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作品仅为作者收集,民间方法。
1 夜哭郎
深秋的夜里,林娟被儿子小宝的哭声惊醒时,墙上的挂钟刚敲过十一点。三岁的小宝蜷在被窝里,小脸烧得通红,哭声不是平常耍赖的那种尖利,而是带着股说不出的委屈和害怕,一声接一声地抽噎,怎么哄都止不住。
林娟摸了摸儿子滚烫的额头,心一下子揪紧了。这已经是小宝发烧的第三天,白天在医院打了点滴,体温明明降下去了,怎么到了夜里又烧起来,还哭得这么吓人?她抱着小宝来回踱步,轻声哼着儿歌,可怀里的小家伙只是一个劲儿地哭,小脑袋埋在她颈窝里,浑身滚烫却还一个劲儿往她怀里缩,像是在害怕什么。
“是不是哪里疼啊?”林娟心疼地摸着儿子的背,忽然想起昨天下午带小宝去小区花园玩,中途遇到一只没拴绳的大黑狗冲他们狂吠,小宝当时吓得躲在她身后,半天不敢出声。当时她只哄了几句“不怕不怕”,没太当回事,难道是那时候受了惊吓?
天快亮时,小宝的哭声才渐渐小了,却还是睡不安稳,小眉头皱得紧紧的,嘴里时不时嘟囔几句听不懂的话。林娟熬得眼睛通红,第二天一早没去上班,抱着小宝又去了医院。抽血、化验、拍片子,检查结果都显示没什么大问题,医生说可能是病毒性感冒,开了些药让回家观察。
可接下来的两天,小宝白天精神还好,一到晚上就开始哭闹发烧,退烧药吃了只管一时,夜里总能准时烧起来,哭得声嘶力竭。林娟和丈夫轮流抱着他熬夜,眼圈都熬黑了,看着儿子难受的样子,急得团团转。
这天晚上,邻居张奶奶听到哭声过来看看,见小宝烧得小脸通红,还一个劲儿往林娟怀里钻,叹了口气说:“这孩子怕是吓着了,魂儿没归位呢。”林娟半信半疑,张奶奶却拍着胸脯说:“你试试老法子,管用得很。”
张奶奶让林娟找了一件小宝平时穿的贴身小褂子,又拿了一个干净的白瓷碗,装满小米,用红布蒙住碗口,系紧了绳。等夜深了,小宝又开始哭闹时,张奶奶让林娟抱着小宝坐在床边,她拿着蒙着红布的碗,在小宝头顶轻轻转着圈,嘴里念叨着:“小宝不怕,跟奶奶回家了,魂儿归位了……”
转了一会儿,张奶奶解开红布,林娟凑近一看,碗里的小米果然凹下去一小块。“你看,这就是吓掉的魂儿补上了。”张奶奶说着,把小米重新铺平,又用红布蒙上,在小宝枕头底下垫了一小把剪刀——说是能辟邪安神。她还让林娟找了根红绳,给小宝手腕脚腕都系了个小活结,说这样能把魂儿“拴住”。
做完这些,张奶奶又教林娟一个法子:等小宝睡着后,在门口烧几张纸钱,烧的时候要轻声喊着小宝的名字:“小宝回家啦,跟妈妈睡觉觉啦。”烧完纸钱,要把门留一条小缝,说是方便“魂儿”跟着回来。
那天晚上,林娟半信半疑地照做了。烧纸钱时,她站在门口轻声喊着儿子的名字,秋风卷着纸灰飘向远方,她忽然觉得心里踏实了些。回到屋里,她把小宝抱在怀里,轻轻拍着他的背,没想到平时要哭到后半夜的小宝,那天居然没怎么哭闹,虽然还是有些发烧,但呼吸渐渐平稳了,小眉头也舒展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