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开学三个月,李晓雨像只惊惶的兔子。她怕去食堂,怕别人看见她只买五毛钱的咸菜;怕上计算机课,怕碰坏了键盘——那是她三个月的伙食费;更怕同学问她“周末去哪玩”,她的周末,永远在食堂收盘子,或是在小商品市场帮人吆喝。

匿名资助每月准时到账,三百块。她掐着算着花:早饭一个馒头五毛,午饭一份素菜两块,晚饭再啃个馒头。剩下的钱攒着,想给家里买台二手收音机——母亲总说,想听听北京的声音。

林薇是上海姑娘,抽屉里永远有吃不完的零食;张萌是北京本地的,周末总被父母接回家改善伙食。起初,她们喊晓雨一起吃饭,她总找借口推脱。直到有次林薇在食堂撞见她,正把别人剩下的半份菜倒进自己碗里,三个人才算真正认识了。

“你咋不早说?”张萌把自己的红烧肉拨给她大半,“我妈每周都给我带酱肘子,我早就吃腻了。”

林薇没说话,第二天从家里带了件羽绒服。“我妈买大了,你穿正好。”她把衣服往李晓雨怀里塞,拉链上的水钻闪着光,“别冻感冒了,耽误上课。”

李晓雨摸着羽绒服的绒毛,软得像天上的云。她想起母亲的棉袄,硬邦邦的,袖口磨出了洞。那天晚上,她第一次跟室友说起月亮湾:说溪流里的石头,说父亲的咳嗽,说汇款单上的“匿名”两个字。

“那人一定是个好人。”张萌啃着苹果说。

林薇点头:“等你将来有本事了,一定要找到他。”

李晓雨望着窗外的月亮,突然觉得,北京的冬天,好像没那么冷了。

3 宿舍里的创业梦

大二那年的跳蚤市场,李晓雨蹲在地上,看学姐卖旧书。一本《市场营销》,原价四十,学姐卖五块。“没人要就扔了。”学姐叹着气说。

她突然想起月亮湾的小学:孩子们用的课本,都是高年级传下来的,页脚卷得像波浪,缺页的地方用草纸补着。“要是能把这些旧东西,送到需要的人手里就好了。”她喃喃自语。

这话被路过的林薇听见了:“晓雨,我们做个二手交易平台吧?就针对学生。”

张萌凑过来:“我会点编程,能搭网站!”

三个姑娘挤在宿舍的书桌前,越说越兴奋。林薇拿出笔记本,画满了流程图:“我们可以分板块,课本、电器、衣服……”张萌查着资料:“服务器可以用免费的,先试试水。”李晓雨则在一旁记需求:“要能验货,不然怕有人卖假货;还要便宜,最好不收手续费……”

台灯亮到后半夜,把三个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李晓雨看着纸上的“校园易”三个字,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人心齐,泰山移。”

可泰山真难移。

张萌熬了三个通宵,网站首页还是歪歪扭扭。点击“注册”按钮,屏幕直接黑了。“我不干了!”她把鼠标摔在桌上,眼圈红了,“我根本做不了!”

林薇也泄了气:“要不就算了吧,我们就是瞎折腾。”

李晓雨没说话,从抽屉里翻出攒了半年的钱——三百二十块,是她在食堂收盘子攒的。“我们去请计算机系的学长吃饭吧。”她把钱推到桌上,“让他教教我们。”