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虹湾区的白昼已爬过第四个地球日的刻度。

赵启明站在氦三实验舱的观测窗前,指尖无意识地划过冰冷的舱壁。窗外,太阳正悬在月平线上方 30 度角的位置,强光穿透防辐射玻璃,在地面投下泛着金属光泽的光斑 —— 那是太阳能板阵列的反射。功率计的数字稳定在 16.8 千瓦,比昨日又高出 0.3 千瓦,这意味着今天的能源储备足够支撑三次全功率实验。

“李昂,把约束磁场的基准强度再往上拨 0.02 特斯拉,” 他对着领口的通信器说,声音被循环系统的气流带得有些发飘,“昨天月背发过来的‘磁场梯度修正法’,我算了一整夜,应该能压住等离子体的湍流。”

实验舱另一侧,李昂正蹲在 3D 打印机旁,手里捏着一块刚打印出的支架零件。那零件泛着月球土壤特有的暗灰色,表面还留着层层叠叠的打印纹路 —— 这是用虹湾玄武岩粉末混合地球带来的黏合剂做的,强度比纯月壤打印的高出 20%,但离支撑氦三装置核心部件的标准还差得远。

“收到,磁场强度调到 1.07 特斯拉了,” 李昂把零件举到光线下看了看,“不过老赵,这玩意儿还是不行。昨天测了抗疲劳度,反复受力 500 次就出裂纹了 —— 地球那边说得对,复杂部件还得靠他们运。” 他顿了顿,把零件扔进回收箱,“对了,地球凌晨发了条短讯,没说别的,就提了句‘22 天后有第二批人过来,带些备件’。”

赵启明的目光从观测窗移回控制台屏幕。屏幕上,蓝色的能量曲线正随着磁场强度的调整缓缓抬头,像一条刚从蛰伏中苏醒的鱼。他敲下确认键,等离子体注入装置发出轻微的嗡鸣,舱内的气压计跳了跳 —— 那是惰性气体开始循环的信号。

“22 天后?” 他随口应着,指尖在参数面板上飞快滑动,“算下来,正好是咱们虹湾白昼结束、转入黑夜的第 7 天。到时候他们带的备件,得先在月背存着,等咱们白天再转运。”

“谁管转运啊,” 吴悠抱着一个半透明的培养箱走进来,箱子里铺着浅灰色的月球土壤,几株两厘米高的绿豆芽正歪歪扭扭地立着,真叶边缘还沾着细小的沙砾,“我只关心他们带不带新的营养液。你看这几株,昨天浇了按地球配方调的水,今天叶子就有点发卷。” 她把培养箱放在控制台旁,指着一株蔫巴巴的豆芽,“月球土壤里的钛含量比地球高 3 倍,不重新配比例根本不行。”

赵启明没回头,眼睛盯着屏幕上跳动的能量比数字 ——0.92。这个数字比昨天的峰值又高了 0.03,距离理论上的 “输出等于输入” 仅剩 0.08 的差距。他忽然想起出发前,总工程师在模拟舱里拍着他的肩膀说:“氦三这东西,0.9 到 1.0 这一步,比从 0 到 0.9 难十倍。跨过去,月球黑夜就再也困不住咱们了。”

“营养液的事地球肯定记着,” 他说,“上次咱们发的土壤成分分析里,特意标了钛和铁的占比。他们带的东西,从来都是按数据来的。”

话音刚落,控制台突然发出一声短促的提示音。红色的 “湍流预警” 字样跳了出来,能量曲线猛地向下折了个锐角,0.92 瞬间跌到 0.89。

“怎么回事?” 吴悠下意识地后退半步,培养箱差点撞到舱壁。

赵启明迅速切换到手动模式,手指在控制杆上稳住:“等离子体密度波动,月背黑夜发的报告里提过这种情况 —— 快,李昂,把左侧磁场线圈的电流降 10%,右侧补 20%,形成梯度差!”

李昂扑到辅助控制台前,手指在按钮上翻飞。舱内的嗡鸣声陡然变调,像是被捏住了喉咙的蜂群。半分钟后,能量曲线在 0.88 的位置稳住了,随后慢慢向上翘 ——0.89、0.90……

“成了,” 李昂抹了把额角的汗,“月背那帮人是真行,黑夜不睡觉琢磨出来的法子,比咱们在白昼瞎试管用多了。”

赵启明松了口气,靠在椅背上。通信器里突然传来一阵沙沙声,接着是周深的声音,带着月背区特有的、被核裂变发电机低频噪音过滤过的沙哑:“虹湾,听到了吗?刚才监测到你们那边的磁场波动,我们的湍流模型还算准吧?”

“准得不能再准了,” 赵启明对着通信器笑,“回头请你们喝绿豆汤 —— 吴悠的豆芽再有五天就能收第一茬了。”

“拉倒吧,” 周深的笑声混着电流声传过来,“你们白昼的豆芽,到了月背黑夜怕不是得冻成冰棍。说正事,我们刚整理完你们昨天发的能量曲线,发现一个规律:当太阳高度角超过 45 度时,太阳能板供电稳定性最好,这时候冲 1.0 把握最大。”

赵启明抬头看了眼观测窗,太阳的位置刚好在 45 度角上下。他调出供电曲线,果然如周深所说,此刻的波动幅度只有清晨时的一半。

“收到,我们今天下午试试,” 他说,“你们那边黑夜第几天了?核裂变发电机还稳吗?”

