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知道,这又是一次小小的“打脸”。但我并不觉得多痛快,我只是想证明,农村出来的孩子,不光会读书,身体也不差。德智体美劳,这“体”,我也没落下。

05. 不起眼的“手艺”

学校要举办艺术节,鼓励大家展示自己的才艺。赵宇弹钢琴,王浩表演街舞,李哲画了一幅油画,都挺像那么回事。他们也起哄让我参加。

“林默,你有啥才艺啊?给我们露一手呗?”王浩带着戏谑的语气说,“总不能是表演种地吧?”

“就是,要不唱首山歌听听?”有人附和。

我想了想,从书包里拿出一样东西。那是我用山里的竹子和藤条编的一个小篮子,巴掌大小,纹路细密,上面还编了一朵小小的兰花,是我放假回家时编的,想着装装橡皮之类的小东西。

“我没啥别的才艺,就会编个小东西。”我把小篮子放在桌上。

一开始,没人在意。但当美术老师巡视到我们班,看到那个小篮子时,眼睛一下子亮了。

“这个篮子是谁做的?太精致了!”美术老师拿起小篮子,仔细端详着,“这编法很讲究,疏密有致,还有这朵兰花,栩栩如生,很有灵气啊!”

她举着篮子给全班同学看:“大家看,这不仅仅是个篮子,这是民间工艺!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美感!比那些千篇一律的钢琴、街舞有特色多了!”

赵宇他们的脸色很难看,自己精心准备的才艺,竟然被我这个不起眼的小篮子比了下去。

美术老师看着我,赞许地说:“林默同学是吧?这个作品太棒了!我推荐你去参加艺术节的展览,肯定能拿奖!”

最后,那个小篮子真的在艺术节上拿了一等奖。很多老师和同学都围着看,称赞不已。有人问我能不能再编一个,愿意出钱买。

我笑着摇了摇头:“就这一个,是随便编的。”

这次,没人再笑话我是“土包子”了。他们开始意识到,我身上那些所谓的“土气”,其实藏着他们没有的东西。这大概就是老支书说的“美”吧,不一定是琴棋书画,用心做出来的东西,都有它的美感。

06. 劳动的价值

高二那年暑假,学校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去郊区的一个农场帮忙。说是帮忙,其实更像是体验生活,去的同学大多是抱着玩的心态。

农场里的活不轻松,摘棉花,掰玉米,都是体力活。赵宇、王浩他们一开始还觉得新鲜,干了没一会儿就叫苦连天。赵宇嫌太阳晒,躲在树荫下玩手机;王浩掰了几个玉米就说手磨破了,坐在田埂上不肯动;李哲稍微好点,但也是慢条斯理,效率极低。

农场主是个憨厚的老农,看着他们直摇头,又看看我,眼里满是无奈。

我没说什么,拿起工具就开始干活。摘棉花,我手法熟练,速度又快,摘下来的棉花还不带叶子。掰玉米,我一手抓着秸秆,一手用力,“咔嚓”一声就掰下来,扔进筐里,动作麻利得很。

老农看我干活实在,过来跟我搭话:“小伙子,在家经常干活吧?”

“嗯,家里有种地。”我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