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登月舱二号着陆时,月球背面的白昼刚拉开序幕。周深站在舱门口,看着脚下的玄武岩平原 —— 阳光把岩石的棱角照得格外锋利,远处的环形山像只沉默的眼睛,这里没有地球的影子,天空空荡荡的,只有宇宙射线检测仪在 “滋滋” 轻响。

“地球确认:背面白昼持续 14 个地球日,咱们得在头 7 天把临时基地搭起来。” 他对着中继卫星传来的信号喊,声音带着点延迟,“3D 打印机、小型核反应堆、半地下掩体模块,都在预定着陆点 300 米内,月球车已经去拖了。”

林小满抱着拟南芥种子箱,蹲在一块陨石坑边缘。这里的土壤颗粒比虹湾更粗,泛着深灰色的金属光泽。“辐射检测仪显示,这里的宇宙射线比虹湾高 20%,” 她往样本袋里装了把月尘,“正好试试种子的抗逆性 —— 要是能在这发芽,以后建永久基地就有底气了。”

陈悦正在组装医疗站,半地下掩体的框架已经被月球车拖过来,像个倒扣的金属碗。“掩体深 3 米,能挡 90% 的陨石冲击,” 她拍了拍掩体的舱门,“比虹湾的基地小一半,但挤挤能容 6 个人 —— 设计时就留了扩容空间,等第二批人员来,再用 3D 打印机往外拓。”

月球车拖着 3D 打印机过来时,周深正调试反应堆的预热程序。这台反应堆功率是虹湾的一半,但启动速度更快,屏幕上的温度曲线正稳步爬升。“打印机的浆料里混了背面的月尘,” 他指着料箱里的灰黑色粉末,“地球说试试本地材料的适配性,要是能成,以后盖房子就不用从正面运料了。”

头三天,三人几乎连轴转。林小满在掩体旁开辟了块培育区,用保温膜搭了个小棚子 —— 背面白昼的温度能升到 120℃,不遮着,种子会被烤焦。“第一颗种子发芽了!” 第四天清晨,她举着放大镜喊,嫩绿的芽尖顶着层细密的绒毛,“抗辐射基因活性比虹湾的高 15%,这地方果然适合做极端环境实验。”

陈悦则在给两人做骨密度检测,周深的数值比在虹湾时降得稍快。“背面的低重力环境更‘纯粹’,” 她调大了钙剂的注射剂量,“每天加两小时体能训练,用掩体里的阻力带练深蹲,能延缓流失 —— 你看这数据,虹湾来的李昂他们就是这么练的,效果不错。”

周深的体能训练常选在打印机工作时。他看着机械臂把浆料一层层铺在掩体外侧,半地下的结构渐渐成型,像在给基地 “扎根”。“这掩体的地基深 5 米,” 他边练边喊,汗水在面罩内侧凝成细珠,“比虹湾的浅,但应付小型陨石够了 —— 真来几十米的大家伙,咱们就启动应急程序,坐升降台躲进绕月轨道,等它砸完再回来。”

第七天傍晚,临时基地的轮廓终于清晰:半地下掩体连着 3D 打印的实验室,反应堆的嗡鸣透过金属传来,林小满的培育棚里冒出片新绿,陈悦的医疗站摆好了所有应急设备。周深站在掩体顶部,看着远处着陆点的登月舱 —— 那里已经堆满了地球送来的新物资:深层钻探机、抗辐射帐篷、还有台备用激光发射器(比虹湾的小,只能拦截 3 千米内的目标)。

“地球说,咱们这是‘中转站’的第一阶段。” 他对着通讯器说,中继卫星传来虹湾基地的画面:赵启明他们正在调试跨基地防御系统,屏幕上两个基地的坐标在同步闪烁,“以后从地球来的设备,先在虹湾卸大半,再用小型货运舱送背面;要是去火星,这里能做最后的补给检查 —— 辐射低、干扰少,数据准。”

林小满抱着新采集的岩石样本过来,其中一块嵌着银白色的金属颗粒。“周老师,这可能是镍铁矿,” 她用放大镜照着,“比虹湾的赤铁矿更适合提炼金属,说不定能给打印机做浆料添加剂。”

陈悦的体能训练记录显示,三人的骨密度下降速率已经稳住了。“昨天地球发来段视频,” 她笑着说,“咱们的训练方法被列为‘长期驻月标准流程’了,说比单纯打针有效。”

夜幕降临时(背面的黑夜同样漫长),周深给虹湾发了条消息:“背面基地第一阶段完工,能干活,能防小风险,还能种出芽 —— 下一步,钻深孔,找矿脉。”

赵启明的回复带着延迟,却很清晰:“地球已经批了第二批人员名单,1 个月后到,带足了拓建设备。你们先歇口气,记得每天看地球 —— 虽然背面看不见,但它一直在那儿,跟咱们的基地一样,稳着呢。”

掩体里的灯亮了,映着三人脸上的汗和笑。窗外,宇宙射线在黑暗中划出无形的轨迹,远处的钻探机闪着待机灯,像在等明天的太阳。这里没有虹湾的宽敞,却藏着更野的希望 —— 就像周深常说的:“干实事的地方,从来不是一开始就完美的,得一步一步,把小基地变成大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