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臣本布衣:诸葛孔明自传(根据三国演义改编)

我生于光和四年(181年),正是天下将乱未乱之时。

父亲早逝,叔父诸葛玄带着我们兄妹投奔荆州刘表。

后来叔父去世,我便和弟弟诸葛均在南阳卧龙岗住了下来——也就是后世常说的"躬耕于南阳"。

那时的我,一边种田,一边读书,日子过得倒也清净。

常自比管仲、乐毅,村里的老乡们多笑我狂妄,唯有颍川的徐庶徐元直、博陵的崔州平这些好友,懂我胸中丘壑。我总觉得,这乱世就像一盘下到中局的棋,看似混乱,实则藏着转机,只待一位能执棋的明主。

一、三顾茅庐:那阵风雪里的知遇

建安十二年(207年)的冬天,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先是徐元直临走前,在新野给刘备刘皇叔推荐了我。

没过多久,就有人来报,说刘皇叔亲自来了。

我那时年轻气盛,又想看看这位传闻中"仁德布于天下"的英雄到底有几分诚意,便故意躲开了。

听说第一次来,皇叔带着关羽、张飞,在草庐外等了许久,只见到我弟弟诸葛均。张飞性子急,当场就发了火,说"一个村夫,何足劳我哥哥亲自跑来",还是皇叔按住了他。

过了些日子,皇叔又来了。

那天正下着雪,山路泥泞,他们三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来,衣服都沾了雪水。

碰巧我又被朋友拉去游山了,只留了书童在家。

这次关云长都有些不忿,说"兄长两次枉驾,这诸葛亮怕是徒有虚名",皇叔却摇头说:"求贤当有诚心,不必计较这些。"

直到第三次,开春三月,皇叔再访卧龙岗。

这次我没躲,却故意在堂上昼寝。

书童要叫醒我,被皇叔拦住了,他就站在阶下静静等着。

我醒时听见窗外他轻声对关、张二人说:"孔明先生劳累,让他多睡会儿。"

那一刻,我心里便有了答案。

掀帘相见时,见这位皇叔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肩,双手过膝,虽已年过四十,眼神里却透着一股不服输的锐气。

他屏退左右,对着我深施一礼:"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伸大义于大义,奈何智术短浅,屡遭颠沛。望先生不弃鄙贱,指点迷津。"

我起身还礼,问他:"曹操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这便是后来世人所熟知的《隆中对》。

其实那天我说了不止这些,从天下大势到具体的用兵策略,足足聊了三个时辰。

皇叔听得入了迷,最后握着我的手说:"先生之言,令备茅塞顿开。如蒙不弃,愿先生相助,共图大业!"

我望着他眼中的恳切,想起这些年乱世流离的百姓,想起胸中未竟的抱负,便躬身道:"愿效犬马之劳。"

那晚,我收拾行囊,与弟弟诸葛均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