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面黑夜第 5 个地球日,核反应堆的光芒透过舱壁,在月尘上投下片椭圆的亮斑。赵启明盯着终端上的三维模型 —— 那是停在绕月轨道的 “接驳舱”,此刻正与升降台完成对接,按预定程序,这台银灰色的升降设备将带着补给,在 2 小时后精准落在红区内的着陆坪。
“地球确认:升降台具备双重功能。” 吴悠的声音从通讯器传来,指尖在屏幕上划出两条轨迹,“常规模式:从接驳舱搬运补给(燃料、培育基、钻头这些);应急模式:若工程出意外,它能变形成上升架,咱们六个人坐进去,45 分钟就能重返绕月轨道,与主舱对接返回地球。”
李昂正蹲在着陆坪旁,检查自动引导灯。这些嵌在月尘里的小灯突然亮起,连成圈绿色的光带 —— 这是给升降台的 “路标”。“这玩意儿比地球的无人机还机灵,” 他踢了踢灯柱,金属外壳冻得梆硬却毫无变形,“就算黑夜刮月尘风,引导信号也不会断,升降台自带的雷达能穿透 50 米厚的尘雾。”
舱内,林小满已经把旧培育基收好。她手里的平板显示着新培育基的参数:“地球说这批次加了抗冻因子,就算升降台着陆时温度低到零下 160℃,培养基也不会结冰。” 她忽然笑了,“还附带了包我妈寄的花籽,说让我试试在月球种点地球的草花,算‘附加任务’。”
周深蹲在地质箱旁,摩挲着磨钝的钻头。接驳舱里的备用钻头是碳化钨合金的,刃口镀了层防粘涂层 —— 他在地球时就特意申请的,对付月球的玄武岩最管用。“要是工程不顺,” 他忽然抬头,“这钻头说不定能当应急工具,比如撬开卡住的舱门什么的。”
“别乌鸦嘴。” 陈悦递过来新的辐射监测贴,这玩意儿也是升降台要送的,灵敏度比现在的高 30%,“地球医生说了,咱们的生理数据稳得很,大概率用不上应急模式。不过……” 她指了指屏幕上的救生包参数,“升降台里备了六套强化版航天服,抗寒耐压都比现在的强,算双重保险。”
突然,通讯器里传来 “咔嗒” 声 —— 升降台脱离了绕月轨道,开始下降。李昂抬头望去,黑夜里突然划过道银线,像谁从天上放了根光绳,末端的升降台越来越大,底部的减速发动机喷出淡蓝色的火焰,把月尘吹得四散。
“引导信号对接成功。” 吴悠的声音有点兴奋,屏幕上的光带与升降台的导航系统同步闪烁,“误差 0.3 米,比训练时还准。”
升降台着陆时,月面震了下,却没扬起多少尘 —— 它的缓冲系统像只巨大的弹簧,稳稳把自己 “放” 在了光带中央。紧接着,侧面的舱门滑开,伸出条金属传送带,上面整齐地码着物资:燃料桶上印着 “应急时可作推进剂备用”,培育基箱贴着 “兼容升降台生命维持系统”,连那包 “家乡菜” 的包装上都标着 “真空保存,应急时可提供 72 小时能量”。
“你看这燃料管,” 李昂捏着根银色软管,接口处有两个标识,“常规接口接月球车,应急接口直接连升降台的推进器 —— 设计时就把两种情况全算进去了。”
林小满抱着新培育基往舱里走,路过升降台时,忍不住摸了摸它的外壳。金属表面刻着行小字:“地球至月球,安全线永不中断”。她忽然想起出发前总指挥的话:“在月球,每台设备都得有‘Plan B’,但咱们要做的,是让 Plan A 永远管用。”
赵启明站在升降台旁,看着它自动收起传送带,恢复成待命状态。终端上,“补给接收完成” 的绿色字样跳出来,旁边紧跟着行小字:“应急系统自检正常”。
“黑夜还长,” 他对着通讯器说,“先把燃料灌进月球车,钻头归位,培育基消毒 —— 升降台的使命,今天先完成‘常规项’。”
远处,激光发射器的镜头缓缓转向升降台,像在确认这个新伙伴的安全。核反应堆的嗡鸣、升降台的待机声、舱内拟南芥生长的细微响动,在寂静的黑夜里融成一片 —— 这是人类在月球写下的注脚:既做好了稳步前行的准备,也攥紧了守护生命的底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