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第一章 灯会初逢

大梁永和十七年,上元佳节。

金陵城内张灯结彩,火树银花不夜天。秦淮河畔游人如织,画舫穿梭,丝竹声声入耳。柳长忆立在朱雀桥上,望着河中倒映的万千灯火,轻轻叹了口气。

"小姐,您怎么又叹气了?"贴身丫鬟青杏递上一盏莲花灯,"老爷说了,今晚让您好好散心,别再整日闷在房里写诗了。"

柳长忆接过花灯,指尖轻抚过灯面上自己题写的小诗,摇了摇头:"这诗写得不好,意境太浅。"

她年方十八,生得眉目如画,肤若凝脂。一袭淡紫色襦裙衬得身姿婀娜,腰间系着的玉佩随着她的动作轻轻晃动。作为金陵柳家的嫡女,柳长忆自幼饱读诗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尤其擅长诗词歌赋,在江南一带颇负才名。

只可惜三年前母亲病逝,她守孝期满后已过了及笄之年。父亲柳明德虽为礼部侍郎,却因朝中派系之争而处境微妙,女儿的婚事便一拖再拖。

"小姐的诗若还叫不好,那金陵城里就没人敢说自己会写诗了。"青杏笑嘻嘻地说,"您看那边猜灯谜的,多少公子哥儿连'床前明月光'都接不上来呢!"

柳长忆被逗得微微一笑,正要说话,忽听桥下传来一阵喝彩声。她循声望去,只见一群文人围在一盏巨大的走马灯前,似乎正在对诗。

"我们也去看看。"柳长忆提起裙角,缓步下了石桥。

走近了才看清,那走马灯上绘着四季花卉,每一转便换一景。灯下垂着一幅白绢,上书"长相思兮长相忆"七字,显然是让人接下一句。

"这是哪位才子出的题?好生刁钻。"旁边一位蓝衣公子摇着扇子道,"既非古诗词,又非常见对子,叫人如何接得?"

众人议论纷纷,却无人敢上前应对。柳长忆站在人群外围,心中却是一动。这句诗恰如她这些时日的心境——对母亲的思念,对未来的迷茫,还有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都化作深夜独坐时的诗句。

"短相思兮无穷极。"

一个清朗的男声忽然从人群中传来。柳长忆抬头望去,只见一位身着靛青色长袍的年轻男子站在灯下,眉目清俊,目光炯炯有神。

"好!"众人齐声喝彩。

那男子微微一笑,向四周拱手:"在下宋相思,进京赶考的举子。见这上句意境深远,便贸然接了下句,献丑了。"

"宋公子接得妙啊!"走马灯旁一位老者抚须笑道,"'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对仗工整,意境相连,实在是妙对!不知可有全诗?"

宋相思摇头:"惭愧,这只是在下偶然所得的两句,尚未成篇。"

柳长忆站在人群后,不由自主地轻声接道:"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她声音虽轻,却因周围突然安静而被众人听得一清二楚。宋相思猛地转头,目光穿过人群,直直落在柳长忆身上。

四目相对,柳长忆只觉心头一颤,慌忙低头。

"这位小姐接得更好!"老者拍手称赞,"两句变四句,意境全出!相思之苦,跃然纸上啊!"

宋相思上前两步,向柳长忆郑重一揖:"小姐大才,宋某佩服。不知可否请教芳名?"

柳长忆脸颊微热,正不知如何作答,青杏已挡在她身前:"这位公子请自重,我家小姐不便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