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林,通知所有核心科学家,半小时后召开紧急会议,” 苏望的声音重新变得坚定,他站起身,整理
了一下白大褂,“我们必须找到解决磁场问题的办法。”
第四章:人造磁场的狂想
紧急会议的虚拟会议室里,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来。生态学家李教授的虚拟形象频频摇头,她刚从 亚马逊雨林的防火带回来,脸上还带着疲惫的倦容;物理学家哈桑院士不停地擦拭着眼镜,镜片后的眼 睛里满是焦虑;材料学家张教授则在飞快地计算着什么,全息屏幕上布满了复杂的公式。
“ … … 所以,情况就是这样,” 苏望简明扼要地介绍了情况,“ ‘新希望 ’的磁场正在消失,我们必 须在一百年内找到解决办法,否则一切都是徒劳。”
“这不可能,” 哈桑院士推了推眼镜,“行星内核的冷却过程是不可逆的。就像一杯热水总会变凉,我 们根本无法阻止这个热力学过程。”
“难道我们就只能放弃吗? ” 李教授的声音带着哭腔,她负责的生态模拟系统刚刚取得突破,已经能在 封闭环境中维持 300 种生物的共生循环,“我们已经在‘新希望 ’上培育出了适应本地环境的小麦品 种,甚至改良了蜜蜂的基因让它们能采集当地花粉…… ”
苏望沉默了片刻,目光扫过会议室里一张张焦虑的脸。他想起了二十年前在麻省理工学院的课堂上,导 师说过的一句话:“当自然不给我们答案时,就自己创造一个。”
“不,我们不能放弃,” 苏望抬起头,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既然无法阻止内核冷却,那我们就人
造一个磁场。”
“人造磁场? ” 众人纷纷惊呼,张教授甚至打翻了虚拟桌面上的咖啡杯 —— 尽管那只是一段程序代码。
“没错,” 苏望调出一份全息设计图,画面中出现两座巨大的空间站,分别位于行星的南北极上空,
“我们可以在‘新希望 ’的南北极上空建造两座巨型空间站,通过超强电磁铁产生人工磁场。每个空间 站配备 36 组超导线圈,直径达到 1.2 公里,总功率达到 10^15 瓦时,就能模拟出与地球相当的磁场强 度。”
他指向设计图中的能量供应系统:“空间站的电力由轨道太阳能电站提供,我们可以在‘新希望 ’的同 步轨道上部署总面积达 5000 平方公里的太阳能板,利用比邻星的光能转化为电能。虽然比邻星的光度 只有太阳的 1/10,但没有大气层的能量损耗,实际效率反而更高。”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所有人都在思考这个大胆的想法。哈桑院士率先打破沉默:“苏望,你知道这需要 多少材料吗?单是超导线圈就需要 4000 吨的钇钡铜氧,这相当于全球二十年的产量。而且,10^15 瓦 的功率,如何解决能源传输问题? ”
“材料可以在月球基地生产,” 苏望回答道,调出月球采矿计划,“月球上的氦 - 3 可以提供核聚变燃 料,钛铁矿储量足够建造十艘方舟。至于能源传输,我们可以采用微波无线传输技术,在同步轨道和地 面基站之间建立能量通道,效率能达到 87%。”
李教授担忧地问:“这种人工磁场会不会影响‘新希望 ’的原生生态系统?我们检测到的那些微生物可 能对磁场变化非常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