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四月,北京,武英殿。

殿内气氛压抑,空气仿佛凝固。一份加急军报被呈送到李自成面前。他展开一看,脸色瞬间阴沉如水,随即猛地一掌拍在御案上!沉重的声响震得殿内侍立的太监宫女浑身一抖。

“吴三桂!背主匹夫!安敢如此!!”李自成双目赤红,如同被激怒的猛兽,声音中充满了难以置信的暴怒与刻骨的杀意。军报上清晰地写着:吴三桂在山海关斩杀大顺特使唐通,收降八千闯军,悬崇祯血衣祭天,檄告天下反闯!

这不仅仅是背叛,更是对他大顺皇帝权威赤裸裸的挑战!山海关,这条扼守辽西走廊、拱卫京畿的咽喉要地,绝不能落入敌手!

“传旨!”李自成的声音如同炸雷,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点齐十万精兵!朕要亲征!踏平山海关,生擒吴三桂!碎尸万段!”

谋士牛金星、宋献策等人见状,急忙上前劝谏。牛金星躬身道:“陛下息怒!山海关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吴三桂麾下关宁军乃百战精锐,强攻恐非上策,徒损我大顺元气。不若再遣使招抚,晓以利害…”

“招抚?!”李自成厉声打断,眼中寒光四射,“此贼已悬崇祯血衣,檄文遍传天下,与朕势不两立!岂是招抚可动?!此等反复小人,必诛之而后快!”他心意已决,不容置疑。

为震慑吴三桂,也为彻底断绝其念想,李自成下达了一道冷酷的命令:将俘虏的吴三桂之父吴襄,以及崇祯皇帝的另外两个儿子——定王朱慈炯、永王朱慈炤,一并带上,随军东征。他要让吴三桂亲眼看着亲人受戮!

四月十二日,北京城外。

旌旗蔽日,刀枪如林。李自成亲率号称二十万(实约十万)的大顺精锐步骑,挟裹着吴襄、朱慈炯、朱慈炤,浩浩荡荡开出北京城。大军过处,烟尘滚滚,杀气冲天,直扑山海关。

四月二十一日,山海关西郊,石河一带。

大顺军抵达,在石河西岸扎下连营数十里,营帐绵延,与巍峨的山海关城遥遥对峙。关城之上,“吴”字大旗迎风招展,关宁军严阵以待,气氛凝重如铁。

李自成并未立刻下令强攻。他采纳了谋士顾君恩等人的建议,派遣大将刘芳亮率领一支精锐骑兵,绕道山海关北侧的长城隘口——一片石,意图切断吴三桂军与关外可能的联系,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四月二十二日,黎明。一片石大战爆发。

低沉而肃杀的号角声划破天际。李自成亲临前线高坡督战。闯军凭借兵力优势,如同决堤的洪水,向山海关发动了潮水般的猛攻!主攻方向,正是关城防御相对薄弱的北翼城。

“杀——!”震天的喊杀声震耳欲聋。闯军士兵扛着简陋的云梯,在盾牌的掩护下,冒着城头倾泻而下的箭雨和滚木礌石,前仆后继地涌向城墙。关宁军将士依托城防,拼死抵抗。箭矢如飞蝗般射下,滚烫的金汁浇下,惨叫声不绝于耳。云梯一次次被推倒,又一次次架起。战斗异常惨烈,尸体在城墙下堆积如山,鲜血染红了石河滩涂。

激战持续至午后。闯军仗着人多势众,攻势一浪高过一浪。北翼城多处城墙在闯军集中炮火(缴获明军的火炮)轰击和士兵的猛攻下,终于被轰塌数处!巨大的缺口暴露出来!闯军士兵见状,发出野兽般的嚎叫,争先恐后地涌向缺口!

“堵住缺口!死战不退!”关宁军将领声嘶力竭地吼叫着。守军将士用身体组成人墙,挥舞着刀枪,在缺口处与涌进来的闯军展开惨烈的白刃战!刀光剑影,血肉横飞。关宁军虽拼死抵抗,但兵力悬殊,伤亡极其惨重,尸体几乎将缺口堵塞。防线摇摇欲坠,眼看就要被突破。

关城之上,吴三桂盔甲染血,亲自在北翼城督战。他看着城下如同蚁群般涌来的闯军,看着身边不断倒下的将士,心中焦灼万分,如同烈火焚心。他深知,仅凭关宁军之力,绝难抵挡闯军如此凶猛的攻势。城破,只在旦夕之间!他最后的希望,只能寄托于关外那支按兵不动、如同毒蛇般蛰伏的清军了。

关外,欢喜岭(威远台附近),清军大营。

早在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自缢的消息传来时,盛京(沈阳)的清廷便已震动。摄政王多尔衮召集诸王贝勒、文武大臣紧急商议。大学士范文程(汉臣谋士)敏锐地指出:“今明祚已终,流寇窃据神器。我国非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争天下也!”此言深得多尔衮之心。他立刻下令,集结八旗所有十五岁以上男丁,倾国之力,准备入关!

