里的玄武岩年龄 35 亿年,比地球上最老的岩石还早 10 亿年,等落地了,我先钻块样本带回来。”

“周老师,您的钙针。” 陈悦把针管往他面前送了送。

周深只好接过,边推针管边嘟囔:“我带了我妈做的芝麻丸,真空包装的,比这钙剂好吃多了。”

角落里,林小满正蹲在植物培育箱前,用镊子夹着一张透明薄膜,小心翼翼地贴在箱壁上。薄膜上印着密密麻麻的网格,每个格子里放着三粒拟南芥种子,种皮上用红色记号笔标着编号。“第 17 号种子有点皱,” 她对着麦克风轻声说,像是怕惊扰了它们,“但胚芽活性 98%,应该能发芽。” 她的白大褂口袋里露出半截笔记本,封面上画着一株幼苗,旁边写着 “目标:30 天开花”。

赵启明看了眼时间:“还有 4 小时着陆,全员检查装备。红湾区白昼刚启动,接下来的 14.5 个地球日都是白天,咱们有 348 小时可劲儿干。”

李昂打开工具包,把扳手、螺丝刀按尺寸排好,最后拿出一卷银色胶带 —— 这是她的 “秘密武器”,在酒泉训练时,她用这胶带临时修补过破裂的模拟舱体,硬是撑到了救援到来。“打印机的进料口我加了层滤网,月尘想进去,得先过我这关。”

吴悠则把通讯线在手腕上绕了两圈,线头上的金属接口被他用软布擦得发亮。“地月通讯延迟 1.2 秒,” 他边调试边说,“等会儿着陆时,我喊‘准备’,地球指挥中心得 1.2 秒后才听见,所以咱们必须自己拿主意。”

陈悦正给每个人的航天服贴监测电极,指尖触到赵启明后颈时顿了顿:“赵队,您的心率比平时快 5 次 / 分。”

“正常,” 赵启明扯了扯领口,“十年前在西昌看长征五号发射,我心率快了 20 次。”

周深已经换好了航天服,正对着小镜子调整头盔的通讯器,头盔内侧贴着一张全家福,照片里的小男孩正举着一块 “我爸爸要去月球” 的牌子。“我儿子说,要我带块月岩回来,给他当弹珠。”

林小满把培育箱塞进航天服的侧袋,摸了摸口袋里的恒温卡 —— 能保持箱内温度 25℃,误差不超过 0.5℃。“我妈说,拟南芥在地球上三天发芽,到了月球,说不定能创造奇迹。”

着陆前 10 分钟,舱内灯光变成红色。

“虹湾区域气象稳定,无陨石活动,当前为白昼初始,太阳高度角 15°。” 吴悠报出数据。

“3D 打印设备锁定,着陆后 15 分钟可启动。” 李昂拍了拍金属箱。

“医疗包备妥,含应急止血凝胶和骨折固定器。” 陈悦合上急救箱。

“地质钻机电池满电,钻头直径 5 厘米,足够取 30 厘米深的样本。” 周深检查着钻机。

“培育箱温度 25.1℃,种子活性 100%。” 林小满最后看了眼屏幕。

赵启明深吸一口气,按下着陆程序启动键。

震动从舱底传来,像有只巨手在下面摇晃。李昂死死盯着高度计:“1000 米……500 米…… 着陆腿展开正常!”

“300 米,月面成像清晰,无大型石块!” 周深的声音带着颤。

“100 米……50 米……”

最后 10 米,时间仿佛被拉成了一条线。赵启明看见舷窗外的月面越来越近,那些灰黑色的环形山沟壑,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清晰得能数出纹路。

“着陆!”

一声轻微的震动后,世界突然安静了。

舱内静了三秒,随后爆发出一阵压抑的欢呼。吴悠猛地摘下耳机,手指在通讯器上敲得飞快:“地球,这里是广寒一号,我们成功着陆虹湾!当前为红湾区白昼第 1 小时,一切正常!重复,成功着陆!”

赵启明推开舱门时,月尘像被惊动的沙粒,簌簌地往下落。他把脚试探性地踩下去,靴底陷进 3 厘米,传来一种奇异的绵软感 —— 这是人类的脚印第一次印在虹湾的玄武岩上,带着体温的 36.5℃。

“月面重力 1.62m/s²,步幅控制在 60 厘米。” 他边说边迈出第二步,身后跟着五个人,脚印在灰白的月面上连成一串,像条笨拙的锁链。

李昂放下 3D 打印机时,设备接触月面的瞬间,扬起一阵月尘,在阳光下闪着细碎的光。她蹲下来,用手指沾了一点,放在头盔面罩前看:“这玩意儿真带棱角,摸起来像砂纸。” 她按下启动键,打印机的机械臂缓缓抬起,喷头喷出一道灰白色的浆料 —— 那是用地球带来的黏合剂混合月尘调成的,落地即凝,开始打印第一个舱体框架的底座。

周深已经架起了地质钻机,钻头旋转时发出 “呜呜” 的声响,钻进月面的瞬间,扬起的月尘在他的航天服上落了薄薄一层。“赵队,第一块样本取到了!” 他举着透明管喊,里面的月岩碎块泛着暗黑色的光泽,“35 亿年的石头,比咱们祖宗的祖宗还老!”

陈悦正在搭建临时医疗站,她把折叠式诊疗床展开,用特制胶带固定在月面上 —— 胶带撕开时,发出一声清脆的 “啪”,在寂静的月面格外清晰。“吴悠,帮我拿一下血压计,” 她回头时,看见通信工程师正举着天线转圈,“你看那地球,像不像咱村口傍晚的灯笼?”

吴悠的天线指向地球的方向,蓝色的星球悬在黑色的天幕上,边缘镶着一圈银亮的光。“信号强度 98%,” 他对着麦克风笑,“指挥中心说,老家现在是晚上,好多人守在电视前看咱们呢。”

林小满把植物培育箱放在遮阳板下,打开箱盖的瞬间,她屏住了呼吸 —— 培育基里的拟南芥种子,种皮上的红色编号在月面阳光下,像一颗颗微小的星。她轻轻按下温度调节键,箱内的指示灯亮起柔和的绿:“好好长,这里以后就是你们的家了。”

着陆后第 6 小时,六个人坐在 3D 打印出的半面舱体框架下,分享着一块压缩饼干。月尘被体温烘得有点暖,透过航天服的手套,能感觉到那种细密的摩擦感。

“按地球时间,明天开始两班倒,” 赵启明咬着饼干,碎屑落在膝盖上,“我和李昂接着打印舱体,周深带吴悠测周边三公里地质,陈医生盯健康数据,小满……”

“我守着我的种子。” 林小满接话,声音里带着笑。

赵启明抬头看向地球,那颗蓝色的星球正在慢慢转动,中国的轮廓在夜色里若隐若现。他忽然想起出发前,女儿在他的航天服上画的小太阳,此刻正贴在胸前,被月面的阳光晒得温热。

“今晚轮我值第一班,” 他站起身,拍了拍李昂的肩膀,“你那打印机,可得争点气。”

李昂看着正在凝固的舱体框架,月光在上面镀了层银:“放心,这框架能扛住小陨石撞击,等三个月后补给船来,咱们就能在里面煮芝麻糊了。”

远处,3D 打印机的喷头还在工作,喷出的灰白色浆料在月面上慢慢堆叠,像在写一封给未来的信。而这六个人的呼吸声,混着设备的嗡鸣,成了虹湾最年轻的声音 —— 属于 2030 年的,人类在月球白昼里的第一声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