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电码里的山河》

1 发报键上的嘀嗒与电报纸里的密码

林默的讲解器在上海电报大楼的百年发报台前发出轻微的嗡鸣。一月的黄浦江裹挟着湿冷的雾气,老式莫尔斯电码机的铜键上结着层薄霜,键身的 “1908” 字样被磨得发亮,像枚凝固的时间戳。铜键下方的木桌留着深浅不一的凹痕,是百年间发报员指尖反复敲击的印记,最深的那道恰好在 “嘀” 键正下方,像个永远不会愈合的伤疤。

游客们围着张泛黄的电报纸惊叹,上面的点划符号排列整齐,圆点如碎玉,长划似银线,末尾用毛笔写着行小字:“宣统二年,沪至欧,平安”,墨迹边缘还留着发报员的指痕,指腹的纹路清晰可辨,仿佛能看出指尖悬在键上时的犹豫。

“各位现在看到的是中国最早的跨洋电报遗物,” 林默的声音混着窗外的江风,格外清晰,他指着电码机的铜键,指腹摩挲过那些凹痕,“1882 年上海电报局开通至伦敦的线路,发报员用摩尔斯电码把汉字转换成数字,再译成点划符号 —— 这张电报纸上的‘平安’二字,对应数字‘0838 0446’,光编码就花了三个小时。当时的电线要经香港、新加坡、印度,绕大半个地球,信号弱得像风中的烛火,发报员得守着机器听三天,才能确认对方收到。”

戴眼镜的女学生举着相机拍电码本,镜头里的纸页泛着陈旧的黄,上面的铅笔批注已经褪色:“林导游,他们怎么记住这么多点划?是不是像背字典一样?我背英语单词都觉得难。”

林默笑了笑,从帆布包里翻出发报员的手写编码本复刻件,纸页边缘卷着毛边,显然被反复翻阅过,上面的汉字旁标着数字和点划:“比字典复杂。当年的‘四码电报’用四个数字对应一个汉字,比如‘中’是‘0022’,‘国’是‘0948’,发报员要背熟《电报新书》里的四万多个编码。这铜键上的磨痕,就是他们日夜练习的证明 —— 最快的发报员每分钟能发 40 组码,指尖比打字员还灵活。” 他指着编码本上的 “茶” 字,旁边标着 “0930・—・”,“你看这个‘茶’,数字后还标着点划节奏,‘・’是短按,‘—’是长按,错半秒就可能译成‘查’或‘差’。”

人群后排,戴珍珠项链的老太太正用放大镜看电报纸上的点划,珍珠在雾气里泛着柔光,她的指尖跟着点划移动,像在隔空敲击发报键:“我老伴儿的笔记说,这电码里藏着救命的消息。1911 年武昌起义,上海的革命党就是用‘母亲病危’的暗码发电报,躲过清廷检查,‘病’其实是‘兵’,‘危’是‘起’—— 说是‘字能骗人,码不能假’。” 她从随身的布包里掏出张老照片,上面是个穿长衫的年轻人在发报,手指悬在键上,眼神警惕,“这是我爷爷,当年是沈亦安先生的学徒,说每次发暗码,手心的汗能把电报纸洇透。”

林默的心头猛地一跳。他下意识摸向胸前的青铜挂坠,缠枝莲纹里的铁轨结晶突然发烫,上次在《铁轨上的密码》故事里出现的电报键纹路顺着纹路游走,在莲心聚成个小小的电码符号 “・—”,像刚从发报键上印下来的。他想起第十一个故事结尾挂坠的异动 —— 果然,这次的穿越与电报有关,与这些藏在嘀嗒声里的山河密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