四月十五日,多尔衮亲率满、蒙、汉八旗大军约十万之众(包含精锐骑兵),以“吊民伐罪,替明帝复仇”为名,誓师南下,直扑山海关。大军昼夜兼程,于四月二十一日傍晚抵达山海关外欢喜岭(威远台一带),扎下大营。

多尔衮并未立刻行动。他一面派出哨探严密监视山海关战况,一面召集诸王贝勒商议。英亲王阿济格、豫亲王多铎等主战派跃跃欲试,认为应趁明、顺两败俱伤之际,一举入关。然而,郑亲王济尔哈朗、肃亲王豪格等人则疑虑重重。豪格直言:“吴三桂此人反复无常,汉人狡诈!焉知此非他与李闯合谋设下的圈套?诱我八旗入关,再行围歼?万不可轻信!”

多尔衮心中也在权衡。他深知此战关乎大清国运,不容有失。他既渴望这千载难逢的入主中原之机,又对吴三桂的诚意充满疑虑。清军大营一时陷入争论。

就在此时(四月二十二日午后),吴三桂的求援密使再次冒险潜出关城,将一封染血的密信送到了多尔衮手中。信中字迹潦草,言辞急迫,充满了绝望:

“闯贼势大,关城危殆!北翼城将破!三桂泣血恳请王师速入关平贼!三桂愿为前驱,剿灭流寇,报君父之仇!若迟延,恐玉石俱焚矣!”

多尔衮阅信,眼中精光爆射!他猛地一拍桌案:“天赐良机!此乃天佑大清!”吴三桂的绝望和山海关的危局,让他确信这绝非圈套!

然而,济尔哈朗、阿济格等人依旧反对:“摄政王!吴三桂此人不可信!万一他诈降,引我入关后与李闯合击,如何是好?”

多尔衮目光如电,扫视众人,声音斩钉截铁:“战机稍纵即逝!岂能因疑而失?!纵有风险,亦当一搏!传令:全军备战!随时准备入关!”

但他仍未立刻下令出击。他要等,等一个最佳的时机,等闯军和吴军都精疲力竭之时!

山海关,北翼城缺口。

喊杀声震天动地!闯军士兵如同潮水般涌向被轰塌的城墙缺口!关宁军将士浴血奋战,用身体堵住缺口,死伤惨重,防线摇摇欲坠!吴三桂亲率家丁死士在缺口处拼杀,浑身浴血,心中充满了绝望和屈辱。他知道,多尔衮就在关外,却迟迟不动!这是要坐视他吴三桂被闯军碾碎吗?!

“大帅!闯军攻势太猛!弟兄们快顶不住了!”一名浑身是血的将领踉跄着冲到吴三桂面前嘶喊。

吴三桂双目赤红,望着关外清军大营的方向,牙齿几乎咬碎。他猛地扯下头盔,声音嘶哑,带着无尽的悲愤与决绝:“取刀来!剃发!”

左右亲兵闻言,皆大惊失色!剃发易服,乃是降清最屈辱的标志!但看着眼前岌岌可危的局势,无人敢劝。一名亲兵颤抖着拿起剃刀,在震天的喊杀声中,为吴三桂剃去了前额头发,仅留脑后金钱鼠尾辫。

吴三桂感受着冰冷的刀锋划过头皮,心中如同刀绞。他堂堂大明平西伯,竟沦落至此!但为了活命,为了复仇,他别无选择!

剃发完毕,吴三桂换上素服(表示臣服),仅带数十名亲兵护卫,在闯军猛攻的间隙,冒险打开山海关北翼水门隐秘通道,策马冲出关城,直奔关外清军大营。

清军哨兵发现一支小队人马打着白旗奔来,立刻禀报。多尔衮闻报,嘴角勾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他立刻下令,大开营门,严阵以待。

吴三桂一行奔至清军大营辕门前。他翻身下马,在无数八旗士兵冰冷、审视甚至带着鄙夷的目光注视下,一步一步走到多尔衮的帅帐前。他强忍着巨大的屈辱,双膝一弯,“噗通”一声跪倒在地,对着端坐帐中、身着明黄甲胄的多尔衮,深深叩首:

“臣…吴三桂…叩见摄政王!闯贼势大,关城危在旦夕!乞王师速发,救关城于水火!臣…愿为前驱,剿灭流寇,以报王恩!”

