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绢书上的驼铃》

1 织锦上的星象与绢书里的密码

林默的讲解器在尼雅遗址的佛塔残基旁发出断续的嗡鸣。九月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泛着赤金色,正午的阳光把沙砾烤得滚烫,脚踩在上面像踩着融化的铜,每走一步都能听见沙粒在靴底炸裂的轻响。游客们围着块恒温玻璃展柜惊叹,里面的汉代织锦在强光下泛着暗纹,青底上用绛红、明黄、翠绿三色丝线织出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七个篆字,字间缀着的星象图案被风沙磨得模糊,却仍能看出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 —— 那是汉代占星术中 “大吉” 的方位。

“各位现在看到的是尼雅遗址最珍贵的‘天文密码’,” 林默的声音混着远处驼队的铜铃声,带着丝绸般的质感,他指着织锦边缘的穗子,穗线里还缠着细小的沙粒,“1995 年出土时,这锦被用作箭囊的衬里,星象图案与《史记・天官书》记载的‘五星聚’完全吻合。据考证,这是汉军出征前的信物,‘五星出东方’是天象暗号,意为‘战机已至’。更神奇的是,织锦采用‘通经断纬’工艺,每种颜色的纬线独立穿梭,在两千年前就能织出如此精密的星图,比现代的像素排列还要巧妙。”

戴遮阳镜的女学者推了推眼镜,镜片反射着织锦的光泽:“林导,尼雅作为精绝国故都,商队传递的文书只用汉文吗?我看报道说还有佉卢文木简。” 她指着展柜旁的复制品,木简上的驴唇状文字像串神秘的符号。

林默弯腰捡起片枯胡杨的叶子,叶纹在阳光下像张微型地图,脉络间还留着虫蛀的小孔:“精绝国是丝绸之路的十字路口,商队文书有‘三语制’—— 汉文记官方政令,佉卢文记商旅契约,于阗文记民间书信。就像这枚刚清理出的木简,正面是‘王命急驿’的汉文,笔锋刚劲,显然出自书吏之手;背面是佉卢文的‘骆驼刍茭(饲料)账’,字迹潦草,可能是商队伙夫随手记录。两种文字共用一块木板,比双语字典更生动。” 他突然指向展柜角落的绢书残片,米白色的丝帛上留着淡墨的 “水” 字,笔画边缘有晕染的痕迹,“这是商队的‘求救信’,尼雅遗址出土的绢书都用生丝织造,浸过桐油防潮,埋在沙下两千年仍能看清字迹。你看这个‘水’字的最后一笔,拖得特别长,像条干涸的河床,写信人一定是渴极了。”

人群后排,穿冲锋衣的考古队长老马正用软毛刷清理块新发现的木简,毛刷划过木片的 “沙沙” 声像春蚕啃食桑叶。他的草帽檐积着层细沙,鼻尖上的汗珠刚冒出来就被蒸发,只留下圈白痕:“这枚简上有‘苣三束,苇薪二石’的字样,苣是灌了油脂的芦苇束,点燃后火光能照三里。匈奴人最怕这个,称烽火为‘汉家的狼’。” 他忽然举起简牍对着阳光,木片上的字迹在强光下显出淡褐色的晕染,“你看这墨迹晕开的形状,像不像烽火的火苗?戍卒写信时手在抖,可能是刚打完仗,砚台里的墨都晃洒了。”

林默的挂坠突然发烫,青铜缠枝莲纹里的简牍结晶裂开细纹,上次在《烽燧里的狼烟》中出现的信鸽纹路顺着裂缝游走,在莲心聚成匹骆驼形状,驼峰间的 “驼铃” 竟是用绢书文字组成的 —— 汉文 “安” 与佉卢文 “ṣāma”(平安)相互缠绕,像被风沙揉过的丝线。他想起上一个故事结尾挂坠的异动,这次的穿越,必然与这些织在丝绸上的密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