“第四天了,一切正常,” 周深的声音顿了顿,“就是陈悦刚才修通信天线的时候,发现月背这边的辐射剂量比预期高了点,不过在安全范围内。对了,地球早上也给我们发了条讯,说 22 天后的第二批人里,有个辐射防护专家 —— 看来是盯着咱们的数据调人呢。”

“地球倒是会省事,” 吴悠插嘴道,“我们这边的水培箱温度总上不去,是不是也该派个农业专家来?”

“别贪心了,” 陈悦的声音突然插进来,背景里能听到轻微的敲击声,像是在拧螺丝,“地球说带了新的恒温控制器,说是按你们虹湾的昼夜温差数据改的,比咱们现在用的灵敏度高 3 倍。不过得等他们到了才能装 —— 复杂玩意儿,咱们的 3D 打印机打不了传感器。”

李昂正在给 3D 打印机换原料舱,闻言回头:“何止传感器,上次想打个磁场线圈的绝缘套,结果月球土壤里的硅含量太高,一通电就漏电。还是地球造的陶瓷套靠谱,虽然贵重点,但耐造。”

通信器里安静了几秒,然后是周深的声音:“说起来,你们白昼还有 11 天吧?能在黑夜前冲过 1.0 吗?我们月背白昼的时候,想直接用你们的参数跳级,省点时间。”

赵启明看了眼屏幕上的 0.93,又看了眼窗外炽烈的阳光。11 天,足够了。

“争取给你们留个 1.05 的底,” 他说,“不过你们也得争气,月背白昼的太阳能更足,争取冲到 1.1—— 到时候地球造设备,才有底气把功率再提一档。”

“一言为定,” 周深的声音带着笑意,“对了,把你们的 3D 打印原料配比再发一份过来,我们黑夜没事干,试试用月背的钛铁矿能不能打出个像样的零件 —— 总不能一直靠地球送,对吧?”

“马上发,” 赵启明说,“不过提前说好,打废了可别赖配方 —— 月背的土壤比虹湾的‘脾气’倔多了。”

通信结束后,虹湾的实验舱里又恢复了安静,只剩下设备运行的嗡鸣和太阳能板收集阳光的、几乎听不见的细微声响。吴悠蹲在培养箱前,用镊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株歪倒的豆芽扶直。

“你说,等第二批人来了,咱们能留多久?” 她突然问。

李昂正在校准能量探测器,闻言愣了一下:“怎么突然问这个?”

“刚才听周深说辐射专家要来,突然觉得,咱们好像真能在月球待很久,” 吴悠轻声说,“以前在地球训练的时候,总觉得这是个短期任务,现在看着这些豆芽在月球土壤里扎根,突然想看看它们长到第三茬是什么样。”

赵启明没说话,只是调出了氦三实验的长期数据曲线。从抵达虹湾那天起,这条曲线就像一条缓慢爬升的山路,每一步都踩着无数次失败的脚印。他想起出发前,总工程师说过的另一句话:“月球上的每一组数据,都是给后来者铺的路。你们留下的时间越长,这条路就越宽。”

“想留就留呗,” 他忽然说,“地球不是说了吗?任务完成得好,咱们说了算。等把 1.0 踩实了,黑夜也能开 3D 打印机,到时候别说豆芽,咱们说不定还能打印个简易温室 —— 总比现在天天吃脱水食品强。”

李昂笑了:“我也留。上次跟地球提的那个‘月球土壤玻璃化’方案,还没来得及试呢。等第二批人来了,让他们看着设备,咱们去虹湾边缘的环形山逛逛,据说那里的氦三含量比基地周围高 50%。”

午后的阳光变得更加炽烈,太阳能板的功率计跳到了 17 千瓦的峰值。赵启明深吸一口气,按下了能量注入的按钮。屏幕上的曲线猛地向上冲去,像一条蓄势已久的龙 ——0.94、0.95……

通信器里,地球指挥中心的声音不期而至,平静得像在说今天的天气:“虹湾,月背,这里是地球。刚收到你们的最新数据,约束磁场的材料改进方案已经启动。另外,22 天后的第二批人员,会带一套完整的氦三提纯设备组件 —— 不用急着试,等你们觉得数据够了再说。”

没有催促,没有指令,只有一句淡淡的 “数据够了再说”。

赵启明看着屏幕上稳步爬升的数字,突然觉得,这 22 天的等待,和过去 34 天的坚守一样,都在朝着同一个方向走 —— 那个不再被白昼黑夜束缚、不再依赖地球运输的未来,正藏在每一个跳动的能量比数字里,藏在绿豆芽舒展的真叶上,藏在月背黑夜传来的每一行数据流中。

舱外的阳光依旧炽烈,仿佛要把所有的能量都注入这片灰色的土地。而舱内,三双眼睛盯着那条向上的曲线,心里都清楚:真正的冲刺,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