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月面白昼的第 7 个地球日,阳光已经烈到能在航天服外壳上烤出温热。赵启明盯着手腕终端上的进度表,笔尖在 “3D 打印舱体” 那一栏画了个圈 —— 距离预定的 “第一阶段封闭舱完工”,还差 1.2 米的舱顶,按计划,这部分要在第 10 个地球日前完成,仍在红湾区白昼窗口期内。

“李昂,黏合剂余量够吗?” 他对着通讯器喊,声音被循环风扇的噪音切得有点碎。

李昂正趴在打印架下调整进料阀,月尘顺着她的领口往里钻,痒得她缩了缩脖子。“还剩三桶,够打印完舱顶和两道加固梁。” 她拍了拍身边的金属桶,桶身印着 “月面专用黏合剂・A 型”,标签边缘已经被月尘磨得发白,“就是这进料口的滤网,每天得换三次,月尘比咱们想的更‘积极’。”

说着,她从工具包里摸出新滤网,指尖在卡扣上一旋,旧滤网上已经积了层灰黑色的粉末 —— 那是纳米级的月尘颗粒,在阳光下泛着细碎的金属光泽。“你看这玩意儿,” 她捏起一点对着光,“显微镜下全是棱角,昨天差点把打印机的传感器磨失灵了。”

赵启明蹲下来帮她扶着进料管:“加个双重过滤,下午让吴悠从通讯设备上拆块备用滤网过来,她那批配件精度高,能挡住更细的颗粒。”

两人合力把新滤网卡紧,李昂按下启动键,机械臂 “嗡” 地抬起,喷头喷出的灰白色浆料在舱顶框架上慢慢铺开,像在给这半成型的 “家” 盖屋顶。浆料落地即凝,表面很快结出细密的纹路,那是月尘颗粒在黏合剂里沉淀的痕迹。

“赵队,你听这声音。” 李昂忽然侧耳,“打印流畅的时候,喷头会有‘滋滋’的轻响,像地球老家的水泥搅拌机。”

赵启明笑了:“等舱体完工,咱们就在里面装台小型搅拌机,让周深把他的黑芝麻糊煮成糊糊。”

不远处的地质采样区,周深正跪在一个新发现的岩缝前,手里的小锤敲得 “笃笃” 响。岩缝里嵌着几块暗红色的碎片,他用镊子夹起一块,对着阳光看了半天,突然对着通讯器喊:“发现赤铁矿!含量不低!”

陈悦背着医疗箱刚好路过,闻言停下脚步。她刚给林小满测完血压 —— 植物学家为了盯着幼苗,已经连续工作了 8 小时,指尖被培育箱的金属边磨出了红印。“周老师,采样别太拼,” 她举了举手里的检测仪,“你的骨密度数据刚传回去,地球医生说再这么蹲跪,下个月得加量注射钙剂。”

周深头也不抬,从背包里掏出个标本盒,把赤铁矿碎片小心翼翼地放进去,盒盖上立刻标注好 “坐标:虹湾北纬 44.2° 深度:0.8 米 特征:含赤铁矿 采样人:周深”。“这可是好东西,” 他边写边说,“赤铁矿能提炼铁,以后咱们修设备说不定用得上。你看这岩缝,说不定是远古月球火山活动的痕迹,比地球上的活火山历史长多了 ——”

“行了,先休息 20 分钟。” 陈悦把一瓶钙剂递到他面前,瓶身上的刻度显示已经下去了大半。

周深只好接过,拧开瓶盖时,月尘顺着瓶口滑进去一点,在淡黄色的液体里浮起细小的颗粒。他皱了皱眉,仰头一饮而尽,喉间传来淡淡的涩味 —— 那是月球的味道,混着地球药剂的气息。

通讯站的帐篷里,吴悠正对着屏幕飞快地敲代码。面前的设备架上摆着三台通讯器,其中一台的指示灯在闪红光。“赵队,地球那边请求实时传输培育箱的高清数据,” 他头也不抬地说,手指在键盘上敲出一串指令,“他们说林老师的拟南芥长得‘不合常理’—— 在月面辐射下,开花时间比地球提前了 12 小时。”

林小满刚好抱着培育箱过来换营养液,闻言眼睛亮了。培育箱里的拟南芥已经长到 5 厘米高,嫩绿的茎叶间冒出了细小的花苞,像撒了把白色的小米。“我刚测了它们的基因表达,” 她指着屏幕上的曲线图,“有两组基因活性异常高,好像在主动适应月面环境。”

她小心地抽出培育箱底层的营养液盒,里面的液体已经变成淡绿色 —— 那是植物根系分泌的有机酸,能分解月尘里的矿物质。“你看这根须,” 她用镊子拨开一根缠绕的根,“在地球是直的,到了月球居然会打卷,像在抓紧培养基,生怕被低重力‘飘’走。”

吴悠凑过去看,忽然指着花苞:“这玩意儿开花时会释放孢子吗?别飘进我的通讯设备里,上次李昂的打印机就被一粒草籽卡过喷头。”

“放心,” 林小满笑着盖上箱盖,“我给培育箱加了层透气膜,只让氧气过,不让孢子跑。” 她把换好的营养液盒塞进背包,里面已经装着六个空盒,每个盒盖上都标着更换时间,精确到分钟。

按地球时间的正午,阳光最烈时,赵启明吹了声哨:“轮换休息!第一组进临时舱降温,第二组接手设备。”

李昂和周深走进帐篷时,吴悠正对着通讯器念数据:“3D 打印舱体完成度 78%,地质样本累计 127 份,培育箱幼苗存活率 92%……” 他面前的屏幕上,地球的影像缩成一个蓝色的小点,旁边跳动着实时传输的数据流,像一条看不见的线,把三十八万公里外的努力都串了起来。

陈悦递过来两杯水,杯壁上凝着细密的水珠 —— 这是循环系统处理过的水,带着点淡淡的臭氧味。“刚测了舱内温度,32℃,比外面低 60℃,” 她擦了擦额头的汗,“林老师在外面盯着花苞,说等第一朵花开了,要拍张照发回地球,给她女儿当‘月球礼物’。”

周深喝了口水,忽然从口袋里摸出个小本子,翻开其中一页 —— 上面贴着张全家福,照片里的小男孩举着块 “我爸爸在月球” 的牌子。“我儿子昨天发消息,说学校布置了作文,题目是《我的爸爸在做什么》,” 他笑着说,“我让他写‘爸爸在给月球盖房子,还捡了好多星星碎片’。”

李昂凑过去看,忽然指着帐篷外:“说曹操,曹操到 —— 咱们的‘房子’又长高了一截。”

众人看向窗外,3D 打印机的喷头还在忙碌,灰白色的舱顶框架已经初见雏形,在阳光下像个沉默的巨人。远处,林小满正蹲在培育箱前,手里的小刷子轻轻拂去箱壁上的月尘,阳光透过她的身影,在月面上投下一个温柔的剪影。

赵启明看了眼终端上的时间:“还有 7 个地球日的白昼,争取把舱体封起来。” 他的指尖在进度表上划过,“到时候,让这台打印机给咱们打印张桌子,六个人围着坐,喝周深的黑芝麻糊,看林小满的花开。”

帐篷外,月尘被打印机的震动扬起,又缓缓落下,在每个人的脚印上覆盖了薄薄一层。但那些深浅不一的痕迹没有消失,反而和 3D 打印的舱体、采集的样本、生长的幼苗一起,慢慢在虹湾的土地上扎下根来 —— 那是人类在月球白昼里,用汗水和专注写下的进度条,每一分每一秒,都在稳稳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