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湾的阳光斜斜地淌过实验舱的控制台,在赵启明手背上投下块晃动的光斑。他正盯着屏幕上的能量曲线,0.97 的数字像块稳稳当当的石头,在波动的曲线里扎了根。
“李昂,把注入角度再偏 0.5 度,” 他指尖在控制杆上顿了顿,“月背刚传的模拟数据说,这个角度能让等离子体更稳。林小满特意标了‘吴悠可能需要’,你俩谁有空盯一下?”
实验舱角落,李昂正给 3D 打印机换耗材,月壤粉末簌簌地落进进料口,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银光。“吴悠在生态舱呢,” 她头也不抬地说,“刚才看他对着豆芽自言自语,估计又在研究那发黄的叶子。”
生态舱里果然飘着股淡淡的营养液味。吴悠蹲在培养箱前,手里捏着片刚摘的豆芽叶,对着光看 —— 叶脉比昨天清晰了些,黄颜色淡了点,这是按林小满连夜算的镁元素比例调整后的效果。
“算你厉害,” 他对着通信器小声说,像是怕惊扰了那些嫩芽,“浓度降到 0.3% 正好。刚才测了叶绿素含量,比昨天高 0.2。”
通信器里传来林小满的笑声,比平时亮了些,月背的电流杂音好像都被冲淡了:“那是,我黑夜对着藻类舱算了三小时呢。对了,你们白天的太阳能板清洁度怎么样?我们模拟时发现,积灰会让功率降 5%,陈悦正琢磨着用压缩空气吹 —— 你们有更好的法子吗?”
吴悠起身拍了拍裤子上的月尘:“我们用的是超声波,白天太阳能足,随便造。等你们白昼到了,我把参数发过去。”
突然,实验舱的警报器短促地响了一声,红色的 “气压异常” 灯闪了两下。赵启明迅速切换到舱体监测界面,显示实验舱与生态舱之间的隔离门密封度降了 0.2 个标准大气压。
“李昂,拿密封胶来,” 他快步走向隔离门,“估计是门轴的密封圈老化了,白天温度高,容易松。”
李昂抱着密封胶跑过来时,正看见赵启明蹲在门后,手指抠着密封圈 —— 那圈黑色的橡胶上已经裂了道细缝,月尘正顺着缝往里钻。“这是第二批备用件里的最后一个了,” 她递过新的密封圈,“后面来的人,可得多带点耐高低温的型号。”
赵启明用螺丝刀卸下旧密封圈,金属摩擦的声音在安静的舱里格外清晰:“周深他们月背黑夜是不是也换过?上次通话说起过,他们用的是月球土壤混合胶水,临时凑合用的。”
“是陈悦想的招,” 李昂忽然想起什么,“她说月背的土壤黏性比虹湾高,混合核裂变的余热融化的树脂,能撑半个月。等下我把配方发给你,万一咱们的备用件不够了呢?”
通信器在这时响了,周深的声音带着明显的疲惫,像是熬了很久:“虹湾,氦三实验冲过 0.98 了!刚才注入时加了你们说的‘磁场预热’,一下子就上去了。陈悦让我赶紧报喜,说总算没白熬黑夜。”
赵启明刚把新密封圈卡进门轴,闻言直起身:“恭喜啊。我们白天刚到 0.97,你们黑夜倒先冲上去了。等你们白昼来了,咱们接力冲 1.0。”
“那必须的,” 周深的声音里透着点笑意,“对了,我家小子昨天又画了幅画,说要给‘月球上的叔叔阿姨’,等通讯信号好点发你们看看 —— 画里的月亮上,居然长着你们的豆芽和我们的藻类,还挺像那么回事。”
李昂正用密封胶涂抹门框,闻言笑了:“让他等着,等我们种出能吃的,第一个寄回去当标本。”
午休时,吴悠抱着笔记本电脑蹲在生态舱门口,屏幕上是林小满发来的月背黑夜照片 —— 漆黑的背景里,只有藻类舱的指示灯亮着,像片悬在黑暗里的绿星星。照片下方有行小字:“等白昼来了,换你们看月背的太阳。”
他指尖在屏幕上轻轻点了点,保存照片时,忽然发现文件夹里已经存了七张林小满发的照片,有藻类舱的,有核裂变发电机的,还有一张是她用月尘在舱壁上画的简笔画 —— 歪歪扭扭的豆芽和藻类缠在一起,旁边写着 “共生”。
“看什么呢,这么出神?” 李昂端着两包加热好的脱水饭走过来,递给他一包,“赵工让你吃完去实验舱,他要调磁场参数,说林小满黑夜算的‘0.98 临界值’,下午争取冲一冲。”
吴悠接过饭,指尖不小心碰到了李昂的手,两人都愣了下,又赶紧移开。阳光透过舷窗照在他的笔记本屏幕上,把那张月背的照片映得发亮。
“没什么,” 他低头撕开饭包,热气混着谷物的香味冒出来,“在看林小满发的藻类舱照片,挺壮观的。”
李昂瞥了眼屏幕,忽然笑了:“她也就对你这么上心,发我们的都是干巴巴的数据表。”
吴悠的耳朵有点发烫,没接话,只是往嘴里扒拉着饭。远处实验舱传来设备启动的嗡鸣声,虹湾的白昼还很长,那些需要接力完成的实验,那些在数据里悄悄生长的牵挂,都像舱外的阳光一样,稳稳地铺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