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常规的毒理学检测可能无法检出某些罕见的植物性生物碱,”我争辩道,“特别是那些可以模拟心脏病发作症状的强心苷类毒素 。”

他叹了口气,调出了平板上的一个文件。“你看,我们的资源是有限的。我们现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天启诊断’的一起重大数据泄露案上。就在林博士去世前后,公司内部网络遭到了严重入侵,大量关于‘神谕’项目的核心数据被盗。我们有理由相信,林博士要么是这起案件的参与者,要么是目击者。”

他向我展示了一些截屏,上面是复杂的网络拓扑图和加密的数据流。他的团队,正利用最先进的人工智能驱动的数字取证和事件响应(DFIR)技术,追踪黑客的踪迹 。

“我们在追捕一个‘数字幽灵’,”他说,“一个在网络里来去无踪的黑客,或者一个隐藏在公司内部的威胁。这才是真正的犯罪。相比之下,你的‘香水理论’……恕我直言,太……文艺了。”

我明白了。在张探长的世界里,犯罪是由代码和数据包构成的。他相信的是服务器日志和IP地址,而不是我鼻子里那些飘忽不定的分子。我们的调查,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他追逐的是一个藏在机器里的幽灵,而我,要找的是一个藏在香水里的幽灵。

这形成了一种绝妙的讽刺。这个词,“机器里的幽灵”(Ghost in the Machine),最初是哲学家用来描述意识的隐喻,后来在流行文化中,常被用来指代复杂系统中涌现出的、无法预料的行为,比如人工智能的自我意识 。现在,警方正在用AI寻找一个数字幽灵,一个黑客留下的痕迹。而我,却在寻找一个物理意义上的幽灵——那致命香气留下的化学分子。

我意识到,凶手可能极其高明。他(或她)不仅用一种几乎无法被检测的手段杀了人,还精心制造了一场数字犯罪作为烟幕,成功地将警方的注意力引向了错误的方向。这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结合了古老毒药和现代科技的完美犯罪。

张探长拒绝了我的请求,我的调查成了一次非官方的、孤独的行动。但这反而更坚定了我。因为我知道,有些真相,是冰冷的机器无法解读的。有些幽灵,只有用心和感官才能捕捉。

第五章:死者的回响

被官方拒绝后,我反而感到一种解脱。我不必再向任何人解释我那基于嗅觉的直觉,我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节奏来。我的第一步,是重返犯罪现场——林瑶的公寓。

我以帮林瑶父母收拾遗物的名义,拿到了钥匙。踏入那间公寓的瞬间,我感觉自己像一个闯入者,闯入了一段已经终结的人生。公寓和林瑶本人一样,整洁、高效,充满了现代感。开放式书架上摆满了关于人工智能和神经科学的书籍,旁边却放着几盆精心照料的多肉植物。这是一个热爱逻辑,却也保留着一丝柔软的女孩的家。

我没有立刻开始翻找,而是闭上眼睛,站在客厅中央,像一块海绵,吸收着空间里残留的气味信息。这是我的职业习惯,我称之为“嗅觉现场重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柠檬味清洁剂和新书的油墨香。但在这些异常的气味之下,我捕捉到了一丝若有若无的、不属于这里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