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王阿姨脸上的笑容瞬间又恢复到了最标准的弧度,声音也恢复了那种甜腻的温和:“你看,阿姨说过嘛,在咱们幸福里啊,只要严格遵守公约,就什么事都不会有,就一切平安。你肯定是太累了,看花了眼。回去好好休息,下次…一定要按时、分类正确哦。记住了吗?”她的话语轻柔,但每一个字都像冰冷的铁块,砸在林默的心上。那双带笑的眼睛里,此刻清晰地传递着不容置疑的警告:我知道你违规了,这是惩罚,下次再犯,会更糟。

林默张了张嘴,却感觉喉咙被什么东西堵住了,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看着王阿姨那完美无瑕、却毫无生气的笑容,一股寒意从脊椎骨窜遍全身。这不是沟通,这是单方面的宣告和威胁。他明白了,找王阿姨投诉,根本就是徒劳,她就是规则本身的一部分,甚至是执行者!

他僵硬地转过身,失魂落魄地回到自己的402。关上门,他背靠着门板滑坐在地上,冷汗浸透了后背。王阿姨的态度印证了他最坏的猜想——昨晚的恐怖景象,就是违反公约的“惩罚”!而且,这种惩罚似乎被默许,甚至…就是由这个诡异的“自治”系统操控的!

巨大的恐惧之后,是强烈的求生欲和调查欲。林默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拿出一个崭新的笔记本——这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遇到复杂项目或灵感时会随手记录。他在扉页上重重写下几个字:“幸福里观察记录”。

他开始像一个侦探一样,更仔细地观察这个小区,尤其是那些“邻居”。

他坐在窗边,透过窗帘缝隙向外观察。他发现,邻居们的行动模式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时间精准:投放垃圾的时间集中在8:55-9:00;出门买菜、回来的时间也高度集中;甚至连在楼下晒太阳(如果阴天没有太阳,他们就呆呆地坐着)的时间段都几乎固定。

行为模式化:走路步幅几乎一样,动作有些微妙的迟滞感,尤其是在转身或改变方向时,会有一种极其短暂的、不易察觉的“卡顿”。打招呼时,微笑的弧度、点头的幅度,甚至连说“早上好”三个字的语速和音调,都像是复制粘贴出来的。

眼神空洞:近距离观察时,林默发现邻居们的眼神普遍缺乏焦点和神采。即使脸上挂着微笑,那眼神也是空洞的、麻木的,仿佛灵魂被抽离,只剩下一个执行程序的躯壳。他们对周围环境的变化(比如一只野猫窜过,或者一阵风吹落树叶)反应极其迟钝,甚至毫无反应。

这哪里是邻里?这分明是一群被设定好程序的NPC!林默感到毛骨悚然。他想起昨晚的“惩罚”,那绝非人力所能为。这个“幸福里”,正在缓慢地、无声无息地“消化”着居住在里面的人,将他们变成规则的一部分!

就在他沉浸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发现中时,他注意到楼下花坛边,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正蹲在地上。他穿着不太合身的旧衣服,身体微微发抖,和周围那些行为刻板的大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他是402家的孩子,林默记得王阿姨提过一句,好像叫小胖。最让林默心头一跳的是,小胖的脸上没有那种标准的微笑!他低着头,小小的脸上写满了与年龄不符的、浓重的恐惧。他手里拿着一小截粉笔头,正偷偷地在花坛边缘的水泥台上画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