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1 尘封的初心与现实的重压

区级统计局的办公大楼在初夏的阳光下泛着陈旧的灰白色,李建国的办公桌靠着朝北的窗户,常年照不进多少阳光,就像他在单位这十二年的处境。办公抽屉最深处,锁着一个牛皮封面的笔记本,边缘已经磨得发亮,纸张泛黄发脆,那是他刚入职时老科长亲手交给他的 “民生数据日志”。

笔记本第一页用工整的楷书写着 “数据即生命”,字迹力透纸背。那是十二年前的秋天,刚从财经大学毕业的李建国跟着老科长走遍辖区的菜市场、小商品市场。老科长教他如何用抽样调查法核算物价,如何从细微的价格波动中发现民生问题。记得有次在猪肉摊前,老科长让他摸一摸猪肉的弹性,闻一闻气味,“建国你记住,咱们统计的数字背后,是千家万户的菜篮子,半点马虎不得。” 后来他们联手揭穿了猪肉注水的黑幕,商户送来了 “为民除害” 的锦旗,现在那面锦旗被压在档案室的箱底,就像李建国渐渐被遗忘的初心。

如今的李建国成了同事口中 “永远差口气” 的人。晋升名额一次次擦肩而过,他不善钻营,不懂逢迎,只知道埋头做报表。妻子王慧在社区医院当护士,工资不高但稳定,女儿朵朵今年七岁,上小学一年级,活泼可爱,是这个小家庭的开心果。三年前全家去海边旅游时,李建国在沙滩上用树枝画了个大大的证书,对妻女承诺:“等我拿到中级经济师证,就带你们去三亚好好玩一次。” 王慧手机相册里存着那张照片,背景是湛蓝的大海,前景是父女俩在沙滩上追逐的身影。

生活的平静在一个周三的下午被打破。李建国正在核对第二季度的 CPI 数据,王慧的电话突然打了进来,声音带着哭腔:“建国,你快到儿童医院来,朵朵出事了!” 他手忙脚乱地请假赶到医院,看到朵朵躺在病床上,身上起了密密麻麻的紫红色斑点,医生诊断为过敏性紫癜,可能与饮食有关,需要长期治疗观察。

住院第一天晚上,李建国在医院走廊看到王慧悄悄抹泪,她手机屏幕上正是那张海边合影。“医生说可能是吃了不干净的东西,” 王慧声音沙哑,“朵朵昨天还说想吃进口草莓。” 李建国心里像被针扎了一下,他知道妻子为了贴补家用,下班后还在兼职做外卖骑手。

回到空荡荡的家,李建国翻出中级经济师的备考教材。书桌上放着单位的晋升通知,最后一个名额要求必须具备中级经济师资格。他摩挲着教材封面,想起老科长的话:“考这个证不是为了升职加薪,是为了更好地懂数据、用数据。” 窗外的月光照进房间,落在那本泛黄的民生数据日志上,仿佛在无声地催促着他。

2 备考中的异常发现

备考的日子过得像上紧了发条的钟。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晚上在医院走廊或者家里刷题到深夜。朵朵的病情时好时坏,每次看到女儿身上的紫癜,李建国就觉得心里的弦又绷紧了几分。王慧白天上班,晚上去送外卖,夫妻俩难得有碰面的时候,只能靠微信互相报平安。

一个深夜,李建国在医院走廊的长椅上刷题。走廊里灯光昏暗,只有他手机屏幕亮着微弱的光。当看到 “市场价格监测规范” 这一章节时,他手指顿住了。教材 margins 里有几行娟秀的批注,是老科长退休前亲手写的:“价格监测的关键在于真实性,一丝一毫的偏差都可能误导决策。” 这行字像针一样刺痛了他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