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诞生于十年前的夏天,也让它,在这个夏天,做一个最完美的告别吧。祝好。”
……
完了。
我看着这篇被网友赞为“格局打开”、“天后风范”、“教科书式回应”的声明,浑身冰冷。
我赢了吗?我好像赢了,我成功地让我的“孩子”回家了。
但我又输得一塌糊涂。
在公众眼里,我成了一个小肚鸡肠、得理不饶人,最终逼得“国民天后”不得不放弃自己代表作的“行业恶霸”。
而林晚和她背后的董先生,则用一招“以退为进”,不仅毫发无伤,还赚足了全世界的同情和赞美。
一首传唱了十年的国民金曲,就以这样一种荒诞的方式,被宣判了死刑。
我坐在黑暗里,一遍又一遍地复盘着整件事。
总觉得哪里不对劲。
这不像是一场公关战,更像是一场……有预谋的“定点清除”。
天音娱乐,董先生,林晚……他们每一步,都走得太精准,太狠毒,仿佛早就排练过无数遍。
他们好像很希望看到《烬余录》这首歌,从这个世界上,彻底消失。
为什么?
一个巨大的问号,像乌云一样,笼罩在了我的心头。
第二幕:歌词里的幽灵
(1) 不合逻辑的商业决策
“封唱”事件后的一个月,我把自己活成了一口深井。
外界的喧嚣渐渐平息,但我的内心却波涛汹涌。我每天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像一个偏执的棋手,一遍又一遍地复盘整件事的经过。
我输了吗?从名声上看,我输得一败涂地。在公众眼里,我成了那个小肚鸡肠、毁掉大家青春的恶人。
可他们真的赢了吗?天音娱乐,董先生,林晚,他们亲手埋葬了自己最赚钱的IP,放弃了每年至少八位数的版税和商业价值。这在资本的世界里,等于自断一臂。
这不合逻辑。
除非,留下这只手臂,会让他们付出比“断臂”更惨痛的代价。
这天下午,一个意想不到的人,敲开了我工作室的门。
是叶晴,那个圈内有名的娱乐记者。她不像我想象中那样精明干练,反而穿着一身休闲的运动装,戴着一副黑框眼镜,看起来像个还没毕业的大学生。
“苏哲老师,我不是来采访你的。”她开门见山,给自己倒了杯水,“我就是想不明白,想找个人聊聊。你不觉得,天音娱乐这次的公关,做得太‘好’了吗?好到像是在销毁证据。”
她的话,和我心里的那个巨大的问号,不谋而合。
“你也觉得奇怪?”我问。
“太奇怪了。”叶晴说,“我跑了十年娱乐新闻,见过公司为了钱撕破脸的,见过为了名不择手段的,但我从没见过,有谁会为了‘体面’,主动扔掉自己最大的金矿。除非,这个金矿,它有毒。”
我和叶晴,两个同样对这件事充满疑窦的人,一拍即合。我们决定联手,把这个“有毒的金矿”挖开,看看里面到底埋着什么。
(2) 无懈可击的敌人
我们的调查,从两个方向同时展开。
叶晴负责利用她的人脉,去深挖天音娱乐和董先生的背景。而我,则负责一件更基础,也更痛苦的事——重新审视我的“孩子”,《烬余录》。
叶晴那边的进展,和我预想的一样,举步维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