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驻月第 36 天,虹湾白昼剩余 9 天。太阳高度角降至 50 度,清晨的阳光斜斜切过太阳能板阵列,在月面上投下细长的影子。功率计显示 16.9 千瓦,比昨日又降 0.2 千瓦 —— 赵启明在控制台的 “能源日志” 里画了条下降曲线,笔尖顿了顿,添了行备注:“距太阳高度角 30 度还有 4 天,需提前测试低功率下氦三实验稳定性。”

实验舱内,李昂正用红外测温仪检测氦三装置的线圈温度。屏幕上的数字稳定在 58℃,比警戒值低 12℃,这是昨晚调整冷却管道布局的成果。“老赵,线圈温度压下来了,但发现个问题,” 他指着测温仪上的波动曲线,“白天太阳能供电不稳定时,温度会跳 1-2℃,黑夜靠核裂变怕是更难稳住 —— 月背那边有没有类似情况?”

赵启明调出月背黑夜的共享数据,周深团队的 “核裂变供电稳定性报告” 赫然在列:“他们黑夜第 6 天测的,核裂变供电波动幅度 ±3%,温度波动控制在 0.5℃以内,靠的是‘阶梯式温控法’—— 温度超阈值就降 5% 功率,低于阈值就补 5%,咱们可以试试。”

生态舱里,吴悠正给藻类培育箱换营养液。透明的箱体上贴着两张纸:左边是虹湾白昼的藻类生长数据(光照 12 小时,氧气产出 0.8 升 / 小时),右边是月背黑夜的数据(LED 补光 8 小时,氧气产出 0.5 升 / 小时)。“你们看,” 她对着通信器喊,“月背黑夜的藻类虽然长得慢,但细胞密度更高 —— 林小满说这是低温环境的‘应激反应’,说不定能提炼出更耐储存的品种。”

通信器里传来陈悦的声音,背景里混着核裂变发电机的低频震颤:“我们刚测了黑夜的水循环闭合率,92%—— 比昨天高 1%,但废水里的微量金属还是超标,估计得靠你们白天的太阳能驱动的蒸馏装置处理。对了,周深让我问,你们今天的氦三实验准备冲多少?我们黑夜模拟到 0.97 了。”

“争取 0.96,” 赵启明的声音从实验舱传来,“昨天的磁场梯度法虽然管用,但等离子体注入角度还得调 —— 你们黑夜算的‘15 度倾角最优’,我们今天试试。”

突然,实验舱的警报器短促地响了一声,红色的 “辐射预警” 灯闪了两下。赵启明迅速切换到辐射监测界面,剂量计显示 0.12 毫西弗 / 小时,比正常水平高 0.03。“怎么回事?” 他皱眉,“太阳能板的防辐射层出问题了?”

李昂扑到外部监测屏前,屏幕上显示太阳风强度突然升高 —— 这是白昼常见的现象,但今天的持续时间比预期长。“是太阳风,” 他快速判断,“防辐射层没事,但建议暂时停一下氦三实验,等辐射降下去再启动 —— 高辐射会干扰等离子体约束。”

赵启明刚要下令暂停,通信器里传来周深的声音:“虹湾,我们收到地球的太阳风预警了,预计持续 1 小时,你们的防辐射预案里有应对流程 —— 启动实验舱的内部屏蔽,同时把太阳能板的功率调到 80%,减少能量吸收带来的辐射传导。”

“收到,” 赵启明立刻操作,“吴悠,生态舱把循环系统调到内循环,别开外部进气口。”

“早关了,” 吴悠的声音带着镇定,“刚测了生态舱的辐射剂量,0.08 毫西弗,安全。对了,月背黑夜的辐射是不是更高?你们的屏蔽措施够吗?”

“够,” 陈悦的声音顿了顿,“我们黑夜靠月面本身的遮挡,辐射剂量比你们白昼低 —— 这也是当初选月背建基地的原因之一。不过地球后面的第二批人里,有个辐射防护专家,带了新的屏蔽材料,说是按咱们这几天的辐射数据做的。”

太阳风持续了 47 分钟,期间虹湾团队没闲着:李昂检修了通信天线的防干扰模块(高辐射易导致信号衰减),吴悠趁机整理了水培箱的生长记录(白昼 6 天,豆芽平均日增长 0.7 厘米),赵启明则对着月背传来的 “太阳风期实验暂停预案”,在空白处补了三条虹湾特有的调整建议。

当辐射剂量回落到 0.09 毫西弗时,赵启明重新启动实验。这一次,他结合了月背的 “阶梯式温控” 和 “15 度倾角注入法”,能量曲线像被校准的指南针,稳稳向上爬升 ——0.93、0.94、0.95……

“成了!” 李昂的声音里带着雀跃,“0.96 了!而且这次的稳定时间比昨天长 3 分钟。”

生态舱里,吴悠刚测完水循环的蒸馏效率,太阳能驱动下,废水提纯率达 98%,比黑夜核裂变驱动的 85% 高出不少。她把数据写在舱壁的白板上,和月背黑夜的数据并排 —— 左边是白昼的 “冲刺型成果”(高功率、高效率),右边是黑夜的 “稳健型积累”(低消耗、高容错),像两只手,一左一右,托着生存的根基。

“李昂,” 她喊,“把今天的辐射应对流程发给月背。他们黑夜虽然少太阳风,但月背的宇宙射线更复杂,说不定能用上。”

李昂正给实验舱的屏蔽层做标记,闻言点头:“顺便把咱们的‘昼夜辐射对比表’也发过去 —— 地球要的全周期数据,就得这么一点一点攒。”

通信器里,周深的笑声传过来:“谢了,我们黑夜正缺这类数据。对了,林小满刚发现,月背的土壤在黑夜会释放微量氢气,收集起来说不定能当应急燃料 —— 你们白天有没有测过虹湾的土壤?”

“没注意,” 赵启明的声音带着笑意,“等明天白天让吴悠测测,说不定又是个‘昼夜互补’的发现。”

虹湾的阳光渐渐西斜,太阳高度角降至 45 度。赵启明看着屏幕上稳定在 0.96 的能量比,又看了眼白板上的辐射数据、水循环闭合率、氧气产出量 —— 这些数字看似零散,却在悄悄织成一张网:白昼的能量冲刺为黑夜的生存打底,黑夜的生态积累为白昼的实验铺路,而后面的第二批人,不过是这张网上即将新增的一根线。

“吴悠,” 他忽然说,“你的豆芽再长 5 天,就能收第一茬了。到时候留一半,等月背白昼到了,让他们试试在高温环境下能不能发芽 —— 说不定能搞出个‘跨昼夜品种’。”

吴悠笑着点头,给豆芽浇了最后一次水。生态舱的循环系统发出轻微的嗡鸣,像在应和她的话 —— 不管是白昼还是黑夜,生存的齿轮,从来都在稳稳地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