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时空折叠之谜
2077年,新墨西哥州荒漠深处,“时序锚定”研究所的地下核心实验室里,空气里弥漫着液态氮的冷冽和臭氧的微腥。艾伦·格兰特博士站在那台被命名为“回溯者”的银色机器前,指尖划过冰冷的外壳,就像在触摸一个沉睡了千年的秘密。
三十七年了。从他在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论文里第一次提出“时空折叠可能性模型”开始,这个念头就像藤蔓一样缠绕着他的灵魂。研究所的投资人从最初的怀疑到后来的狂热,支撑着他度过了无数次失败——那些失败有的是计算核心过载烧毁,有的是试验用的小白鼠在传送后变成一滩无法辨认的有机物,最危险的一次,甚至让实验室的一面墙凭空出现了三十个弹孔,弹道分析显示它们来自1944年的诺曼底战场。
“艾伦,”研究所的执行总监奥利维亚·佩奇走了过来,她的高跟鞋敲击地面的声音在空旷的实验室里格外清晰,“董事会的最终决议出来了。”
格兰特转过身,看到奥利维亚手里拿着一份烫金封面的文件,封面上印着研究所的徽记——一个被齿轮环绕的沙漏。
“他们同意了?”他的声音有些沙哑,尽管早已预料到这个结果,但当它真的到来时,心脏还是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攥紧了。
“一致同意。”奥利维亚的眼神里带着一丝复杂的情绪,有敬佩,有担忧,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兴奋,“‘回溯者’经过九百四十六次校准,已经能够稳定锁定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1500年之间的时空坐标,误差不超过±30分钟。虽然我们依旧无法突破‘单向性’——只能回到过去,无法前往未来,也无法改变任何已发生的事件,因为‘观察者效应’会自动修正一切干预行为——但这已经足够了。”
她顿了顿,将文件递给格兰特:“董事会任命你为‘首席回溯者’,第一阶段任务:见证并记录人类文明史上的十个关键节点。从远古的部落联盟到帝国的兴衰,我们要让那些只存在于文字和传说中的时刻,成为可被观测、可被分析的数据。”
格兰特翻开文件,第一页就列出了任务清单:
1. 涿鹿之战(约公元前2600年)
2. 大禹治水(约公元前2070年)
3. 秦始皇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
4.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公元前127年)
5. 赤壁之战(公元208年)
6. 杨坚建立隋朝(公元581年)
7. 赵匡胤黄袍加身(公元960年)
8. 成吉思汗西征(公元1219年)
9. 郑和下西洋(公元1405年)
10.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公元1492年)
“为什么要加最后一个?”格兰特皱眉,“我们的研究重点不是西方。”
“董事会认为,对比才有价值。”奥利维亚耸耸肩,“而且,‘回溯者’的能源核心只能支持十次跳跃,这是最优方案。”
格兰特合上文件,目光重新投向那台“回溯者”。机器的核心是一个直径五米的环形加速通道,通道内侧镶嵌着数万个超导线圈,此刻正发出幽蓝色的微光。他知道,当机器启动时,这些线圈会产生足以扭曲局部时空的强磁场,将他包裹在一个“观察者泡”里——这个由暗物质构成的能量场会让他成为过去时空里的“透明人”,既无法被感知,也无法对物质世界产生任何影响,只能像一个隐形的观众,记录下眼前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