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小机灵鬼来啦!快让开道!"

每当郑必昌迈着小短腿,摇头晃脑地穿过乡间小路时,村里的孩子们总会这样起哄。五岁的郑必昌已经能背诵整本《三字经》,那双黑溜溜的大眼睛仿佛能看透人心,让大人们都啧啧称奇。

"此子不凡啊!"村里的老秀才捋着花白胡子,看着正在沙地上用树枝默写《千字文》的小郑必昌,对郑父说道,"好好栽培,将来必成大器。"

郑家世代务农,到了郑父这一辈才勉强供得起一个读书人。郑父望着儿子专注的侧脸,粗糙的大手不自觉地搓着衣角:"先生,这孩子真有那么灵光?"

"岂止是灵光!"老秀才激动地拍案而起,"老夫教书四十载,从未见过如此天资!七岁能诵《论语》,十岁能作八股,假以时日,中个秀才如探囊取物!"

郑父的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仿佛看到了家族命运改变的希望。

果然,郑必昌不负众望。七岁那年,他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面对围观的乡亲们,一字不差地背完了整部《论语》。十岁时,他写的第一篇八股文就让县学的教谕拍案叫绝。

"郑家出了个文曲星啊!"乡亲们交口称赞,"这小机灵鬼将来肯定能当大官!"

寒来暑往,郑必昌在油灯下苦读的身影从未间断。十六岁那年,他轻松考中秀才,成为县里最年轻的生员。二十二岁时,他又在乡试中脱颖而出,成为新科举人。喜报传到村里那天,整个郑家村都沸腾了。

"必昌啊,你给咱们郑家光宗耀祖了!"郑父老泪纵横,颤抖的手抚摸着大红喜报,"爹这辈子值了!"

郑必昌恭敬地跪下磕头:"儿子能有今日,全赖父亲栽培。他日若得进士及第,必当忠君报国,光大门楣。"

三年后,二十五岁的郑必昌站在紫禁城的保和殿前,心跳如鼓。殿试刚刚结束,他自觉发挥不错,但能否跻身一甲,仍是未知数。

"浙江郑必昌,二甲第七名!"

唱名声传来时,郑必昌双腿一软,差点跪倒在地。二甲进士!这意味着他可以直接授官,不必像三甲同进士那样还要等待铨选。

放榜那日,郑必昌的名字赫然在列。更令他惊喜的是,吏部很快下达了任命——杭州知府,正四品!同科进士中,他是第一个获得实职的,而且还是如此肥缺。

"郑年兄好造化啊!"同年们纷纷祝贺,眼中难掩艳羡,"杭州富甲天下,此去必能大展宏图!"

吏部的任命文书刚下来时,上面清清楚楚写着——江苏某县知县,正七品。

郑必昌捏着那张薄薄的纸,冷笑一声,随手丢进了炭盆。火舌一卷,文书化作灰烬。

“知县?七品?”他眯起眼睛,指节轻轻敲着桌面,“我郑必昌两榜进士,二甲第七名,竟让我去当个小小知县?”

师爷宋德贵站在一旁,低声道:“东翁,按惯例,新科进士即便授官,也多是知县起步。您能直接外放江苏,已是优渥……”

“优渥?”郑必昌嗤笑一声,“宋师爷,你跟着我也有几年了,难道还不明白?我郑必昌要的,可不是这种‘优渥’。”

他站起身,负手踱步至窗前,望着院中那棵老梅树,淡淡道:“我要的是知府,是四品官袍,是一方权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