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几乎是下一秒,手机屏幕顶端弹出一条新的通知:“‘言’也喜欢了你!”紧跟着的是一行系统自动发出的信息:【嗨,可以认识一下吗?:-)】

速度之快,仿佛他一直在另一端静静等待。

苏晚看着那行字,手指悬在屏幕上方微滞片刻,输入了同样简洁的一句:【你好,言。】

对话从这里开始流淌。没有试探的油腻开场白,没有直接切入核心问题的露骨盘问。苏晚刻意保持了平淡的陈述,甚至带了几分自嘲。她说自己刚结束一段不愉快的感情,在家休养生息,对都市的快节奏生活有些倦怠。

“言”的回应出乎意料。他隔着文字,语气温和熨帖,却有着一种与他年轻外表不甚相符的沉稳态度:【结束未必是坏结果。休息也挺好的,给自己点时间。我也正读着书,节奏可以稍微慢一点。】

“言”提到他每天白天上课,作息比较规律稳定,晚上和周末反而有点空。两人聊起最近的天气——窗外恰好下了一场细密如丝的小雨。“言”说他住的附近有一家老店的点心不错,隔着文字的暖意,他提议等天气好些时去尝一尝。这提议自然得像认识很久的朋友,全然没有刚认识不久就急着见面的暧昧催促感。

【我猜……你大概23岁左右?】苏晚犹豫着在屏幕上敲出这个数字,带点半开玩笑的试探。

屏幕那头短暂的安静后,跳出了“言”的回复:【对吖!刚过23岁生日。:-)】

23岁。苏晚看着屏幕上这行字,指尖下意识地蜷了蜷。虽然自己25岁也谈不上有多“老”,但一个整整比自己小了两岁的大男孩……这个念头还是让她心里微微下沉,一种说不清的犹豫浮了上来。那是一种潜意识的、与现实经验挂钩的壁垒。年龄的数字之间,仿佛横亘着经历、需求乃至人生轨迹的鸿沟。他会不会太年轻?年轻意味着不稳定,意味着可能存在的不可靠,意味着两人处在截然不同的人生阶段……这些念头如同冬日冰冷的雾气,悄无声息地弥漫开。

手机又震动了一下,是“言”紧跟着发来的消息,似乎轻易就捕捉到了她短暂的沉默所泄露的情绪。【姐姐是觉得我有点小?】隔着屏幕似乎都能感受到他略带点无辜的询问姿态。文字后面还跟着一个有点小心询问意味的表情符号。

也许是那份初印象过于干净的滤镜还未消散,又或许是他话语里透出的那份真诚和坦然稀释了那堵无形的年龄壁垒,苏晚无声地呼出一口气,压下心底那点微妙的排斥感。她回了个同样轻松的表情:【有一点儿小惊讶。不过……现在感觉还行?】

对话便在这样的平衡中继续了下去。如同初春解冻的细流,不疾不徐地流淌。那堵因年龄差而骤然竖起的隔阂,似乎在文字的你来我往中,被他温和的性格和那份自然流淌出的兴趣,一点一点地消磨、溶解。苏晚偶尔会恍惚,屏幕那头那个年轻人,心思的成熟度似乎早已超越了他二十三岁的外表可能具备的限度。

接下来的一个月,苏晚的世界多了“言”的存在。尽管身处同一个城市,距离却意外地遥远——他住在城市东南角,而她住在更靠西的老城区。地理上的间隔并没有妨碍什么。他们的聊天贯穿了一日三餐、工作间隙和睡前的每一刻碎片时间。早上,一条带点懵懂感的早安问候会准时抵达苏晚的手机;中午,他会拍下饭菜问“姐姐你中午吃什么”;傍晚他走出灰蒙蒙的小区大门时,手机那头就已经传来他轻松活泼的语音:“姐,出来放风啦!今天风贼大,感觉能把我吹走咯。”隔着话筒甚至能听到呼呼的风声和他带着点小跑后的轻微喘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