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会先在局部区域进行测试,” 苏望解释道,“在空间站投入全功率运行前,先在南半球建立一个 小型试验场,监测磁场变化对当地生物的影响。如果出现异常,可以及时调整参数。”
争论持续了三个小时,从技术可行性到伦理风险,每一个细节都被反复推敲。当艾娃的虚拟形象再次出 现在会议室时,大家终于达成了共识。
“我支持苏望博士的方案,” 艾娃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权威,“联合国将在月球背面建立‘星尘工业 园 ’,集中全球的顶尖制造企业。中国负责超导材料生产,德国提供精密仪器, 日本研发能量传输系统 …… 三个月内,我要看到第一组线圈的原型机。”
她看向苏望:“博士,需要什么尽管开口。人力、资源、技术…… 只要能让人类文明延续下去,我们 不惜一切代价。”
第五章:方舟启程
接下来的五年,成了人类文明史上最团结的时期。在 “星尘计划” 的旗帜下,曾经的竞争对手变成了 合作伙伴:美国的航天飞机为中国的空间站运送物资,俄罗斯的工程师帮助欧洲改进火箭发动机,非洲 的青年科学家在印度的基因实验室工作。
苏望几乎是以控制室为家,平均每天只睡四个小时。他看着月球上的工厂拔地而起,看着方舟的龙骨在 地球轨道上逐渐成型,看着 “星尘引擎 ” 的试车功率一次次突破极限。期间,也有过挫折:2149 年, 月球工业园的核聚变反应堆发生泄漏,300 名工程师牺牲在抢修一线;2150 年,生态循环系统出现菌群 失衡,导致 1000 只实验小白鼠全部死亡;2151 年,瓦西里将军负责的防御系统测试失败,一颗失控的 小行星撞毁了澳大利亚的射电望远镜阵列。
但每一次挫折后,人们总能更快地站起来。苏望的女儿苏晓也加入了计划,成为生态舱的一名技术员。 她常和来自埃及的青年科学家卡里姆一起调试基因测序仪,两人在培育耐辐射作物时渐生情愫。有一次 视频通话时,苏晓兴奋地展示着刚培育出的紫色水稻:“爸爸,这种水稻能在盐碱地生长,而且富含花 青素。卡里姆说在尼罗河畔也能种出这样的作物,等我们到了新家园…… ”
看着女儿脸上的笑容,苏望觉得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了。 2152 年,春分。地球轨道。
“星尘方舟 ” 静静地悬浮在太空中,宛如一座漂浮的城市。这艘长达 5 公里的巨型飞船分为十个舱段, 从头部的指挥中心到尾部的引擎室,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银白色的外壳上,纳米陶瓷材料在阳 光下闪烁着金属光泽,那是能抵御宇宙辐射的第四代防护层。
苏望站在舰桥的中央,望着窗外那颗越来越小的蓝色星球。它的表面依然被灰褐色的雾霾笼罩,但此刻 在他眼中,却充满了复杂的情感。这颗星球养育了人类数百万年,见证了文明的兴衰更迭,如今却因为 人类的贪婪而走向衰亡。
“博士,所有系统检查完毕,准备就绪,” 小林的声音响起,他已经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脸上洋 溢着兴奋的神情,鬓角也染上了些许风霜,“星尘引擎的预热工作已经完成,核聚变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