多尔衮看着跪在尘埃之中、剃发易服的吴三桂,心中狂喜!他知道,这一刻,山海关的大门,中原的万里河山,已经向他敞开了!他强压激动,脸上却带着矜持与威严,抬手虚扶:“吴将军请起!将军深明大义,弃暗投明,本王甚慰!剿灭流寇,替天行道,乃我大清义不容辞之责!将军放心,本王即刻发兵!”

他不再犹豫,霍然起身,厉声下令:“传令!全军出击!目标——闯贼李自成!”

“呜——呜——呜——”

低沉而雄浑的牛角号声,响彻云霄!早已枕戈待旦的八旗铁骑,如同开闸的洪流,在多铎、阿济格等猛将的率领下,以排山倒海之势,从山海关西北的角山和九门口方向,呼啸着俯冲而下!目标直指正在猛攻北翼城、毫无防备的闯军侧翼!

一片石战场。

李自成正在高坡上督战,眼看北翼城即将攻破,脸上露出一丝狞笑。突然,他听到东北方向传来一阵闷雷般的巨响!那不是炮声,而是…无数马蹄踏击大地发出的恐怖轰鸣!

他猛地转头望去,只见一片黑压压的、如同乌云般的骑兵洪流,正以惊人的速度,从角山方向席卷而下!他们打着鲜明的黄色、白色、红色等各色龙旗,盔甲在阳光下闪烁着刺眼的寒光!那冲锋的势头,那森严的阵型,那震天的杀声,绝非闯军骑兵可比!

“辫子兵!是鞑子!!”不知是谁发出了一声惊恐欲绝的尖叫!

整个闯军阵线瞬间大乱!正在攻城的士兵茫然失措,后方的部队惊恐万分!他们万万没想到,关外清军竟会在此刻突然杀出!

“杀——!”八旗铁骑如同猛虎下山,狠狠撞入了闯军侧翼!锋利的马刀劈砍,沉重的狼牙棒挥舞!猝不及防的闯军士兵如同割麦子般成片倒下!阵型瞬间崩溃!人仰马翻,自相践踏,哭喊声、惨叫声响成一片!

李自成在坡上看得目眦欲裂!他瞬间明白了吴三桂的险恶用心!一股被欺骗、被算计的狂怒直冲头顶!“吴三桂!!!”他嘶声怒吼,几乎要喷出血来!

兵败如山倒!任凭李自成如何怒吼,如何试图组织抵抗,都无法阻止这雪崩般的溃败!清军铁骑在闯军阵中纵横驰骋,如入无人之境。关宁军也趁机从城内杀出,配合清军夹击。

李自成见大势已去,只得在亲兵护卫下,仓皇向西败退。行至永平府(今河北卢龙),惊魂未定,又闻报吴三桂率军紧追不舍,新仇旧恨涌上心头,他狂怒之下,下令将扣押在军中的吴襄拖至城西范家店,就地斩首!枭首示众!以泄其愤。

多尔衮在亲卫簇拥下,策马登上山海关城楼。他望着脚下狼藉的战场,溃逃如潮的闯军,以及远处广袤无垠的中原大地,一股睥睨天下的豪情油然而生。他扬起手中马鞭,遥遥指向南方,声音洪亮而充满不容置疑的宣告:

“自此,江山易主矣!”

四月二十九日,北京,武英殿。

李自成带着残兵败将,狼狈不堪地逃回北京。这座他仅仅占据了一个多月的帝都,此刻在他眼中充满了讽刺与失败的气息。悔恨、愤怒、不甘、恐惧交织在一起,啃噬着他的内心。

他不甘心!他不甘心就这样失败!他要向天下证明,他李自成,才是真命天子!

在牛金星、宋献策等人的“劝进”下,李自成在武英殿草草举行了登基大典。仪式简陋得近乎儿戏,殿内气氛压抑,毫无喜庆可言。他坐在那张象征至高权力的龙椅上,却感觉如坐针毡。国号“大顺”,年号“永昌”。

然而,登基的虚幻荣耀,丝毫无法掩盖现实的危机。清军和吴三桂的联军正气势汹汹地向北京扑来!北京城人心惶惶,暗流涌动。

第二天,四月三十日。李自成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焚毁紫禁城!他不能将自己辛苦打下的宫殿,完整地留给敌人!熊熊烈火在武英殿、建极殿(保和殿)等核心宫殿燃起,浓烟滚滚,火光冲天。这座凝聚了无数匠人心血、象征着华夏文明巅峰的宫殿群,在烈焰中发出痛苦的呻吟。

在一片火光与混乱中,李自成带着残部,以及从北京劫掠的最后一批金银财宝,仓惶逃离了这座他梦想中的帝都,向西遁去。崇祯的两个皇子朱慈炯、朱慈炤,也在混乱中失散,不知所踪。大顺王朝在北京的短暂统治,在一场大火与仓惶西逃中,画上了血腥而荒诞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